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江南:世界与我而言,永不足够‖文/吸猫仔

 522小窝 2021-08-18

江南:世界与我而言,永不足够

作家江南,姓江名南绰号老贼,原名杨治,出生在安徽舒城。在2013年千万少男少女的骂声中荣登中国作家富豪榜榜首,赚足了年轻人的眼泪的同时也吸引了不少商业大佬的目光。

2013年江某人可算是开始了他的写作生涯。江南的写作背景和同时期热门的幻想小说作家大有不同。2001年他放弃了在美国的博士学位,毅然开始了自己的创作之路。“我就像一根从温室里逃出来的小黄瓜”他本人在回忆录中写到。那时的他怀揣着成为古惑仔的梦想,渴望在尖沙咀上闯出一片天地,却遗憾地在18岁那年以优异的成绩被北京大学录取,开始了梦幻般的大学时光,还写书诱惑了一批又一批的大好青年前赴后继地赶往北大寻找振翅高飞的青春鸟与面朝大海的第二春。后来学弟学妹毕业成了叔叔和阿姨,终于变成遭受社会毒打的成年人,大家在高级餐厅里猛灌江某人酒作为惩罚。酒瓶丛生的酒桌上觥筹交错,起坐喧哗,他们的杯子碰在一起,都是荷尔蒙破碎的声音。


其实刚刚逃出温室的小黄瓜并没料到自己能凭借写书功成名就。越狱后的他奔波在凌晨机场里赶红眼飞机,歪倒在候机椅上敲打文字,如同古时的高渐离击柱。那时的小黄瓜还是根有情怀的硬瓜,固执地写自己想写的东西,狂乱的情绪肆意地流露,柳叶刀般锋利。飞机降落在陌生而又流光溢彩的城市中,小黄瓜紧闭双唇,默默俯瞰CBD区的灯火通明。


十多年的风吹雨打,小黄瓜终于长成了一根老练而精明的腌黄瓜。经过多年的沉淀,腌黄瓜终于成功研制出了男孩看了会沉默,女孩看了会流泪的商业催泪核弹头——《龙族》,开启屠龙言情新纪元的同时,也让江氏言情广为流传。

江南老贼一直与读者保持着微妙的关系。读者们骂骂咧咧扬言要给江南寄刀片,可很多年过去了,也没见新闻爆出某江姓男子卖刀片发家致富。

谈起江南老贼的小说,最大的特点无疑是江氏言情。“我觉得我还好,但是你能送我去医院吗?”这种白烂的台词在他笔下的场景中,不知怎么的就会就会变得感人肺腑,催人泪下起来。对,你应该猜到了,他是个披着武侠/科幻/青春励志/ 外衣的言情小说家。老贼的小说,结局大部分都是悲剧。他的文字虽然很煽情,但绝对真诚。“都给我哭!”这样强烈的暗示流淌在他的字里行间。你知道这些故事都有模板有路数,但你还是悲伤得不能自已,甚至泪如雨下。

老贼擅长写宏大背景下小人物的奋斗挣扎,这样的写作思路确实很讨巧很有代入感,再加上他个人优秀文笔,和已经成熟的自成体系的写作技巧,很难有青春期浪漫天真的少男少女能逃脱他的魔爪。不仅如此,书中还充斥着大量奢侈品元素,这一点对稍有资历的年轻人更具有杀伤力,使得自己商品的受众进一步扩大,赋予小说的更多元的商业价值。他本人对奢侈品也颇有一番研究,也在写书时足够较真。他认真到亲自上奢侈品专卖店为小说中的女主角挑选衣服研究搭配,跑到东京查新干线的发车时间表为男女主角规划逃亡计划。他自诩没有很多写作上的灵性与创新,是个野狐禅,但他从不吝啬付出。

诚然,认真写书是件好事,但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小说难产的问题。别的作家几个月出一本新书,他一年出一本,有时候甚至几年一本。所以他的微博底下总有人拿着刀片充当剖腹产医生催更,并且顺便惋惜下小说里已死的可爱女孩。江南毫不避讳地承认,自己本质是个商人。所以他任由漫画编辑改动小说漫画化后的剧情,还请当红鲜肉担任自己小说电影化后的男主角,惹得老读者们怨声载道,他本人却不以为意,甚至发微博宣传粉丝向电影,没有一点悔改之意。

