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杜甫、李商隐和七律(上中下)

 猫条山 2021-08-19

如果说,唐诗是中国文化的宝库,在十段看来,七律就是宝库中最为精美的明珠。七言八句五十六字,工整贴切,抑扬顿挫,变化万千。在这种高难度的艺术形式里,讲究字字有平仄,句句有出处,要同时做到意境高远,韵味悠长,谈何容易!

七律,连最高明的诗人如李白、白居易等,都不愿轻易吟诵,流传的诗作甚少,更不用说普及到大众了。大概出于这个原因,白话文革命的领袖胡适,直到晚年都痛恨律诗,认为它们是“下流的东西”(梁实秋《雅舍精华》?)

十段却有不同感觉。所谓“带着镣铐的舞蹈”,如果因为镣铐的沉重而不堪入目,当然不如甩脱包袱轻装上阵,现代朦胧自由体,无拘无束,多么爽快。但如果高手为之,丝毫不以平仄、对仗而因词害意,看他笔走龙蛇,意存高远,兼而对仗华美、音韵铿锵,这种高难度的舞蹈,岂不更加令人赏心悦目?

所以,十段越深知七律之难,越欣赏七律中的高手;并始终以为,杜甫、李商隐代表着七律的最高成就。

还是先从崔颢、李白说起吧。

一、崔颢、李白
                            
《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颢(hào)(704年-754年),汴州(今河南开封)人 ,原籍博陵安平(今河北安平) 。唐朝著名诗人,儒客名家。崔颢初上黄鹤楼,心有所感,吟成七律,是他传世不多的作品,却成绝唱。

宋严羽《沧浪诗话》论定:“唐人七律,当推《黄鹤楼》为第一”。所以,这首诗流传千古,大家再也熟悉不过。

从严格的律待理论看,崔颢其实犯了不少忌讳:四句话里“黄鹤”居然出现了三次,第二联压根都不成对。。。但所有这些,都根本不影响全诗空旷沧桑的无穷感慨,游子迁客的落寞情怀。高楼凭望,烟波浩渺,乡关何处?过渡得极为自然,道出此时此刻,几乎所有人共同的感概心声,怎么能不动人心弦。

李白重上黄鹤楼,题道:“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作诗题上头”,大家一定也都很熟悉了。

但是,号称“诗仙”的李太白,诗名冠绝当朝,就真的不想一较高下吗?
   
                
《凤凰台》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州。
    
总为浮云能敝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这是李白传世不多的七律之一,显然和《黄鹤楼》较上劲啦,连韵脚都一样。孰高孰低?一直以来众说纷纭,难以定论,有说李诗工整合韵的,也有人评论“起句声弱,如何能比崔诗”的,难以定论。但不可否认,李白这首虽然名气不大,工整秀逸处崔诗却有所不及,无疑也是好诗。

直到晚年,李白仍然放不下这段心事。请看《鹦鹉洲》:

   鹦鹉来过吴江水,江上流传鹦鹉名。
   鹦鹉西飞陇山去,江洲之树何青青!
   烟开兰叶花香暖,岸夹桃花锦浪生。
   迁客此时徒极目,长州孤月向谁明?


   情绪比上首更消沉一些,李白这时也是六十多岁的老人了。但诗风依然那么清新,那么令人感动。有意思的是,模仿崔颢的意味似乎更加浓了,连三用“鹦鹉”都一模一样。这时候,论它们的高下短长似乎已经没有什么意义了,十段只觉得:黄鹤楼、鹦鹉州,何其幸运!两大诗人反复吟咏,一竞高下的同时,不仅佳句名篇流传千古,山川岛屿也得其灵气,让千载以来的人们为之神往。






二、杜甫

扯远了,还是回到律诗吧。

看过崔、李的七律,我们再来体会一下杜甫的风格。

():“七律至工部,始深始大,气象万千”。

诚然!十段看来,崔颢李白王维岑参孟浩然,七律总然卓然大家,高妙之处无可争议,但和杜甫相比,终须退避。杜甫才是七律的王者。

                               
《登楼》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


这首诗,从大学后期开始,十段反复默诵,千遍之下,都觉得回味无穷。记得大概是《唐诗百话》里分析:全诗八句,倒数第三字为“诗眼”,最能体现老杜风格。再读时,果然:“伤”客心、“此”登临。“来”()天地,“变”古今,“终”不改,“莫”相侵,“还”祠庙,“聊”(这句例外)。这些普通不过的字眼,被杜甫苦心吟出,令全诗熠熠生辉。

