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世界顶尖科学家为中国带来了什么?(顶尖评论2)

 科教评论 2021-08-18

续昨日《谁是老大?起底“最强大脑”之盛会(顶尖评论1)

第二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

汇聚最强大脑 关注共同命运

乍看,顶尖科学家论坛是一些专业的会议,实际上这样的论坛也是顶尖人才的蓄水池,是科技与产业融合的桥梁。越来越多的世界顶尖科学家为中国及世界的发展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2019诺奖获得者:国际合作变得尤为重要

1.带来了基础科学合作研究的新机遇。

    长期以来,基础科学研究是我国的薄弱项。我们要迎头赶上,就必须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国家战略确定上海张江科学城为全国三个大科学设施集中地、三大科创中心之一,巨大的设施投入到位了,但还需要最重要的因素——人,这里的人主要就是科学家、高级科研人才。

    上海作为中国打造全球科创中心的前沿,不仅要关注科研的“最后一公里”,更要放长眼光,立足基础科学的“最先一公里”。

    顶尖科学家这个“小众”,正是未来将发挥巨大作用的“大鳄”。我们要知道顶尖科学家需要什么,我们也要让顶尖科学家知道中国需要什么。

最新张江科学城大科学基础设施布局图

    现在的张江科学城在集中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到科学研究的基础设施上去。临港新片区也希望把最好的资源,聚焦到基础科学上,张开双臂欢迎世界顶尖科学家,尤其是青年科学家来临港交汇交融。

2.带来跨学科交流,推动多层次交叉科学研究落地。

    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副主席迈克尔·莱维特表示,“化学无法对话物理这样的想法并非事实。”他很高兴中国有能力举办这样的论坛。不同学科的科学家在一起交流非常必要,这将有助于推动多层次交叉科学研究落地

    中科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上海科技大学特聘教授也表示,能够把不同学科的顶尖科学家聚集到一起,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他直言自己从未见过这么大规模的盛会。

    本月,饶子和带领的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和上海科技大学联合团队及哈尔滨兽医研究所歩志高团队,在攻克非洲猪瘟病毒结构并为研发高效安全的疫苗提供重要的结构信息方面取得重要突破。该项重大研究成果以题为《Architecture of African Swine Fever Virus and implications for viral assembly(非洲猪瘟病毒结构及装配机制)》的研究长文,于2019年10月17日在《Science》在线发表。该成果充分利用了设在上海科技大学的重大基础科学平台设施之一——生物电镜中心,获得了7万余张合计超过100 TB的高质量显微照片,完整病毒颗粒接近6万5千颗,并最终成功解析了非洲猪瘟病毒全颗粒的三维结构。目前,这些大科学设施也吸引了世界各国的科学家前来研究。

中科院全力推动交叉学科的研究。这是9月由中国科学院上海交叉学科研究中心主办、上海科技大学和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联合承办的第113期交叉学科论坛,已有外国科学家参与。
3.带来一批顶尖科学家入驻上海,有的已将部分研究重心转移至上海。
   2002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库尔特·维特里希也参加了本次论坛。他是首批来沪工作并拥有“中国绿卡”的诺奖得主之一,他表示,中国科研环境正越来越好,选择的天平不断向中国倾斜。

    2018年,来自瑞士的库尔特·赫尔曼·维特里希在上海科技奖励大会上,被授予了上海市国际科技合作奖。当年4月2日,他获发外国人永久居留身份证,拿到这张“中国绿卡”后,他更频繁地出现在上科大的实验室中。

△库尔特·维特里希获颁上海科技大学聘书

    实际上,他从2013年起在上海科技大学担任客座教授,并在上海张江创建了学校首个核磁共振实验室。如今,这位结构生物学核磁共振技术领域的先驱,正在将一部分研究重心转移至上海。

    “在结构生物学领域,中国已经取得了国际上领先的地位。中国引进核磁共振技术较晚,不过也因此更加大有所为。”维特里希说。目前上科大已经配备了三台高场核磁共振波谱仪,他将与课题组和合作者们开展更多的科研工作。

    早在1977年,维特里希就首次将二维核磁共振的方法用于生物高分子,研究氨基酸和牛胰胰蛋白酶抑制剂。此后他致力于开发和研究生物大分子的液体核磁共振技术。2002年,他也因发明了“利用核磁共振技术测定溶液中生物大分子三维结构的方法”而荣获诺贝尔化学奖。

