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龙”、“凤”字考,兼论“有辛氏”族氏名称之由来------《山海经》系列研究

 高天揽月 2021-08-19

        本人往时读《山海经》时,对出自《海内西经》的一段记载常有疑问?引文如下:“昆仑南渊深三百仞。开明兽身大类虎而九首,皆人面,东向立昆仑上。开明西有凤皇、鸾鸟,皆戴蛇践蛇,膺有赤蛇。开明北有视肉、珠树、文玉树、玗琪树、不死树。凤皇、鸾鸟皆戴瞂。”此节记载为昆仑周边事物,其鸟兽、方物皆指代上古各个国族,为文献常见,唯此“凤皇、鸾鸟皆戴瞂。”让人不免有惑:瞂音  ,盾牌之义,《山海经》前人皆以为经中文字为述图而作,但用于文字,还是让人难以想象此是描述的何种形象?况且以经中文意,显然是为强调之语,不知有何特殊含义。近日正在翻阅一些关于先秦文字研究的论文书籍,发现从一些文字的释读上或可解决此疑问。

       以下为三代“凤”字演变:此二例为甲骨文,此例甲骨文加“凡”旁,作声符,此为金文大篆,此为金文一例。从以上几例可知,“凤”字基本构型显然为一大鸟,或加“凡”旁,或不加,不影响文字本义。“凤”字因鸟形成文,皆无疑义,更有直指此鸟为孔雀,因鸟之构型头上有冠,长尾有眼,但此论是有问题的,因从甲骨文和金文中都有无冠之构型,并不影响字义,所谓冠这一部分并不是“凤”字不可缺少的部分。因此,我很怀疑鸟冠的说法,可能有其他的含义。与此类同,此构型上的所谓冠形,还可参考“龙”字。

        以下是“龙”字示例:此为甲骨文此为金文。“龙”字构型的主体为一蛇形物,或为巨口有齿,其上部则与“凤”字上部所谓冠形完全相同。“龙”的原形尚不能确认,一般认为有蛇、鳄鱼等多种说法,或者是认为是多种动物杂合而成。“凤”的原形或可认作孔雀而有冠,但 “龙”无论如何头上是与冠无缘的。或有人认作角,可“角”字于甲骨文、金文中的构型与此截然不同。因此我认为“龙”、“凤”二字所谓冠状部分不应作冠解,当有其他意义。

        细审此冠形部分,如非作冠解,其实很容易我们能辨别出这是“辛”字。甲骨文、金文“辛”字如下:此三例为甲骨文“辛”字,为金文,字形变化不大,构型基本相同。“辛”字本义说法不一,有人认为此字为形象,表示加刃于木,即用刀斧劈柴。有的甲骨文在刀刃上加一横指事符号。尚有“商”字,其上部无疑也为此“辛”字,此为数种甲骨文示例,其上部皆为“辛”字。凡此“龙”、“凤”、“商”数例,显然“辛”非声符,而其义按前述义项皆不可解,当另有其义。

        应当引起我们注意的是,上述诸字皆有一体,其冠部简化为“干”字形,如下所示:

此为“龙”字甲骨文,此为“凤”字甲骨文,此为“商”字甲骨文,此“龙”、“凤”、“商”字皆有“辛”字而简为“干”者。而“干”字其义正为盾,这就为我们解决本文开头提出的疑问提供了线索。我意《山海经》撰文之人据图而作,其所看到的“凤皇、鸾鸟皆戴瞂。”正是如上例示的图形,实为文字,上部为“干”,故据以作文误为“皆戴瞂”,实为“辛”字简化之形。我们以此查看“鸾”字,如下示例,此为金文大篆鸾字,其上部正作“辛”字,也有金文作,其无“辛”字构型,并不影响其本义,正与“凤”字类似,或有简作“干”字形的。再看“皇”字,“皇”字为上下结构,下为“王”旁,也有无“王”字者,有如以下示例,此为甲骨文“皇”字一例,此为金文大篆,加“凡”旁,与“凤”字类似,可见其下有无“王”并不影响其本义,尚有甲骨文如下例:,其“王”旁在侧,而非于其下,可见其位置并不严格,或有其形有居于其上作“辛”字、“干”字者,现未能发现,存疑即可。《大荒西经》有条记载:“有五采之鸟,有冠,为狂鸟。”颇疑此即皇鸟,“狂”字与“皇”音同可通,同前例,冠则如前所述为“辛”字构型。

