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漫话红楼 | 滴翠亭宝钗的脱身计,是有意嫁祸黛玉吗?

 漫话红楼 2021-08-18

宝钗的黑料之一,就是滴翠亭嫁祸黛玉。这种事,谁看了谁气愤,但我一直有个疑问:宝钗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她平时待人的体贴周到都是装的吗?

少时读红楼,我也是黛玉派,喜黛玉厌宝钗。但随着年龄阅历的增长,反复读原文,发现自己误解了宝钗很多年。但滴翠亭事件,一直是我心中的一个结,根据人物的个性特点以及曹公无闲笔的写作风格来看,这个事件必定是有涵义的。如果不是表现宝钗嫁祸,为什么要出现这样一个情节呢?

我不喜欢人云亦云,能说服我的观点一定是有理有据符合逻辑的。这个情节,我一直没能得到一个让我信服的答案。

于是,我反复研读,终于有了新的突破:我要为宝钗平反了。

1

我们先来看在这个情节之前发生了什么。

这一天是芒种节,女孩们忙着饯花神,这一般姐妹自然也不会错过这样的热闹,都汇聚到了一起,“独不见黛玉”。于是,宝钗准备去潇湘馆“闹了他来”。走到半路,看到宝玉进了潇湘馆,于是“抽身回来”。

这一个小插曲,非常重要,宝钗为什么看到宝玉进去了就抽身回来呢?这里有一段心理描写,表明宝钗的思虑:“宝玉和林黛玉是从小儿一处长大,他兄妹间多有不避嫌疑之处,嘲笑喜怒无常,况且林黛玉素习猜忌,好弄小性儿的.此刻自己也跟了进去,一则宝玉不便,二则黛玉嫌疑。”此处有一句脂批可帮助我们理解:“道尽黛玉每每尖利,全不在宝钗心上。

这说明宝钗不但不计较黛玉的“尖利”,而且体贴地给他们留私人空间,不去打扰。这层心思,在前文第二十回中也有一句提醒读者的脂批。

第二十回,“林黛玉俏语谑娇音”,宝玉宝钗正在一起“顽笑”,因为史湘云来了,两人同去看湘云,引发了黛玉的醋意,宝黛二人闹了矛盾,彼此话都说得很重,要死要活的。“正说着,宝钗走来道:史大妹妹等你呢。”此处有一句脂批:“此时宝钗尚未知他二人心性,故来劝,后文察其心性,故掷之不闻矣。

掷之不闻,即不去管他,不当回事。

脂砚斋是读过完整原著的,了解八十回后的情节,所以,他的批语成为了分析结局以及人物性格特点的重要依据。这句批语的意思是说:宝钗知道宝黛的恋情后,就刻意回避不打扰了。这种做法,是成全。否则,明知他们有私情,就应该去搅局或者暗地里找人去搅局,这才是心机者的做法。

2

前面提到了,这天是芒种节,女孩子们饯花神的节日,所以大家都心情不错,宝钗也一样。“抽身回来”的宝钗“刚要寻别的姐妹,忽见前面一双玉色蝴蝶,大如团扇,一上一下迎风翩跹”。可见宝黛私会并没有影响宝钗的心情,她依然心情大好,有闲又有心情,内心的情趣自然流露出来了。所以“宝钗意欲扑了来玩耍”。

在这里,又有一句脂批:“可是一味识理女夫子行止?写宝钗无不相宜。”平素的宝钗,就是一个“识理女夫子”的形象,完全不像十几岁的女孩,那是冷香丸压制体内热毒所致,即家庭环境逼得她不得不稳重理智,“好为母亲分忧解劳”。

但天性是不能完全被压制的,总会在不经意间流露出来。宝钗的不经意流露,需要两个条件:一是心情好,即内心无忧(人之常情,大家都一样),二是无人处,即不能让人看出她也有不稳重的时候。所以,才有了“杨妃戏彩蝶”这一情节出现。

戏蝶累了,一停下来就听到了滴翠花亭里有人说话,于是“煞住脚往里细听”,这是个关键细节,这样的“细听”行为,算不算品质低下的偷听行为?

之前我也有疑惑,在红楼里,背后听人谈话的情节并不少,为了避免被喷,就不举黛玉的例子,说说黛玉心爱的男人宝玉。不需要翻书,记得很清楚的宝玉偷听就有两处,一是鸳鸯被贾赦逼婚,跑到大观园来,遇到了因同一件事躲邢夫人的平儿,两人坐在园里就开聊,聊的当然也是逼婚这件事。

聊到一半,袭人跳出来,她偷听了一部分,实在忍不住,主动跳出来了。然后等她们聊完了,宝玉也跳出来了,他可以说是偷听了全程。按说女孩的私房话是不宜偷听的,但当时四人中没一个人觉得不妥。

还有一次偷听后果有些严重,就是坠儿偷了平儿的虾须镯,平儿不想闹大,把麝月叫出去悄悄地说。宝玉因为晴雯起疑心,于是跑出去“潜听”。注意,作者在这里用的词是“潜听”。听完后,再一五一十地转告给晴雯,导致晴雯把坠儿撵了出去。

宝玉的偷听行为,我一直无法理解,按说贾府是注重教养的,宝玉在这方面表现也不错,比如父亲不在家,经过父亲的书房门,也要下马,这样的细节应该就是体现他的教养。为什么在偷听这件事上,就没有教养了呢?

