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转】民间故事:瓜藤粗如碗口,老汉随手一挖,却挖出了一桩命案

 翰墨书香0008 2021-08-18
小编要讲的这则小故事,因一桩买卖纠纷而起。因为瓦匠的一时冲动,最终酿出了一桩命案。
当然,瓦匠也受到了应有的惩罚,真的是害人又害己啊!
小编借此故事提醒各位看官:遇事莫要急躁、冲动,不可因为一些琐事而冲动,犯下害人害己、不可弥补的错事。
故事发生在宋朝,曹县有一位姓李的老汉。他膝下有一个儿子,名叫李双能,是一名瓦匠。
李老汉没啥本事,在村外开了几块田地,以种植瓜果蔬菜为生。
李双能只是个小瓦匠,赚的银子也不多。虽然已经二十岁出头,却一直没有娶妻。
李老汉时常劝说李双能:“儿啊,你这般大了,却没有娶上媳妇,爹实在对不住你。不过,爹希望你以后能改改坏脾气,不然哪家姑娘愿意嫁给你呀!”
李双能脾气暴躁,且爱冲动,这是李老汉的一个心病。
之前倒是有两位姑娘,不看重彩礼钱,可得知李双能的脾气后,两位姑娘都打了退堂鼓。
李老汉如此一说,李双能却是嘿嘿一笑,搪塞过去了。
后来发生的一件事,让李双能后悔不已。要是当初听了爹的劝说,他又岂会吃上官司?
到底发生了何事?各位就跟随小编的笔墨,一起来看看吧!
话说有一日,村子里来了一位卖米的小贩。午时不到,小贩的一车米就卖得所剩无几了。
他推着车走到村头,恰巧李双能做工回来。擦肩而过时,李双能问了一句:“你这米怎么卖?”
“30铜钱一石,你买多少?”小贩停下脚步回答道。
李双能闻言后紧锁眉头,开口说道:“你这米是金子做的?怎么如此之贵?”
小贩一听,嘟囔了一句:“我这米向来这么卖,不到半日一车米就卖光了,你要是嫌贵那我就走了。”说完,小贩推车就要走。
李双能一看,心里的火气就上来了。他一把拉住了小贩,揪住脖领子就嚷了起来。
小贩卖了这么多年的米,还真没有遇到过这样的事。他是一头雾水,随后和李双能争执起来。
李双能脾气本就不好,那小贩也是不依不饶。李双能看见车上有一把秤,顶着火气就将秤砣拿了起来,朝着小贩的脑袋就是一顿猛砸。
小贩吃了疼,害怕了,捂着脑袋开始哭,还不停地向他求饶。
李双能做苦力出身,膀大腰圆,那小贩哪受得住他这样猛砸?
即便小贩服软了,可他还是没有停手的意思。又接连猛砸了几下,那小贩双腿一软,身子瘫倒下去。
李双能这才停手,慢慢松开揪着脖领子的手。
那小贩倚靠在车边上,耷拉着脑袋,脸上都是血。
李双能用脚踢了踢他,那小贩却没有动弹。
李双能见势不妙,弯下身去探小贩的口鼻。这一探才知道,那小贩已经没有了呼吸!
李双能吓得退后几步,转身就要跑。可他转念一想:“光天化日之下,这小贩要是瘫坐在这里,很快就会被人发现,到时候自己肯定在劫难逃。”
他思来想去,做下决定,赶忙将小贩放进车里,推着车朝着爹的农田跑去了。
此时,李老汉正在家中休息,农田里并没有人。李双能偷偷摸摸来到瓜田边上,开始四下找寻。
在爹的茅草屋边上,发现了一把锄头。他跑过去拿起锄头,在瓜地里找了个地方,就开始挖坑。
不多时,李双能将小贩推到坑里,赶忙掩埋起来,又在上面放了几棵瓜藤。
他擦了擦脑门上的汗,起身就跑回了家。而小贩的车,被他偷偷摸摸扔到了河里。
一进门,李老汉就问:“怎么回来得这么晚?还满头大汗的,跑去干啥了?”
