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们的小黄同学

 嘟嘟7284 2021-08-19
图片
图片

黄永刚同学现任美国西北大学机械工程系、土木与环境工程系、材料科学与工程系Walter P. Murphy 讲座教授,是难得的六院院士:美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工程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欧洲科学与艺术学院院士和美国科学与艺术学院院士。

我与黄永刚同在80力学一班,同住43楼320房间,小黄是同学们对他的昵称。我第一次见小黄,就感觉这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小永动机。入住43楼几小时,他就把我们年级8个宿舍串了个遍。

图片

43楼320同窗摄于1981年夏天

前排左起:黄永刚、王宏宇、王修信

后排左起:郭向东、武斐、吕甘雨、鲁春

我和小黄北大同屋同学四年,赴美又在波士顿求学期间做室友若干年。小黄是热心肠,对朋友、同学好的不得了。即使和你一起在大街上闲逛,他也一定走在靠马路一侧,好让你更安全一些。因为小黄家在“隔壁”,我们逢年过节或有世界杯决赛之类赛事时,都一窝蜂跑到他家看球,又吃又喝又吆喝。记得大学最后一个寒假,很多同学因为考研没回家,除夕时一群人跑去小黄家。小黄的妈妈陈佩英阿姨做了一大桌菜,我们吃饱喝足,打了一夜敲三家。

图片

320室友搓一顿,小黄给伙伴点烟

小黄的爸爸在隔壁任教,是工程力学大师,对学术的钻研和追求,除了小黄,我们谁都比不了。黄老先生对足球一窍不通,我们看球时,他偶尔过来询问谁赢了?小黄每次都耐心解释:是谁领先,不是谁赢了。有一次在小黄家吃饭,室友鲁春使坏,说小郭也就是本人爱吃鸡屁股,黄老先生很认真地把鸡屁股放到我碗里,我吃不是,不吃也不是。

小黄体育不怎么样,但爱踢足球;球技一般,但很勇猛。一个小个子,像坦克一样,直通通向你快速袭来,一般都能把对手吓够呛。

小黄出生于力学世家,其父黄克智教授是清华大学工程力学系大牛,也是文革之后的第一批学部委员;舅舅陈耀松是北大力学系资深教授;姐姐和姐夫都毕业于清华大学工程力学系本科、硕士研究生和MIT机械工程系,可谓家学渊源。黄老先生几十年如一日,每天工作十七、八个小时以上。小黄完全继承了乃父风格,一周七天都在学习。

学理科的都知道《吉米多维奇数学分析习题集》,小黄是为数不多将吉米多维奇全啃下来的人,那时可没有吉米多维奇数学分析习题集题解哦。大学期间,小黄总喜欢找个伙伴和他一起自习,开始还是挺有吸引力的,我们320宿舍好几位都做过陪读。最先是我,接下来是吕甘雨,谁知跟了不到一学期就受不了啦,先后败下阵来。后来鲁春和321的“大耳”赵建农也短时陪读过。

图片

作者与小黄在美国读书期间去尼亚加拉瀑布游玩

凭借自己的努力和天赋,小黄在80力学本科和硕士班中都名列前茅。来美国后他进入哈佛大学,在美国科学院院士John Hutchinson和James Rice名下读博士和博士后,打下了坚实的力学理论基础。在校期间,小黄就在材料科学和塑性力学方向做出卓越成就,独立做教授后,更在力学和材料科学方面大展宏图——先是在纳米力学方面和华人力学大师高华健教授提出了著名的MSG( Mechanism-based Strain Gradient Plasticity)理论,填补了纳米力学和连续力学之间矛盾的空白(世界力学界有华人“两刚两剑”一说:西北大学的黄永刚,哈佛大学的锁志刚,原布朗大学,现新加坡南洋理工的高华健,原剑桥大学,现西安交通大学的卢天健),又和西北大学的John Rogers合作,开创了一个全新的、可拉伸、可穿戴的生物医学材料。小黄的力学理论给这些材料的实现带来可能。

图片

黄永刚教授(左),高华健教授(中)与作者参加John Hutchinson教授的60岁生日庆祝

现在的小黄已成为世界知名力学和材料科学学者,他取得的成就值得我们所有80级同学和北大毕业生为之自豪。

时长

01:24

(视频编辑:张亚莉)

(海报设计:任小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