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居里夫妇和镭,还有“派特洗梯”,与医学影像有什么关系?

 王芳军教授医家 2021-08-19

大家都听过居里夫妇和镭的故事吧?

当今社会,似乎人人都想成为“网红”,如果当年有网络,居里夫妇肯定会是超级“大V”。你看,当年在没有网络的情况下,“居里夫妇和镭”的故事都算是不胫而走,尽人皆知呢!

话说许多年前,法国物理学家贝克勒尔发现了铀盐存在放射性现象,引起了很多人的兴趣。如今,人人谈“放射”、“辐射”而色变,而当年,居里夫妇可是对这种放射现象“甘之若饴”呢!居里夫妇为此倾注了毕生精力,发现了钍、钋和镭也有放射性,其中镭的放射性比铀还要强百万倍。

居里夫妇

正是由于他们在发现放射性物质上的有效工作,为物理学、医学的发展贡献巨大。为了表彰他们的突出贡献,居里夫妇和贝克勒尔共同获得了190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在居里夫妇的感召下,随后还有一大批科学家前仆后继地投入相关研究,不断有新的具有放射性的物质被发现,并促进了对放射性物质的有效利用。

研究放射性物质在医学上的应用,属于什么专业问题

各位如果读过我前面发表过的文章,就会知道X线检查会用到X线,利用X线来诊断疾病的医学学科被称为“放射诊断学”。

其实,X线检查和CT检查所用到的X线是电子二极管通电后所产生的,电源切断后就不会再有射线。而铀、钍、钋和镭等,并不需要通电,它们能够在自然条件下,自发而不间断地放射出α射线、β射线或γ射线,所以它们都被称为“放射性物质”。

研究放射性物质在医学上应用的医学学科被称为“核医学”。换句话说,核医学就是利用能够自发地发出射线的放射性“核素”来诊断、治疗疾病的一门学科。这跟利用X线来诊断疾病的“放射诊断学”有本质的区别。

“核医学显像”又称为核素显像,是核医学的一个分支。它是将显像剂(放射性核素或其标记物)引入人体内,参与特定器官组织的循环和代谢,并持续发射能穿透组织的射线;由于不同器官组织对显像剂摄取或代谢存在差异,用核医学显像设备在体外探测并收集射线信息,经计算机处理后,就形成了显像剂在体内分布不一的图像,从而可对疾病进行诊断。

甲状腺核素显像

由于核医学显像也是利用图像信息来诊断疾病,所以,它也就成为医学影像学的一部分,成为又一面具有特殊能力的“照妖镜”。从上述描述中可以看出,核素显像既属于“核医学”,又属于“医学影像学”,其实就是医学影像学与核医学的交叉学科。

常用的核医学显像方法有哪些?

目前常用的核医学显像方法主要有“单光子发射体层成像”(SPECT)和“正电子发射体层成像”(PET,读作派特)。

各位可能都关注到了,这两种显像方法,都有“发射体层成像”这几个字,而这体层成像也都是在计算机辅助下进行的,也就是说它们也属于“电算体层成像”即“CT”。但是,与前面介绍过的从外部射入X线的“穿透型CT”不同,它们所用的射线来源是在体内聚集的“显像剂”所发射,所以称之为“发射型CT”,即“ECT”。

全身ECT骨显像  a.前位图;b.后位图

换句话说,“ECT”包括“SPECT”和“PET”。与前述“CT”相似的是,都是利用配置有高性能计算机的成像设备,检测带有器官组织信息的放射线,并获得人体的断层影像。不同的是,“CT”所用的射线来源于X线球管,它从外部贯穿整个人体,检测的是吸收衰减后的信息;而“ECT”是先通过注射或口服显像剂,显像剂到体内并聚集在某个器官组织或病灶中,然后从体内向外发射γ射线光子,“ECT”检测的是显像剂在器官组织或病灶中的浓集和代谢信息。

有关“SPECT”和“PET”的设备构成、成像原理及方法等内容,过于专业了,这里不必做详细介绍。列位如果兴趣上来了,可以去检索和查阅更专业的书籍。

核医学显像有哪些优势和不足?

核医学显像的最大特点是“功能成像”,这与前述的X线、CT、MRI和超声“形态成像”有很大的不同。

病变的发生一般都是先有功能改变,然后才会有形态和结构的改变。核医学图像能够反映器官组织的血流、代谢和排泄等功能信息,能在疾病早期(尚未出现形态和结构改变之前)就作出诊断。所以,核医学显像的首要优势,就是具有很好的“敏感性”,即能够早期诊断疾病。

其次,核医学显像可以根据显像目的选用能在特定器官或病变组织聚集的显像剂,特异性地显示肿瘤、炎症、转移性病灶等,具有很高的“特异性”,即不容易搞错。

PET图像 能敏感显肿瘤及转移病灶(黑箭),但组织器官的轮廓结构显示不良

但是,核医学显像也有不足。如图像分辨力不高,对解剖结构的显示远不如X线、CT、MRI等形态影像;显像技术相对复杂,图像影响因素多;特异性显像剂只能显示特定的靶器官,邻近器官则显示不良。

此外,核医学显像存在“不间断”的持久“放射源”,在辐射防护方面比X线、CT检查时相对复杂;在放射性药物的制备、运送、保存、给药以及后续处理等环节的失误均可导致放射性污染,值得注意。

为什么会有PET/CT和SPECT/CT的说法?

其实,“SPECT/CT”就是将“SPECT”和“CT”相结合;同理,“PET/CT”则是将“PET”与“CT”有机地结合为一体。

为什么要这样做?

前面介绍过了,SPECT和PET是目前最常用的核医学显像方法,它们都属于功能成像,虽有“敏感性”和“特异性”的优势,但由于图像分辨力不高,空间位置显示不良,不容易辨别病变来源于哪个器官,因而缺点也很明显。而CT是一种很好的“形态成像”方法,于是,就有人想到将两种图像相融合,实现“优势互补”。

 PET/CT融合图像

a.CT图像,组织结构显示清晰,但病灶显示不敏感;b.PET图像,病灶显示敏感(箭),但组织结构显示不清;c.PET/CT融合图像,能比较清晰地显示病灶位于何处 

“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想到了,去行动,还真的搞成了,并且得到顺利的推广和应用。这样一来,SPECT/CTPET/CT就逐渐为大家所熟知。

受PET/CT成功的启发,融合PETMRI优势的PET/MRI也已经诞生,并正逐步走向临床。影像学“宝库”里的“照妖镜”越来越多了,值得欢呼雀跃!

最后,我针对核素显像和PET/CT的问题,说几句顺口溜吧!——核素显像重功能,高度敏感很特别。形态功能融一体,“派特洗梯”了不起!

本文根据以下两本科普书籍的相关内容整合修改而成

巧用光和影,病魔难遁形

影像让“看病”变得如此简单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