“锦江春色来天地”,一个“来”字,锦江春色来临天地,那种雄浑壮阔的感觉,呼之欲出。但在玉垒浮云,世事多变的大环境下,春色满人间,又显得多么不协调!终于联想到:相信朝廷终不会垮下,愿西山的盗匪(安史乱党)不再侵犯,这种爱国爱民、忠于王事的拳拳之心,令人感叹不已。如果说崔颢《黄鹤楼》堪称第一,那么,工部这首沉郁顿挫,大气磅礴的上乘之作,又该如何排名?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老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杜诗七律风格,在《登高》中也体现得淋漓尽致。所谓音韵铿锵、对仗工整、意境广阔,“无边、不尽”名句等等都不用说了,这首诗最引人注目的地方是:八句皆对。第一联、第四联流畅已极,不细看很难看出来,它们都是工整的对句!这不愧是律诗中的律诗,纵观唐人七律,能同时做到八句皆对、意境无穷、名句叠出的,惟独杜甫一人而已。“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诗圣风范,不愧高山仰止。

杜甫自谓“老去诗来律渐细”,的确,杜诗的格律是最细的,不仅“语不惊人死不休”,而且平仄音韵工整之极,决不会象《黄鹤楼》般的粗疏。

杜诗代表作参见:
   《秋兴》八首: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从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
以秋起兴,家国、身世无限感慨,尽在其中;
《蜀相》:
...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第三联概括诸葛生平,第四联亦论亦叹,感人至深;
《咏怀古迹》四首;
《野望》、《诸将》等等,恕不一一赘述。
*********
   
  罗嗦了这么多,能不能作个小结?

李白、崔颢、王维等,大部分诗作于初、盛唐。国运生机勃勃,他们的诗风也都以明快、缤纷的色调为主,情绪大都乐观向上,偶尔消沉,也不过是个人的失落,有点“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感觉吧。

杜甫则不同。处在安史之乱、由盛转衰的大背景下,诗风色调由亮丽转向灰淡,音律由高亢转为抑郁深沉,却正好把七律的长处发挥得淋漓尽致,也就造就了杜甫七律的王者风范。
***

好象还是太拗口,不如进一步形容:

李白、王维的七律,就象明快缤纷,轻灵秀逸的“落英神剑掌”(《射雕英雄传》——黄蓉吟道:“桃花影落飞神剑,碧海潮生按玉箫!”)

杜工部的七律,则大开大阖,刚劲沉重,正象郭靖手中的“降龙十八掌”,至阳至刚,而且为国为民,大义凛然,不愧“诗圣”风范!



三、李商隐

七律发展到李商隐,又是一变。

这种“变”是有基础的。李义山几乎完全继承了老杜格律细致、沉郁顿挫的风格。宋():“王荆公晚年尤喜义山诗,以为入老杜之藩篱者,惟义山一人而已”。

杜甫七律雄浑壮阔、声韵铿锵、法度严谨,而且屡有创意(参见:“永夜角声悲自语,中天月色好谁看?”,句式结构竟然是5+2),开后人无数门户,刻意模仿者层出不穷,宋诗就有“东坡学其气势、山谷学其险僻”(?明?)的说法。但在他们中间,真正得杜甫神韵的,却只有李商隐。

                        
《安定城楼》
           
迢递高城百尺楼,绿杨枝外尽汀州。
           
贾生年少虚垂涕,王粲春来更远游。
           
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
                       
。。。



记得是在大四下学期,无聊读施蛰存的《唐诗百话》,施老先生感叹道:“以第三联的句法、气势,就算放到杜甫诗集里,都不会有异议。”(大意如此),当时很是激赏。如果举行模仿秀比赛,李商隐夺冠大概是当之无愧的了。
******

