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郭小峰探案系列——第二十一 《文•艺引领人生——》六(下)

 新用户8375uDf4 2021-08-19

所以,这里和国内的其他地方是没什么本质差别的,有本质差别的,还是和国外,尤其是某些国家。

陷入沉思的“小船船长”,目光又从电脑移向了书柜,移向了那上边的一本书上,只是,正凝望着书上名字的她,脑海里却跳出了另外一个完全不相干的名字——罗蒙诺索夫。

呵!

她又哑然了,有些有趣。

因为这个俄罗斯的科学家,是她很小的时候都听说过,但直到现在也一无所知的存在。

可奇妙的是,这个名字,却会在她自己都不知道的时刻,莫名奇妙的自己蹦出来?

当然,这个有趣的情况她后来也真的思索过一次,因为她对这个科学家的全部了解,只是童年时一次不能再随意的阅读了。

当时在某本专为儿童发行的月刊上,她看到了一篇关于这个科学家的传记。传记的内容近乎全部忘光,只模糊记得文章介绍这个大科学家出身于穷苦的渔民家庭,小小年纪就得出海打鱼养活自己,所以学习就只能在干活的间歇间进行,反正总是很不容易吧,因此很多人嘲笑他,也有人劝他,大意是:何必费这劲儿呢?结果小小的罗蒙诺索夫坚定的回答:不学习,毋宁死!

她还清晰地记得自己当时被这句话震得目瞪口呆的感觉。

原因现在想来,大概是作为一个上学就差的差生,已经被每天教训的早早听到“学习”二字就害怕了,反正她还记得自己震惊之余的第一惶恐,十分害怕家人看到这一篇,因为这立刻就会给他们一个教育自己的理由。

不知道当时有没有暗暗祈祷,但即使祈祷了也白搭,因为她的哥哥姐姐还是都看了,并且不仅果然联想到了她,后来一度玩笑中还常用这个梗,说她是人家科学家相反,是——“要学习,毋宁死”。

差不多吧,那时真的有这意味,让她去学习,真比死都难受。

但奇妙的是,这个同样被拎出来用的例子,后来却没有如什么“凿壁偷光”,“头悬梁,锥刺股”;“为中华崛起而读书”之类的,变成她轻蔑和嘲笑的例子,甚至都没有反感,反而当有人批评她——“你为什么不贪学”——时,这句话都会在耳边响起?

只是这个响起,并没督促她去发奋的意思,纯粹就是一种响起,那种听批评走神时不相干的胡思乱想,跟想起神仙鬼怪毫无区别。

接下来等到了社会,没人天天批评她了,自然也就很少想起了,不过在几年前去俄罗斯玩的时候,她又莫名地想起了这个名字和这六个字,不过这没让她感到离奇,归齐,人家是这个国家的人嘛。

但等来到莫斯科大学这个景点,远远地看着那宏伟的校园,然后听到导游说到——“这是俄罗斯大科学家罗蒙诺索夫创办的”——时,意外地发现那句“不学习,毋宁死”,又盖过一切地在耳边响彻起来。

那真的是一个很大的声音,并且还仿佛钟声一样庄严深沉悠远,尽管她从未听人读过。

所以这一次之后,她真的坐在那里开始琢磨起来,希望自己能明白到底是什么,让自己这么难忘这句除了表决心,没有任何其他高明之处的说法?

结果,很快,她得出了一个出乎意料的简单答案——结果。

坚定自学的罗蒙诺索夫,后来真的成了一个在俄罗斯科学界简直如彼得大帝般卓越的科学家。

所以,这个铁一般的事实,让那句被翻译的古绉绉的就义体说法,不仅没有如用在其他地方那样不是意味着悲剧,就是没有自知之明的笑话;反而还越来越仿佛无法被遮蔽的高山一样,以巍峨对她做着提醒,比如,不要听到“学习”两个字就拜倒,因为学习之下的内容千差万别;比如,为什么相似甚至相同的语言,却还是会让人能感到某种不同?

是呀,她还是能感到不同,尽管这句话完全就是中国传统的“就义体”表达法。

所以,这就是抹杀、粉饰、篡改、羞辱、消失毁灭等等文化毁灭手段无能为力的证明吗?因为只要加上前缀——罗蒙诺索夫,你就会感觉跟子曰诗云,或者曾国藩,谭嗣同之类人物说出来完全不同。

“小船船长”的目光,终于又定在了刚才一直看着的那本书上面,片刻,又一伸手拿了出来,然后又很熟悉地翻到了熟悉的前言部分。

“我开始工作,写各种各样的笔记,画各种速写,一切都使我眼花缭乱,目眩神迷,我从欧洲来,对颜色总是把握不定,会吹毛求疵,其实我的画布上会自然地涂上一种红色和一种蓝色,十分简单,我被溪水中金光闪闪的色块迷住,我为什么还犹豫不决,不把这些流金,不把这个太阳的欢乐心情泼洒到我的画布上,可能是欧洲的老习惯,我们这些失去活力的民族,都在表情上羞羞答答。”

……

“文明离我逐渐远去,我的思想开始变得淳朴,对我的同伴也很少怨恨,我像动物似的自由自在,深信明天也跟今天一样,每天早晨太阳对我,对别人都会升起,金光灿烂,我变得清心寡欲,文静和气。”

