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科普】恼人的真菌性外耳道炎

 山东省耳鼻喉 2021-08-18

    夏天天气潮湿,湿度的变化给真菌的繁殖创造了舒适的条件。外耳道内分泌的少量耳屎有一定抑制真菌的作用,当耳道内的环境被破坏,真菌就会找准机会,伺机而入。真菌感染引发的外耳道炎症也随之而来,出现耳朵闷堵并耳内发痒时,警惕真菌性外耳道炎。

  真菌性外耳道炎又称之为外耳道真菌病,是一种常见的外耳道疾病。很多患者对真菌性外耳道炎缺乏了解,出现临床症状后还不自知。延误治疗导致治疗周期延长,或者治疗用药不彻底,容易反复发作,对日常生活也会造成一定困扰。真菌性外耳道炎临床表现及体征复杂多样,耳内奇痒、霉菌团堆积可能出现耳朵闷堵感,引起听力减退,如果合并细菌感染,引起外耳道疼痛肿胀以及流脓、流水等症状。

  游泳和洗澡等耳道进入污水不能及时排出,使用不洁的器具挖耳,都可能导致真菌生长;正常人外耳道呈弱酸性,外耳道不合理用药,会改变外耳道的pH值,更有利于真菌生长;长期配戴助听器、耳塞可致耵聍排出受限引起堆积,外耳道潮湿,容易引起继发感染。真菌性外耳道炎是由致病性的真菌侵入外耳道,或者是外耳道条件致病性的真菌在一定的条件下大量繁殖所引起的外耳道的急性或慢性炎症性疾病。当各种原因导致机体全身或者局部免疫力下降时容易诱发感染。糖尿病、长期应用疫抑制剂、放疗、营养不良等均易导致菌群失调,增加真菌感染的机会。

  外耳道狭窄幽深且温暖的环境为真菌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主要侵犯皮肤角质层。据文献报道,真菌性外耳道炎致病的真菌以曲霉菌、念珠菌等较为常见,查体可见到外耳道灰白色、灰黄色或灰黑色的块状物堵塞,有时可见真菌菌丝。真菌性外耳道炎如果处理不当或者治疗不彻底,易反复发作迁延不愈。严重者可能导致鼓膜穿孔或诱发更具侵袭性的感染。

  针对真菌性外耳道炎,目前主要以彻底清理外耳道堵塞物和局部药物治疗为主。显微镜或耳内镜下清理外耳道,可更加细微的观察到外耳道及鼓膜的病变,尽可能清除我们肉眼所看不到的外耳道真菌病灶;真菌团块及分泌物较多时可用3%的双氧水清洗后局部应用抗真菌药物。对于抗细菌治疗效果欠佳的外耳道炎,应及时行分泌物涂片检查及真菌培养,明确有无真菌感染,以免漏诊、误诊。

  日常生活中,一些不正确的生活方式可能引起真菌性外耳道炎发生,因此加强预防极为关键。首先减少不必要的挖耳对耳道的损伤,禁用不洁净的工具挖耳,保持外耳道清洁干燥;同时积极治疗外中耳慢性炎症,如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外耳道湿疹等;少吃辛辣刺激的食物,作息规律,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如出现耳部不适,应及时就诊明确病因,勿自行用药,以免症状加重,延误治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