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无处可逃的厌烦感——《十一种孤独》读后感‖文/姜湫

 522小窝 2021-08-18

无处可逃的厌烦感

——《十一种孤独》读后感

假如在没有看到作者简介之前,我说我觉得这些小说很好,那是因为我觉得作者有着敏锐的观察世界的目光。
我想象之中的他总是坐在酒吧或者咖啡馆中某个僻静而不引人注目的角落,衣着鲜亮整洁,戴着一副无框眼镜,以冷静而睿智的眼光看着这乱糟糟的人间,冷漠中带着疏离感。人生百态,本就是苦辣酸甜都一抔,在中下层平民的生活里不更是这样么?
所谓生活百态,都能变成一个人或着几个人在一起的牢骚与吵闹。人世纷扰,而他置身事外,以怜悯又睿智的姿态注视着普罗大众——因此故事总是以混乱和闹剧开场,以孤独和无措收尾,他的笔触充满了现实感,也吝于给他的主人公一丝希望和出路。所有故事,都是以混乱、无助开头,以寂寥、孤独收场。
假如我不曾看过他的简介,我就不知道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他热闹也好,他冷静也罢,都逃不出一个高高在上的怜悯者的姿态。因为我觉得他的文字有真实有剖析、有无奈、有思考、有怜悯——只是没有那种在事件之中的东西,比如对世界绝望的歇斯底里,或者对未来存有希望的小心翼翼。
我以为在悲伤、潦倒和混乱中,没有什么深陷其中的人能够不自怨自艾、不自苦、不自怜,冷静又悲悯的看待自己所生活的混乱世界。我觉得在贫困和孤独中,一个人应当想逃离:悲观的人抱怨生命,乐观的人心存希望。
可是他不是;他也没有。
他从来都不是可以在他的文字中超然物外的旁观者;他不是一个带着无边眼镜一脸冷漠的审视者;他也不是以救世者面孔出现的鼓舞者。他被生活的洪流卷狭着,像一只无力抵抗的鱼,不得已随波逐流,在烂泥一样的世间苦苦求生。
更可怕的是,他几乎是他文字中的每一个人物——他是那个追寻海明威的作家、是那个住在隔离病房的肺结核患者、是那个收入低而被妻子嫌弃的人、是那个有着一腔不切实际的热情的可怜人……在他的笔下,那些主人公惶惶不可终日,不愿生存于生活之中,甚至沉溺于虚幻中贪恋着想象带来的成就感。
他们渺小、懦弱,不甘于平凡生活却不知如何解脱,对生活觉得愤懑却自甘堕落。他们是我们,是大多数人,或许有时也是理查德·耶茨。
是什么支撑着他写出这样的文字呢?陷于生活的陷阱,经历一切真实——那些虚幻的美好和对生活的乐观。从他悲惨的童年起就注定与他无缘。他是懂得人生的,也是体验了人生的,也因此他狂热的追求海明威式的生活。
他不是应该会变成看透世事的“老油子”么?像那些新兵一样?可他没有。他的作家梦从未停歇,像耽于幻想不能自拔的西维尔;他的梦想从未妥协于现实,像坚守着无人理解的生活的瑞斯。他写下这些文字,看到了自己的“幼稚”和“结局”,他肆无忌惮地嘲笑自己“对啊,那家伙就是一个不切实际的混蛋啊。”他穿梭于生活中的麻木,看着妻离子散,看着穷困潦倒,看着虚幻的未来,看着自己对从军生活的可怜的留恋……
他明白一切生活的戏码,他体会过那些自我厌弃和无助,可他还是坚持着那个虚幻的作家梦。他是那些孤独的人,可他不懦弱。
他几乎是在拆析自己的苦难。或许在写作时,他脱离了自己的肉体,高高在上,以冷静的目光注视着那个饱受摧残的可怜人。
他旁观着自己的孤独,或许在梦想的虚幻与现实的冷冽中这种孤独感愈加深刻。他谑笑着,穿着老旧的夹克,戴着一顶深色费多拉帽,混迹于形形色色的人群,既是画内人,又是画外人——不,不,这不是他。
照片上的他年轻英俊,头发梳地一丝不苟,扎着领带,没有笑容,因为疲惫而卸下平日的锐利故此显得温柔。
因为这抹温柔,更显无助、无措。
他的孤独,像茫茫宇宙中的一颗星星。他或许燃烧着,或许炸裂着——但我们站在地面上,只看到了一抹孤独的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