……

“把古老的文明积淀清除干净,我回来时心里很平静,感到从此成了另外一个人,一个毛利人,我们两人快快活活地扛着我们的重担;我还可以欣赏眼前我这个青年朋友种种优美的姿态,这次毫不惊异,他结实矫健,就像我们扛着的树,树发出一阵阵檀香——“诺亚诺亚”。

……

 “孩子!我相信圣洁的灵魂和艺术的真谛,他们二者合一,不能分离……我相信艺术根植于所有被圣灵感染的人们的心中,我相信一旦尝到伟大艺术的精髓,以后再也无法抽身,必将永世为它牺牲,为它工作,永不弃绝,我更相信任何献身于艺术的人,都会得到福泽。

我相信最后的审判,届时,有胆识歌颂升华,纯洁艺术的人,和那些以粗陋、邪恶眼光鄙视艺术的人,都会得到他们分内应有的赏或罚,我深信忠于艺术的人必会得到恩赐,他们将穿上馨香四溢,纯美和谐的天赐华衣,回到天国——万物鸣和之中心——与之认同,永生永世逍遥其中。”

——逍遥其中。

“小船船长”默默重复着这最后的形容,接着,目光又从书页抬向了书架上的另一本画册上。

逍遥,她继续想道:也是中国人喜爱崇尚的,古有《逍遥游》,今编“逍遥派”。

所以逍遥,算是始终游弋于中国文化中的很重要的一支了,也是从贵族到平民,从知识分子到贩夫走卒近乎所有中国人头脑中的一个活的名词,人人都能理解,都有自己解读的词。

这份解读,因人而异,不过,那个“竹海”所在的四川,似乎是被中国人公认的最会“逍遥”的天府之国了。

是啊,四川不仅气候适宜,物产丰富,风光多样,人们也很手巧,美食自成一派,生活也不“以苦为荣,以苦为乐”,而是讲究要会“享受生活”,凡人百姓是烟火气的幸福,工作完了就打打麻将,吃吃小吃,逛逛茶馆,摆摆龙门阵,当然还有前卫的夜店,给喜欢西式文化的;至于对精神生活要求更高的,也是既可以发现正经的学府,也可以得到宗教沐浴,道教圣地青城;峨眉、乐山,大足,又是佛教文化彰显之处。

总之,要精神有精神,要物质有物质。

只是,她却无法想象出,那个地方,或者扩大到整个四川,能诞生写出这段话的那个画家般人物,就好像她无法想象中国能诞生出罗蒙诺索夫式的科学家那样。

而如果再之上,比如哥白尼、伽利略,文艺复兴三杰,牛顿、达尔文、爱因斯坦等等之类的人物,更是到了打死都不能相信会出现的程度。

但,为什么呢?

为什么不管是贫穷之地,还是富饶之处,只要是中国,她就觉得这些人物是不可能出现的呢?

“小船船长”又合上了手中的书,放在一边,然后又拿过那本画册打了开来。

浓郁的色彩、独特的风情,奔放的笔触再次吸引了她,但她的脑海里却奇怪地出现了另一段话——“巧者老而智者忧,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

这段大名鼎鼎,也颇有诗意的说法,可以算中国式逍遥的最高明解读了吧?而它的出处——庄子,说成中国“逍遥”第一人,应该也会有很多人承认吧?

 “小船船长”的目光,又定在了刚刚翻到的一幅大名鼎鼎的画面上——《Where Do We Come From?What Are WeWhere Are We Going?》

这是一幅她并不能解读出什么的名画,也谈不上喜欢,只是从众的知道些花边轶闻,比如,这是画家自称耗尽了最后全部心血的作品。

所以,这就是差别的根源吗?

还是同一名词之下,覆盖着截然不同的内涵?

当然了,也不能排除她比较的不对,因为纵观一生,相信即使说出那句话的画家本人——保罗高更——也未必认为自己配称逍遥。事实上人家也确实没在其他地方说过。

而这位画家的生活,以她这个旁观者角度去看,感觉别说逍遥了,连不难受都谈不上,尤其是后期,贫穷、困苦,多病,真是仅仅读一下她都觉得哆嗦,可怕,这种日子太难过。

   因此,那个“逍遥”,只是正好用到的一个词罢了,画家本人也没打算当逍遥派,或研究逍遥。

但,当你看到画家热情谈论自己画作,自己想法的时候,又会觉得,他是真的逍遥,就好像她想到刚才说的那类人物时,总会感到某种逍遥,即使其中某些人曾遭遇过天大的不幸。

所以,逍遥的内涵,至少于她,也同样广阔。

不过,这个倒无关紧要,关紧要的是,她现在很想知道,为什么会有这样不同内涵的逍遥?

而这不同内涵的逍遥——从何而来?又会怎样的塑造着人们?然后,这些被塑造的人们,又会向哪里去呢?

  

  

2020 8月27日

   今天看了些有意思的东西,也写了小说,算是比较充实又丰富的一天,不过一句也不打算多说了,因为必须去买些吃用的东西了。

    最后只分享一张高更早期的作品吧

有什么感受吗?

我有一些,准备改日聊

现在——

平安、平安、平安

健康、健康、健康

顺利、顺利、顺利

Love youLove you

晚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