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红楼梦》|林如海把女儿当儿子养,给黛玉带来的伤害,一生都无法治愈

 漫话红楼 2021-08-18

受多年男尊女卑观念的影响,如果说女孩的性格像男的,人们会认为是褒扬;反之,如果说男孩的性格像女的,人们则觉得是贬低,当事人无法接受。

正因为如此,当林如海把女儿当儿子养,很多读者认为这是林如海对黛玉超乎寻常的爱。事实却是,正是这种畸形的教育方式,给黛玉带来了巨大的伤害,一生都无法治愈

没错,林如海把女儿林黛玉当儿子养,不是因为爱,而是满足他的自私,从而给黛玉带来了伤害

林如海把黛玉当儿子养,是为了抚慰自己痛失爱子的伤痛。

林如海把黛玉当儿子养,不是从黛玉出生就开始的,而是从痛失爱子后才开始,“夫妻无子,故爱如珍宝;且又见她聪明清秀,便也欲使她读书识得几个字,不过假充养子之意,聊解膝下荒凉之叹”。

痛失爱子,对林如海的打击,是毁灭性的,原因就在于这个儿子对于林家来说,实在太重要了。

可惜这林家支庶不盛,子孙有限;虽有几门,却与如海俱是堂族而已,没甚亲支嫡派的。今如海年已四十,只有一个三岁之子,偏又于去岁死了。虽有几房姬妾,奈他命中无子,亦无可如何之事。

林家“支庶不盛”,“没甚亲支嫡派”,可见至少已经是三代单传了,三代以内都没有兄弟。儒家社会,特别注重香火传承,死后有没有人祭祀,干系非常大。当年,武则天想把皇位传给武姓外甥,狄仁杰一句话就让她改变了主意:“只听说过儿子为母亲祭祀,没听说过外甥为姑母祭祀。”威风了一辈子,死后无人祭祀,这事不能干,所以,皇位重新回到了李氏手里。

几代单传传到林如海手里,却因儿子的夭折而断了香火,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林如海如何接受得了?

接受不了怎么办?他用把女儿当儿子养的方式,自我蒙蔽,为的是让心里好受一点,“不过假充养子之意,聊解膝下荒凉之叹”。

正是在这种心理的驱使下,林如海请来进士出身的贾雨村,给黛玉做家教,教授科举必考内容——《四书》。

也就是说,林如海注重黛玉的教育,不是想把她培养成才女,而是假装还有个儿子可以往科举方向培养,以继续他延续家族兴旺的梦想

这个梦想,在贾敏病故后破灭了。

女儿毕竟是女儿,心理上可以当她是儿子,但在生理上无法变成儿子。六岁的女孩儿,即将步入“男女不同席”的七岁,没了母亲的照顾,父女间的交流有很多障碍,何况生活中还有很多不便之处。

梦想破灭之余,林如海也没了心思培养女儿,恰好贾母想把黛玉接走,他便顺水推舟,“正好减我顾盼之忧”,把黛玉送到了千里之外,根本没有考虑黛玉能不能适应,也没有考虑贾府是否适合黛玉的成长,更是把妻子贾敏关于贾母和宝玉的话抛诸脑后:“(宝玉)顽劣异常,极恶读书,最喜在内帏厮混;外祖母又极溺爱,无人敢管。

当然,癞头和尚关于黛玉“凡有外姓亲友之人,一概不见”的告诫,林如海早已忘得一干二净。

真是爱女儿的父亲,哪怕不信癞头和尚的疯言疯语,心里多少有些咯应吧?真正爱到了骨子里,会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多少要考虑一下。

从头至尾,林如海都只是站在他的角度来安排黛玉:他需要黛玉“假充养子”,他就安排贾雨村当黛玉的家庭教师'’;他需要黛玉不拖累他,他就把黛玉送去了遥远而又陌生的大家族

其中,看不到爱的成分,林如海没有因为爱女儿,而为黛玉打算和安排。

不被爱的经历,让黛玉严重缺乏安全感。

我曾在多篇文章中分析过,黛玉严重缺乏安全感,其根本原因,就来自原生家庭,来自不被父亲所爱。

黛玉天生“心较比干多一窍”,比常人聪明和敏锐,也比常人更为敏感。她如何不知父亲心中在想什么?

所以,她努力活成听话的孩子,活成不为父亲丢脸的孩子。进入贾府,她的心理活动是“生恐被人耻笑了她去”。这种小心翼翼,是在长期的高压之下养成的习惯,“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一切言行举止,都要合乎规范,丝毫不敢有个人意识的流露,整个人都活在压抑里。

这哪是一个六七岁孩子该有的表现?天真活泼不见踪影,给人的感觉是深谙世故人情的老成持重。

随着被贾母安排“寝食起居,一如宝玉”,黛玉与宝玉“日则同行同坐,夜则同息同止”,那些曾经束缚她的一切,都已解除。她的天性得以彻底释放,她便从一个极端走到了另一个极端,也就是广大读者所崇尚的“真性情”。

彻彻底底地做自己,是最痛快的,没有规矩需要守,没有制度来束缚。但是,这一切都是有条件的,那就是“寝食起居,一如宝玉”,永远保持与宝玉在同一水平线,成为宝玉心中离不开的唯一

成为宝玉心中的唯一,才能成为贾母心中的“两个玉儿”。有了贾母这把保护伞,黛玉才能无拘无束地做自己,释放她的真性情

这就是黛玉缺乏安全感的表现:找依附,把人生依附于他人身上

正是这种依附心理,让黛玉患得患失,生怕失去她在宝玉心中的地位,从而不自觉地用生气和眼泪来辖制宝玉。

然而,辖制并不管用,宝玉“见了姐姐忘了妹妹”的天性,决定了他不可能只围着黛玉转,这便让癞头和尚的预言成真,“除非从此以后总不许见哭声……方可平安了此一世”。

一个总是脱轨,一个总是用眼泪辖制,这种恶性循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禁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眼泪是有限的,宝玉的脱轨是无限的,最终只能是泪尽而逝。

追根溯源,还是父亲林如海的不爱,给黛玉造成了严重的伤痛。终其一生,她都被这种伤痛所折磨,没办法从自己的内心获得幸福与满足,只能把人生依附于不可靠的宝玉身上,造成了早夭的命运

一个人的人生能走多远,能走多好,与原生家庭给予的爱有着莫大的关系。林如海用他的自私,毁了女儿黛玉的一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