分享

思远道《愿多年后你仍怀愧疚》

 522小窝 2021-08-18

偶尔看到朋友圈内一朋友感慨:流动人口回访配合度最高,故事却最让人心酸,在城市中努力生存是他们,在夹缝中求生,却从未放弃希望,犹如冬日里的焰火,温暖城市的每个角落。评论栏中她说,虽然只是一个调查问卷,但好多人说这些话的时候都哭了,很难过。


我竟然有点羡慕她,希望她在见惯了某件事的时候,仍然能保持现在的那份感动与悲悯。

回想起初到记者站时,也有不少反映情况者,诉说苦楚者。我见过拿着一堆照片和房屋鉴定书,说整个小区处于危房之中无人管理的居民;见过拎着大包小包几乎跑遍整个城市信访局、媒体,因为政府征用土地补偿款与规定不符而无地可种又无钱可要的农民;见过义正言辞录着上百个视频证实银行和医院收受贿赂的百姓;也见过因不懂法律而被骗的小商贩、企业,每一次听着他们哭诉,看着一叠叠厚厚的材料,看着一整页红红的手印,心情都莫名地沉重,我知道,这种沉重是因为我其实什么都帮不了他们。

对他们而言,媒体就是帮助百姓发声的平台,它应该是公正的、公开的,可是只有身在其中的人明白,媒体那些永恒歌颂正义和平的主题不容改变,甚至在事实和苦难之中不堪一击,新闻上曝出的让人大快人心的报道,早已不知经过几番审查,包裹了几层华装,掩盖了多少丑恶,公众更无法得知事故发生前后又存在着多少不为人知的潜规则。

尽管这样,人们还是会乐观地想,终于有人可以惩治他们了。

起初,我也会感动、会感慨,会替他们担忧,会为他们悲伤,可是渐渐地,见的多了,真的开始有些麻木,渐渐的,我会把他们积累的问题简单的归结为两个字:告状,我会嫌他们不懂法律还理直气壮的想要声讨,也会厌倦好多个人一齐围着我叽叽喳喳说着没条理的话,甚至有时会埋怨他们走后办公室久久不散的臭味,可是却忘记了,他们本就连温饱都顾不得,本就文化程度不高,本就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甚至仅靠着求生的本能卑微地活着。

每每说到这里,总会遭到许多人吐槽,他们慷慨激昂,批判着像我一样的工作人员服务意识不强、职业道德低下,批判着人性冷漠,一遍遍地呼吁爱和温暖,我不是在为自己寻找开脱的借口,只是想请大家细细反思:又有多少人已经陷入了令自己鄙视和不耻的境地?不在其位的你们呢?

你是不是也曾在老人跌倒的时候躲在一旁犹豫不决、衡量再三?是不是也会对公交车上老弱病残的人熟视无睹,并且在看到老人强行要求让座的新闻时埋怨一句“倚老卖老”?是不是也会认为路边的乞讨者大都只是骗子甚至比你还要富有?

写到这里,不由得想起蔡康永曾说过的一句话:当我们看到一个四肢健全的人在路边当乞丐在乞讨,你不知道他当下的处境是什么,可是大部分的人会说,年纪轻轻四肢健全,不站起来赚点钱养活自己,却有脸在路边乞讨,真是臭不要脸。这个评价很方便,很轻易,可是它很不人性,因为你不知道那个人是在什么处境当中。臭不要脸这四个字对我来说最大的压力是,我们太容易把它当武器丢向对方,而我们不察觉那个对对方所造成的伤害。

是啊,我们甚至不知道他们处于怎样的境地,便习惯性的预判、归类,甚至在心中给他人定性,然后逐渐封闭自我,自保心理愈加强烈。

当然我承认,现实社会中,的确存在着许多善意被辜负,可是如果仅仅因为有这样的事情存在,有极小的概率会落到自己身上,就改变甚至丢掉原本的内心的善,那么我真的不知道哪一种伤害的影响更加深远。

我们有拒绝和冷漠的权利,可是拒绝之后常常会觉得不那么心安理得,就是因为我们还心怀愧疚。如果不能日行一善,至少保持点愧疚吧。其实,许多人都是在夹缝中求存的,只是,有些人是在求得生存,而有些人更需要求得内心安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