    上科大维特里希实验室研究副教授刘东升告诉记者,几年来,维特里希教授将先进的氟标记、酵母表达G蛋白偶联受体(GPCR)等技术引入上科大的核磁共振课题组,让实验室能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做最具挑战性的科研课题。

    目前,课题组正在开展国际上极具挑战的酵母表达G蛋白偶联受体动态特性研究,重点研究胰高血糖素及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将对糖尿病药物研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斯坦福大学物理学教授、第12任美国能源部部长、199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朱棣文认为,上海将吸引一大批顶尖科学家真正在这里生活,在这里工作。

4.带来了科教和产业合作新机遇。

    一次会议不是目的,会后有更多需要落实的东西。科学家是最务实的群体,顶尖科学家的时间更不容浪费。

    上海有很多顶尖科学家想要合作的资源。今年的诺贝尔生理学奖或医学奖,在诺贝尔奖网站列出的三位诺奖得主的5篇代表作中,塞门扎代表作的第一作者,正是华人科学家王广良。毕业于原中国科学院上海细胞生物学研究所的他,也是这项原创成果中的“中坚力量”。

    上海将推动中外科学家的思想、智慧和研究成果同经济社会发展、产业转型升级、科学普及教育等更加紧密结合起来,为中外顶尖科学家在沪开展科技创新、进行合作交流创造更好条件、营造更好环境。开放包容的上海,成为不少诺奖得主的首选。

2018年首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前,诺贝尔奖得主伯纳德·费林加进军上海

    2016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住伯纳德·费林加(Bernard L. Feringa),荷兰科学家,获得荷兰格罗宁根大学博士学位,现为荷兰格罗宁根大学有机化学教授,因设计和合成分子机器获得2016年诺贝尔化学奖。他在上海的身份是华东理工大学客座教授。

    上海市张江高新区管委会、徐汇区政府、华东理工大学联合出资,为他定制实验室,推动智能材料基础研究及其成果转化。“我们会把它打造成世界顶级实验室,在做出创新成果的同时,培养一批青年科技人才,并吸引全球知名科学家加入我们团队。费林加说。

5.带来了中国科普和青少年登陆“巨人肩膀”的梦想和机遇

青少年是国家未来的希望。从首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开始,就有来自全国各地的一批在中学就表现出强大的科研潜质的青少年观摩论坛,他们有机会与顶尖科学家面对面提问。科学家的指引无疑是对他们极大的鼓舞。

△谈方琳(图自新闻晨报)

        第二届世界顶尖科学家大会邀请了不少青少年科学家参加,他们大多出生于2001-2004年。其中最年轻的一位是来自华师大二附中高一的谈方琳同学,年仅15岁的她,研究成果是《菲波那契数列与贝祖数的估计》。

        来自北京四中的王砚弈坐在1号桌,正对主席台第一排。1号桌的“重量级嘉宾”,还有201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科斯特利茨、2015年度图灵奖获得者赫尔曼、199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霍夫特。2016年,正读高一的王砚弈就以“一种快速自稳定影像平台”项目获得第31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王砚弈了解到,马丁·赫尔曼在交流中分享的故事。赫尔曼有一篇文章第一年被杂志社拒绝,却在第二年成为年度最佳文章。王砚弈总结道:“永远不要害怕被拒绝,不要害怕犯错误,要把它们当做一种成就。做你所喜爱的事情,并挑战不可能。保持疯狂,保持饥渴。

        共有十几位高中生通过中国科协的“英才计划”的遴选来到这里。

        从人工智能到创新药,从新能源到金融,从黑洞到空天科技,从高中生到诺奖得主,他们在这一张张方桌上碰撞思想,00后新生代的加入更让这里充满活力。

本次论坛还设立“顶尖科学家公开课”,将惠及更多中国公众,激发更多青少年在科学的道路上探索、奔跑。

6.带来了强大的人才虹吸效应。

上海已经开始为顶尖科学家打造属于他们从事科学研究的科学社区

    一个顶尖科学家,一群合作的顶尖科学家来了,更多的顶尖科学家也都会来这里寻找合作伙伴、合作方式。

    一个处处让人受阻的国家,谁还敢带着最新科研成果去寻求合作?当然是哪里欢迎去哪里,哪里有安全的合作就去哪里,你们去我也去!

    “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加快建设人才强国”。党的十九大确立的方针得到了世界顶尖科学家的积极呼应。这说明我们的政策确实是符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共同愿景的。

    美国有些政客妄图阻止中美科学家在尖端领域交流,但却封锁不住全世界的顶尖科学家来到中国。中华民族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会吸引更多的顶尖科学家纷至沓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