总的来说,江南是个老练而真挚的商人,不管你如何口诛笔伐他,你还是会心甘情愿地买他的小说,甚至不惜自己骗自己去买粉丝电影的电影票。他赚得盆满钵满,你却为可爱女孩痛苦流涕,或是对着流量鲜肉喊打喊杀。江南的一生,虽然称不上传奇但也足够波澜起伏了。你可能无法想象,一个预备古惑仔考上北大,顺利出国即将拿到博士学位,走上人生巅峰迎娶白富美即将享受奢靡生活,甚至看准了某个博导,计划好了几年发几篇paper,争取做哪些project,在哪定居,早上起来看什么报纸喝什么红茶。当这一切即将走上正轨时,这根小黄瓜突然发了疯,居然自己打开了温室大棚的门,毅然决然地走上写作的道路,尽管外面风雨大作,电闪雷鸣。

”那为什么要幻想呢?”媒体朋友问,“因为我对世界的不满足,我想要一个更加盛大的未来,我想让我的名字被很多人记住,我要跨过全世界去找我喜欢的女孩,世界对于我而言,永不足够。”江南认真地回答。所以你明白了,为什么他小说里的男主角都是屌丝,却总在在危机关头开布加迪威龙或者黑鹰战斗机拯救世界。因为他也常常想甩掉实验室的白大褂,骑上重机车飞驰在北美的公路上,推开酒吧的门点他们最贵的酒。

听起来很不可思议对吧?这像是个言情小说家干的事情吗?事实上他还一直心心念念着北大的一位姑娘,大学期间他一直小心翼翼地坐在女孩的后桌,期望女孩能回头看他一眼,可女孩上课很认真,从没看过他一眼。课程结课那天下着大雨,他鼓起勇气直视女孩的眼睛,努力对她微笑,想要倾诉自己的爱慕之情,但女孩忙着避雨,匆匆跑过他的身旁,连瞥都没瞥他一眼。文艺点说就是:窗外雨一直下,这次错过既是永别。

很矛盾对吧?他有勇气在公路上飙车,却不敢和女孩表白?“我爱你,这句话你一生能对几个人说几次,你要去抓她的手吗?但你也得承受她弃你而去的悲哀。”真是个矛盾又麻烦的大男孩啊。所以他总写悲情男孩爱却不得,或者得了又失的故事。模式清晰套路明显,却总能打动人心。“我觉得,大家喜欢我的书,并不是因为我的青春很特别,是因为我们的青春都很平凡,和路人甲乙丙丁一样。”江南这样总结道。

其实说江南只是一个言情小说家,确实是委屈他了。他的故事确实是废材追公主的狗血故事,但其中也不乏废柴努力提升自己或燃烧自己的描写。废材知道自己一无是处,但还是努力发狠改变自己,哪怕整死自己也无所谓,甚至在公主家道中落的时候对她不离不弃,最后在她和王子的婚礼上,泪流满面。或许这也是他的故事少男少女通吃的原因——对悲剧的异常执着。同时也是读者对他怀恨在心的最重要的原因没有之一。他热衷于塑造一个又一个或可爱活泼的女孩或美丽知性的女人,再亲手把她们一个个毁灭。这招不仅屡试不爽且效果拔群。读者们一个个捶胸顿足,哭天喊地,但很少有人产生审美疲劳。因为每个女孩都死得极具个性,死出了内涵。甚至在小说里,大多数角色只有在死亡中,形象才能真正地立体起来。这种剧情安排可以称得上高明的残忍了。

《上海堡垒》这部小说,对江南个人而言有着特殊的意义,其投入的心血可能比《龙族》系列还要高。江南个人的情感经历从书中可见一斑。书名的英译是“ Once upon a time in Shanghai ”,书名就表明这是一部个人情感极强的小说。小说的结尾写成于一场大醉中,那年江南29岁。“人不能用三十岁的成熟来否定二十岁的年少孤独。”江南这样为小说作注脚。

说到底,这样的伤感故事真的谁写都无所谓的,也不是非江南或者杨治写不可。读者慢慢地长大成年,也没必要对这些情感故事感触颇深,感慨颇多,但身为读者的我还是写了大段的文字去回忆它,去纪念它,说得夸张点,甚至是缅怀它。这么说来”年少情怀总是诗”好像也有那么点道理。《龙族》也好,《上海堡垒》也好,甚至江南本人也好,都是一代人青春的标志,一种不可名状的象征意义,是老一代人烂醉如泥压马路的傻逼青春,是年轻一代幼稚天真想开兰博基尼盛大逃亡的傻逼幻想。我们对江南的喜爱,其实无非是对已逝和想象的青春的怀念和渴望。本文献给老猫一样的女孩,和老野兽。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