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育部传来新消息,将于9月1日开始执行,家长心里的石头落地了!

 skysun000001 2021-08-19

作者:小欧妈妈

来源:课堂内外小学段原创

记忆中的课间十分钟,是孩子们刚听到下课铃响,就迫不及待地冲出教室,在操场上疯跑,在走廊上三三两两地做游戏,到处都充满了欢声笑语。

如今的课间十分钟,却变得越来越安静……

操场上看不见嬉笑打闹的孩子,走廊上空空荡荡,教室里有的孩子在埋头苦读,有的在蒙头大睡。

一项调查显示,75.2%的受访家长称身边中小学“安静的课间十分钟”现象普遍,而且在小学中最为突出。

有家长表示“几乎没听到孩子说过有关课间玩耍的趣闻”。

这一现象也引起了著名主持人白岩松的怒斥:

“课间十分钟,鸦雀无声,连课间都很难走出教室的孩子,能怎样支撑一个民族的健康?”

中小学课间十分钟

为何越来越安静?

“鸦雀无声的课间十分钟”现象,在全国各地都很普遍。

一些学校规定,除了喝水上厕所,孩子们不许下楼。

知乎上有网友爆料,上海某学校为了让孩子课间不出教室,甚至让孩子尽量少喝水。

家长在论坛上吐槽,天津某小学下课后,老师不让孩子到操场活动,只能待在教室里。

还有的家长发现,现在小学生下课居然不能锻炼了,运动器械也不能带到学校。

上课40分钟,下课接着在教室看课外书。

学校有文明班级评比,如果在走廊里嬉戏跑动,就会扣分。

孩子就这样被“圈养”在教室里,一天活动的最大半径是班级、过道、卫生间。

怪不得有网友调侃:“比体育老师更卑微的,是没有课间十分钟的学生。”

一位家长无奈地说,虽说开学是“神兽归笼”,但孩子一整天都被关在笼子里,感觉像是在坐牢。

这种鸦雀无声的状态难道是孩子们自愿的吗?

显然不是。

背后原因其实是学校为了保证学生在校安全,避免发生意外伤害,而做出了一系列规定。

这些规定最常见的有:

不准在室内大声说话或谈笑;
不准出教学楼;
不准在室外高声说话和嬉戏打闹。

小学生天性活泼好动,同时对力量的控制能力弱,发生磕磕碰碰很正常。

但一些家长会认为孩子在学校受了伤,去学校讨说法,甚至索要巨额赔偿。

老师怕出意外,学校怕担责任,就只能采取“保守”的管理方式,严格限制课间活动范围、活动强度。

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王登峰解释说:

“怕学生一旦动起来就容易受伤,现在所有学校都把安全放在第一位,凡是有可能会让学生受伤的活动,包括体育课里一些必须要上的,比如说前滚翻、后滚翻、跳马,都取消了,这个也可以说是因噎废食吧。”

因噎废食,过度保护,使得孩子的天性被压抑,并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

“课间圈养”危害大!

不少家长都会怀念我们小时候的课间十分钟,跳绳、跳房子、踢毽子、打弹珠,可以放肆地撒欢儿。

而现在的孩子真的挺可怜的,有时候在教室里一坐就是一整天,视野所及就是教室那一方天地。

安全倒是安全了,但是有许多比磕磕碰碰更可怕的危险会找上孩子……

北京体育大学校长杨桦一针见血地指出:

“现在青少年的胸围越来越宽,肺活量却越来越小;身材越来越高,跑得却越来越慢;体重越来越大,力量却越来越小;智力开发越来越多,灵敏素质越来越弱……”

长期久坐,缺乏运动,可能导致这些恶果!

  • 近视

目前,我国小学生近视率为40%,初中为70%,高中为80%。全国中小学生近视人数超过1亿人,情况非常严峻。

眼科专家普遍认为,防治近视,最重要的是要保障学生每天至少有2小时户外运动。

孩子们上课一直盯着黑板或投影仪,下课又被“圈养”在教室里,户外活动时间严重不足,眼部疲劳得不到缓解,导致近视高发。

  • 肥胖

教育部最新数据表明,2020年中小学生肥胖率超过10%。也就是说,每10个孩子里就有1个“小胖墩”。

如果不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到2030年中国儿童超重肥胖人数或将超过5000万!