受一位网友的启发,我认可了这个观点:在那个年代,没有隐私的说法,只要不是恶意,偷听就不是品质低下的行为。

什么是恶意?就是听到了不好的言论去传播,产生了不良的后果。

宝钗听到了小红与人有私情,但从后面的情节可以看出来,这件事被他烂在了肚子里,小红和贾芸的恋情没有受到阻碍,也无人知晓。

我认为,宝钗“细听”,还与她的职业习惯有关。作为一个管理者,她养成了倾听和观察的习惯,用来识人。

在探春、李纨、宝钗暂代王熙凤管理时,宝钗在与探春的交流中,体现出了她识人的本领,脂批说:“宝钗认的真,用的当,责的专,待的厚,是善知人者。”识人才能用人,识人的过程就在平时的细听和观察中。

接下来,再看宝钗“细听”时的心理活动。“宝钗在外面听见这话,心中吃惊,想道:怪道从古至今那些奸淫狗盗的人,心机都不错。”这里用“奸淫狗盗”来说小红,已经是很重的批判了。宝钗为什么对这样的事批判呢?在“心中吃惊”的后面,有一句脂批:“四字写尽宝钗守身如此。”这说明,宝钗是坚守女德的,对于私相授受这样的事是不耻的,至少她自己不会做这样的事。

她这种观念是对还是错呢?站在当时的环境下,其实是对的,不是说她维护礼教,而是她知道,这样做难免产生不好的后果。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万一被发现,就不仅是身败名裂的事,比如司棋,就付出了惨痛的代价,还拖累了别人。小红没被发现,是难得的运气,或者说,小红没被发现,是因为撞破她事的人是宝钗。

下面是重点了,小红突然想起被人听到,准备开窗,宝钗的“细听”就会被发现。看看此时宝钗的心理活动:“今儿我听了他的短儿,一时人急造反,狗急跳墙,不但生事,而且我也没趣。”不但生事,生的什么事?当然是闹得人尽皆知,这样的后果,影响最大的是小红,她的私情就暴露了。宝钗是个不想惹是非的人,正如王熙凤所说:“不干己事不张口,一问摇头三不知。

还记得鸳鸯撞破司棋偷情的事吗?司棋的泼辣不输红玉,她当时被吓坏的情景,以及后来担心被告发生病的状况,都说明,这种事被撞破,是否告发,对当事人都是折磨。 

宝钗不希望这样,更不想趟这样的浑水,所以要“使个金蝉脱壳的法子”。

情急之下,她为什么要把黛玉甩出来?是有意嫁祸吗?

我们回到前面,宝钗离开众姐妹们干什么来了?找黛玉!

人人都知道她是来找黛玉的,把找黛玉的事接着进行是合情合理的,也是情急之下最容易想到的。

结果怎么样呢?“红玉道:若是宝姑娘听见,还倒罢了。林姑娘嘴里又受刻薄人,心里又细,他一听见了,倘或走露了风声,怎么样呢?

这段话印证了前面的分析:偷听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把不好的话传出去才是大事。小红心虚,知道自己刚才所讲的事不能外传,偏偏她又认定黛玉是喜欢传话的人,就对黛玉有了担忧,不是忌恨。

再结合前面,宝钗要躲,是因为担心当面把事闹大,认为只要躲过去了就没事了。注意,不是自己没事了,而是小红没事了。“这一开了,见我在这里,他们岂不臊了?”怕小红因为私情被撞破而害臊,再加上她深知小红的性子,担心她因“人急造反,狗急跳墙”而生事,所以用了个脱身计。

小红对黛玉,并没有“偷听”这种人品问题的看法,只有会被说出去的担忧和害怕,所以,也就不存在嫁祸一说了。

从长远来看,小红的私情一直没有暴露,如果她以前对黛玉有喜欢传话、刻薄的印象,通过这件事,反而会扭转印象,因为黛玉并没有把“偷听”到的话传出去。

这样分析下来,我反而在这件事里看到了宝钗对人的包容和体谅,即使心里认为她是“奸淫狗盗”之人,也不希望她害臊,难做人,就像前面包容和体谅黛玉与宝玉的私会一样,“一则宝玉不便,二则黛玉嫌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