       经过我们的讨论,基本解决了文中开头的问题,但于“皇”字的分析中,我们发现其基本构型为“白”,有无下部“王”字,不影响其本义,而自来其下部皆云为“王”字构型,其为义符,却非“辛”者。反复观察,忽悟此“辛”字与“王”字实为同形,不过“辛”字为“王”字倒写而已。我们对照二字字形此为甲骨文“辛”字,此为金文“辛”;此为甲骨文“王”字,亦有加短横指示符者此为金文“王”字。二字对照,尤其是甲骨文,几乎字形全同,只是上下颠倒,唯“辛”字中部短横为折笔,而“王”字为直笔。颇疑“辛”、“王”二字实为同源,“王”字为正,“辛”字或源自“王”字,此为我们探究“辛”字本义提供了一条线索。

        我们再看一个“龚”字,《说文》云:“龚,给也。段玉裁注:<系部>曰:给,相足也。此与?<人部>供音义字同。今供广而龚废也。"《孔子家语·五帝》又谓:“ 龚工氏之子曰句龙。”

此为甲骨文一例,尚有一形或为族徽字,较为形象,二者构型相同,其上部“辛”字确定无疑,“共”声符,而“龙”字显然为义符,所指或即“句龙”,这给我们一个提示,“龙”字或可指代族氏。

       “龙”、“凤”二字自来不仅指代神物,同时又多指国族。我们也常自称为“龙”的传人,其造字本源自神物形象,而其构型中之“辛”,作为义符,或与上古国族有关。在《山海经》中所载,正有一国族,姺姓,号为“有辛氏”,我认为“龙”、“凤”二字中此“辛”字构型正来自此“有辛氏”,所谓“龙”、“凤”传人,实指“有辛氏”后裔。

       “有辛氏”为三代著名国族,又作“有莘氏”,姺姓。鲧纳有莘氏女脩己而生禹,夏末商汤娶有莘之女,伊尹为有莘氏媵臣,周文王妃太姒为有莘之女,商时名相仲虺其裔为“姺邳”,其先也正为姺姓“有辛氏”。以此三代事迹可知,我中国上古之人皆可谓“有辛氏”之后裔,因此,以“龙”、“凤”作为图腾神物之国族才于造字时,于此相关诸字皆加“辛”字作为义符,以申其祖先族氏之所出。更有可论者,《山海经》中有“危与贰负杀窫窳”故事,我认为此即为共工氏作乱,与颛顼争帝之传说。《国语.鲁语上》有载:“共工氏之伯九有也,其子曰后土,能平九土,故祀以为社。”共工氏之势力之大,或可称王,而姺姓即为其先,自炎黄以来世为大族,其后裔即以“王”字为其族号是合理的推测, 唯因其战败,故其“王”字倒转作“辛”,以示其作乱失败之意,其字形中之横划作折笔,也正象征其残破之意,其音实得自姺姓,“有辛氏”实为失败的王族之义。经此番讨论,我认为姺姓族氏为上古大族,其后裔有共工氏,因其争帝战败,故此以倒写折笔之“王”字造字作“辛”以为族徽,氏号“有辛”。后世“辛”字其义引伸有辛苦、辛劳诸义当皆本于此。另外,如前节所述,“辛”、“王”二字于甲骨文绝类,而于金文则已有所差异,如《山海经》为据图而作,其原图所标之字形皆当同于甲骨文,据此推测,则《山海经》所据原本不晚于商,其来源甚古。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