李双能支支吾吾半天,没说啥,溜进屋里没再出来。
李老汉虽然疑惑不解,但也没有继续追问。
一连几日,李双能是提心吊胆,不过,官府并没有派人来查。
爹每日都会去瓜地里浇水,倒也没有发现有何不妥。李双能悬着的心总算放了下来。
可他害怕事情败露,没过几日,李双能收拾好行李,对爹说要去外乡做工赚钱。
爹没多想,给他拿了些银子,李双能背着行李出了家门。
如此过了几个月,地里的西瓜熟了。李老汉拿着工具,开始下地摘瓜。
就在摘瓜的时候,李老汉却发现有几棵瓜藤格外的粗。
这引起了李老汉的注意,他走到跟前,弯下腰仔细看了又看,却发现那瓜藤粗如碗口。
李老汉顺藤摸瓜,再一看,藤上的瓜硕大无比,实属少见。
李老汉乐了,蹲下身就开始摘瓜。他一连摘了几个,大小一样。
李老汉脸上挂着笑容,可心里开始纳闷了:“为何这几棵瓜藤非同一般?莫非地下有啥宝贝不成?”
李老汉好奇心起,拿来锄头就开始挖。挖了没几下,居然发现几片碎布。
李老汉有些慌了,一股不祥的预感涌上心头。他颤抖着双手继续往下挖,却发现瓜藤之下并不是什么宝贝,而是一个人。
李老汉扔下锄头,撒腿就跑回了村子。街坊四邻一听,都跟着他跑回了瓜地。
李老汉又吩咐邻居张二前去衙门报官,很快,县令带人赶到了。
仵作查验,发现此人为钝器所伤,身上还有银两。
县令一听眉头紧皱,心里纳闷了:“身上的银子还在,那就不是劫财案了,可凶手到底为何将他杀害呢?”
县令带人回了衙门,翻阅卷宗后发现,这人的体貌特征倒是与几月前失踪的那位卖米小贩很是相似。
县令随即找来小贩的爹娘辨认,二人再三查看,确认此人正是自己的儿子。
县令询问小贩爹娘,二人只说那日儿子外出去某村卖米,当晚就没有回来。
县令眼睛一亮,赶忙带人去了某村。询问村民后,还真有人记得这事。
不过,知情者却说,那日午时不到,小贩卖完米就推车离开了。之后去了哪里,无人得知。
县令皱起了眉头,案件又陷入了僵局。
就在此时,一位村民来报信,说在河里发现了一辆车,车里还捆着半袋已经发霉的米。
县令赶忙带人前去查看,这一看,县令心里嘀咕起来:“这条河离着主路还有很远的距离,而且这里根本没有路可走,那小贩不可能失足落水,这里肯定不是案发现场!”
县令眼珠子一转,又带人回到村里,挨家挨户询问,从小贩失踪那日起,谁家有人离开过本村。
这一问,得知本村只有李老汉的儿子李双能到外乡做工去了。
县令一想,小贩是在李老汉瓜地里发现的,眼下李老汉儿子又去了外乡,县令断定:此案肯定与李双能有关!
县令又追问李老汉那日儿子的举动,李老汉不敢隐瞒如实交代了。
“你们快马加鞭,前去捉拿李双能归案!”县令言罢,几个衙役转身跑开了。
两日后,李双能被捉拿归案。
在县令追问之下,李双能是支支吾吾,李老汉见状,就苦口婆心地劝说儿子。
李双能跪倒在地,放声大哭。他终于低下头来,说出那日因为一时冲动,失手打死卖米小贩的经过。
这桩命案终于告破,卖米小贩入土为安,李双能押上断头台,他为自己的一时冲动付出了代价,得到了应有的惩罚。
李老汉险些哭瞎了眼睛,但奈何儿子犯下如此的大祸,实属天理难容,他只得认命了。
若不是粗如碗口的瓜藤,引起李老汉的好奇心,也许卖米小贩会长眠瓜地了,这桩命案也不会这么快告破。
而瓜藤为何会粗如碗口,或许是卖米小贩的怨气所致吧!
结语:
故事到这就讲完了,李双能因一时冲动,失手打死了卖米小贩,酿出一桩命案,到头来,他也难逃法网,最终是害人又害己。
小编借此故事,告诫各位看官:冲动是魔鬼,遇事需冷静。切莫意气用事,而酿成大祸。
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小编希望大家能够引以为戒!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