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杂谈 | 也谈画面石与绘画

 赣江春雨001 2021-08-19

欣赏画面石,自然要用欣赏绘画的思维,当然也要有欣赏绘画的能力。赏画最终是要看整体气韵的,有谁去割裂开来只谈宣纸画布、墨汁颜料呢?可是到了石头这儿,却常常机械地拆分着形、质、色、纹,并为某个色块、某根线条像个什么,而沾沾自喜。如此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实在不可取。

图片

    中国画有“计白当黑”的说法,不着墨的空白处,却恰是画面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当前画面石欣赏的一个误区,就是只剥离出色块、线条,忽视了黑(色彩)白相互配合作用的美妙表现。于是立体的常常成了平面,完整的常常成了片段,可谓暴殄天物。珍视那些“虚”的部分。石在江水的不断浸染中,逐渐有了一些深深浅浅、若有若无,这正如画家热爱的“灰”。层次过渡,立体感,无限的意韵,往往就从这些“虚”处来。

图片

     人物的点睛与留白。点睛并非一定要有眼睛,发髻、衣带、手势……都是刻画神采处。刻画神采,就是点睛。顺便要说的是,特定人物,一定要有独有的特征。不是随便什么人物,都是可以看做“关羽”、“观音”的。况且,一个活生生的活泼的小姑娘,审美价值并不比“强扭”的观音低。


图片

    反过来说,优秀的人物,不一定耳、眼、口、鼻、身一处不落。还是那句话,石头的表现方式是超乎你的想象的。可能一个脸部留白的人物更留给我们无尽的想象。不求全,而求“神”,才是欣赏人物的要义。

图片

    距离与位置。石头展示位置的上下前后,都会影响其表现力,这容易为人理解。事实上,画面石也很讲究欣赏的距离。欣赏距离不仅与画面大小有关,也跟石头的表现方式与风格有关。表现细腻的,宜近观,欣赏细节。有些大块面、具有一定质感的画面,则需要一定的距离欣赏。这就譬如欣赏油画,看不少油画都是需要距离感的,近了,只是一堆堆色块。

图片

     苏轼的“丑石论”,同样适用于画面石。所谓“但知美之为美”与“陋劣之中有至好也”,大略相当于文艺理论中“优美”与“壮美”吧。宁静、恬美、悠远的画面石,是执红牙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十六七少女,自然清婉动人。而一些充满张力,具备“势能”的丑石,则如“关西大汉执铁板唱大江东去”,自有另一番惊心动魄的大美。然而前一种美,领略者众,后一种美得之者少。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