孩子们课业负担重,本就缺乏充分的体育锻炼,现在连课间十分钟的锻炼都不能保证,从而导致了肥胖率的上升。

  • 增加猝死风险

我们都有一个感觉,就是现在的孩子吃得越来越好,长得越来越高,但体质却越来越弱……

孩子参加运动后猝死的悲剧时有发生:

湖南长沙的14岁学生,在参加学校的1000米体测时,倒地猝死;

河南周口的15岁学生,在操场跑步时,突然后仰摔倒,不省人事后去世;

浙江温州一所实验中学的初三男孩跑步时猝死,离世在开学第二天,更是令人心痛……

医生解释,有的孩子平时不怎么动,突然的剧烈运动便可能引发猝死。

事实上,世界卫生组织早已将“久坐”列为十大致死致病元凶之一,每年至少有200多万人因久坐少动而死亡。

《体育运动医学科学》期刊指出:一天中大部分时间都坐在椅子上的人,心脏病发的几率比常人高出54%。

  • 引发心理问题

如果一个人久坐不动,不仅身体会出问题,精神也会出问题。

英国一项研究表明,久坐不动或许增加青少年抑郁风险。

2020年中国青少年的抑郁检出率为24.6%,每5个孩子中就有1个有抑郁倾向。

微博上有人提出疑问:为什么以前的孩子很少有心理问题?

一位心理医生回答道:

其实过去的孩子压力也不小,但他们往往都有发泄的出口,去外面跑一圈,和小伙伴们打打闹闹,什么不开心都烟消云散了。

而现在的孩子玩耍的空间被严重压缩,以至于负面情绪被无限放大,更容易脆弱。

是啊,现在的孩子连课间十分钟的玩耍都被剥夺了,压力无处释放,因此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的风险也就增高了。

中小学生的“福音”来了

9月1日正式执行

幸运的是,“课间十分钟鸦雀无声”的现象已经得到教育部门的重视。

今年6月,由教育部颁布的《未成年人学校保护规定》第二章第八条规定:

学校不得设置侵犯学生人身自由的管理措施;

不得对学生在课间及其他非教学时间的正当交流、游戏、出教室活动等言行自由设置不必要的约束。

此《规定》将于今年9月1日开始施行。消息一出,家长们表示终于能放心了!

此外,在《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中则进一步强调:

着力保障学生每天校内、校外各1小时的体育活动时间;

全面落实大课间体育活动制度,中小学校每天统一安排30分钟的大课间体育活动;

每节课间应该安排学生走出教室,适量活动和放松。

有了政策支持,相信今后孩子上学不用再那样压抑了,孩子们能更好地享受课间的十分钟时间,校园又能恢复往日的欢乐和活泼。

课间十分钟并不是可有可无,而是必不可少!

那么在课间十分钟里,孩子们能做些什么事情呢?

  • 去操场跑跳,锻炼身体

孩子们可以在下课时去操场跑一跑、跳一跳,或者跟同学打打闹闹,这样简单的动作便可以让身心得到放松。

俗话说:“运动和不运动的孩子,十年后过的是不一样的人生。”适当运动不仅可以增强身体抵抗力,还可以锻炼孩子的韧性。

  • 与同学交流,结交朋友

在校园里,除了学习,孩子们也有社交的需求,课间便是孩子们联络感情的最好时机。

在课间,孩子们通过做游戏、聊天等方式结交朋友,学习如何与人相处,有利于他们提高沟通能力,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集体。

  • 清理课桌,理清思路

孩子们可以利用课间时间整理上节课的书本,准备下节课所需要的物品。

这个过程既能够提高孩子的动手能力,也可以帮助孩子理清思路,增强逻辑思维能力。

  • 换换脑筋,劳逸结合

那些在课间十分钟继续埋头苦读的孩子,以为自己在“争分夺秒”,其实他们不懂得“磨刀不误砍柴工”的道理。

在课间缓解一下大脑的紧张压力,动静结合,反而有利于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把孩子们从教室里拉出来,已经刻不容缓!

令人感到欣喜的是,我们已经看到了一些变化:

比如以后体育不只是三四十分了,将可能变成100分甚至150分,体育课要和文化课一样布置作业;

比如北京、上海、湖北等多地出台中小学校学生伤害事故处理条例,从法律层面对事故各方责任进行了严格界定,为校方管理松了绑;

比如不少学校已经渐渐意识到课间的重要性,正在尝试性地为孩子们提供安全又有益的课间十分钟。

让课间十分钟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绝非只是学校的事,也需要家长的配合和理解。

如果我们一味地保护孩子,不希望孩子受一点儿伤,从而把他们关在家里、教室里,那么他们也就失去了快乐来源,失去了活力,最终只会变得死气沉沉、脆弱不堪。

请把课间十分钟还给孩子吧!

让他们去恣意地奔跑,开心地玩闹,看看太阳,也经受风雨,也许会磕磕碰碰,但这何尝不是另一种成长?

分享给身边更多人,衷心地希望每个孩子都能享受课间十分钟的乐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