另外,还有两个人对李商隐的影响值得一提:

韩愈。韩愈是“唐宋八大家”之首,古文运动领袖,文章一扫五代以来绮靡文风,气势直追汉魏,文名播于天下。其诗作,部分作品“以文为诗”受人指摘,但诗意连贯,一气呵成,并且不乏上乘之品: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
本为圣明除弊政,敢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

第三联意境悲壮寥廓,是传诵的名句,风格和杜甫有些相似。李商隐从韩愈这里,学到的是七律的结构和文法。 

李贺。李贺是中晚唐最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大胆、丰富的想象直追《离骚》,诗中多用鲜明的色彩,出语惊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胭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在黑云、金甲、胭脂血色、红旗的映衬下,边塞的氛围,描划得悲壮无比。但大家是否知道,李贺从来没到过边塞,以上描写全凭想象,诗人的才华可见一斑。

李商隐从李贺这里,学到的是浪漫和想象。
******

把杜甫的句法和顿挫、韩愈的文法、李贺的想象结合在一起,李商隐形成了一种极其浓郁的风格,终于卓然而成大家,继杜甫之后,把七律的成就又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

如果比拟武功,李商隐诗很有些象杨过的“黯然销魂掌”。

令周伯通和一灯大师惊讶的是,“黯然销魂掌”虽然和“降龙十八掌”同属于至阳至刚的路子,但具体招式却大大不同。杨过居然把全真教、九阴真经、打狗棒法、蛤蟆功、逆行经脉等武功兼容并蓄,揉合成一套威力无穷的掌法。
*** 

除此之外,比作“黯然销魂掌”,更有特殊的意义。

江淹《别赋》:“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

《神雕侠侣》——杨过自幼经历非凡,除一阳指外,东邪、西毒、北丐、中神通、古墓派的武功无所不窥,自从海涛中练剑,功力大成后,自然融汇贯通,一次在沙滩举手一挥,竟将一只大海龟的壳打得粉碎。

他平日思念小龙女,渐觉形销骨立,此时心有所感,遂把所学的武功加以揉

合,创成一套掌法,取江淹《别赋》的含义,名为“黯然销魂”掌。

(《神雕》中,十段最爱看杨过练剑这段文字,印象颇深。以上所引大意应该如此,错漏之处包涵。)

而李商隐诗艺大成后,最为出名的,是《无题》组诗。这和杨过是否也有类似之处。


【附录】杜甫和李商隐,原来这么皮!  https://www./article/2019/07/1612/269320168421.html

奈何桥上 2019-07-16

收藏 分享

文|小小

图|网络

 BACKGROUND

背景拓展

  • 其实,最初的诗歌绝大多数也没有题目,比如《诗经》《古诗十九首》之类。

    像我们背过的《蒹葭》《关雎》之所以有题目,那是后人为了方便标记,直接拿首句的字词添上题目罢了。这点和上面提到的李商隐第二种无题诗差不多,想必他的灵感也来源于此吧。

  • 另外,我们再来说说文章开头为什么在杜甫和李商隐的前面加上“大李杜的杜”“小李杜的李”。

    盛唐时期,李白和他小迷弟杜甫简直就是文坛二霸,人们把这位两才子并称为“李杜”。后来到了晚唐,巧的是又出现了同样姓氏的杜牧和李商隐,这两个人也是满身的诗请才气,大家也就把他们合称为“小李杜”了。

  • 有人可能会想同姓还都这么有才,不会是亲戚吧?还真有一对,杜甫和杜牧确实有着同样的家族血缘:他们分别是杜预第四个儿子和最小儿子的后代。

REFERENCE

参考文章

  • 葛晓音.论初盛唐绝句的发展——兼论绝句的起源和形成.《文学评论》1999年第01期. 

  • 刘学锴,于恕诚. 李商隐诗选. 北京:中华书局,1988:12.

  • 陈田田.从人生经历看李商隐无题诗主题的形成.《美与时代:城市》2014年,第8期.

  • 【附录2】杜甫和李商隐 - 百度文库  https://wenku.baidu.com/view/c02be16619e8b8f67d1cb93e.html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