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针灸学:针灸治疗-颤证

 山河教育网 2021-08-18


    

    【概念】颤证亦称颤振、振掉、振颠,是指以头部或肢体摇动、颤抖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证。轻者仅有头摇或手足微颤,尚能坚持工作和生活自理,重者头部振摇大动,甚则有痉挛扭转样动作,两手及上下肢颤动不止,或兼有项强、四肢拘急。本病老年人发生较多,男性多于女性,并呈进行性加重。
    【病因病机】

病因

年老体虚

年迈久病肾亏,劳欲太过,或药物所伤,使肾气不足,肾精亏耗,虚阳内动,脑髓失养,神机失调

肝风内动,筋脉失养→颤证

情志过急

暴怒伤肝而气机不畅,阳气内阻化热生风而成

【辨证要点】

主症

头部及肢体摇动、颤抖,轻者头摇肢颤,重者头部振摇大动,肢体振颤不已,不能持物,继则肢体不灵,行动迟缓,表情淡漠,呆滞,口角流涎等

兼证

风阳内动

眩晕头胀、面红、口干舌燥、易怒、腰膝酸软、睡有鼾声,渐见头摇肢颤,不能自主,舌红,苔薄黄,脉弦紧

髓海不足

头晕目眩,耳鸣,记忆力差,头摇肢颤,溲便不利,寤寐颠倒,重则神呆,啼笑反常,语言失序,舌质淡红,舌体胖大,苔薄白,脉沉弦无力或弦细紧

气血亏虚

眩晕,心悸,懒言,头摇肢颤,纳呆,乏力,畏寒知冷,汗出,溲便失常,舌体胖大,舌质淡红,苔薄白滑,脉沉细

痰热动风

头晕目眩,头摇,肢麻震颤,手不能持物,胸闷泛恶,多痰涎,舌体胖大有齿痕,舌质红,苔厚腻或白或黄,脉沉滑或沉濡

【治疗】

1.基本治疗

治法

补益脾肾,化痰息风。以督脉、手足少阳经穴为主

主穴及方义

四神聪

补益脑髓

足三里

健脾胃,化痰浊

丰隆

曲池

行气活血

外关

阳陵泉

本神

补益脑髓

风池

潜阳息风

百会

合谷

太冲

配穴

风阳内动

大椎、风府

髓海不足

肾俞、太溪

气血亏虚

气海、公孙

痰热动风

中脘、阴陵泉

颤抖甚

后溪、三间、大椎

僵直甚

大包、期门(灸)、大椎(剌血)

汗多

肺俞、脾俞、气海

口干舌麻

廉泉、承浆

操作

两组主穴交替使用。每天或隔天治疗1次,30次为1疗程。头部穴针刺后可加用电针,选用疏波,通电20-30分钟。针刺用平补平泻法或根据病情施用补泻。僵直甚加灸大包、期门,每穴灸10分钟,或用三棱针刺大椎放血,再加拔火罐,使之出血,1周或2周剌血1次

2.其他治疗

头针法

顶中线、顶颗后斜线、顶旁1线、顶旁2线。将2寸毫针刺入帽状腱膜下,快速行针,使局部有热感,或加用电针,留针40分钟

耳针法

皮质下、脑点、神门、枕、颈、肘、腕、指、膝、肝、脾、肾、心.每次选用3~5穴,毫针用轻捌激。亦可用揿针埋藏或用王不留行籽贴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