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项南与闽清橄榄的故事

 梦想童年594 2021-08-19

刘玲艳 摄

20世纪80年代,民间盛传,为鼓励闽清发展特色水果橄榄,省委原书记项南亲自在梅城北青坑种植橄榄树。史实到底如何?且从最具权威的地方志书中寻找答案。

1993版《闽清县志》“水果”一目如是记载:

橄榄,《八闽通志》载,唐代福州橄榄列为贡品。据民国24年(1935)《福建省统计年鉴》第一回载:闽清橄榄年产量5880担,远销香港、南洋、上海、天津等地,并制成咸果供市。

民国31年,年产橄榄6600担,运出地点以福州为主,输出量4000余担,价值2.3万余元。民国34年,沈梓培在《土壤报告第10号·福建闽清县及闽江南岸之土壤》中记述:“橄榄为闽清特产,年产数千担,名闻全国,栽植区以梅溪口一带最盛,其余潭口、渡口及其他闽江沿岸有分布,每树可收三百斤左右”。

1949年,全县橄榄面积900亩,当年采摘810亩,总产量421.1吨。1952年产量增至600吨,主要产地分布在闽江沿岸的梅埔、渡口、城关、北溪、大安、梅雄、新民等村落。50年代后,由于兴修铁路、公路及沿线基本建设,橄榄园面积与产量逐年减少,至1979年后才逐步恢复发展。

1982年,省绿化闽江造林会议在闽清召开,省委原书记项南倡导闽清人民开展“人种一株橄榄”活动,会后项南亲自到城关的北青坑(八正庵)栽种10株橄榄。从此,除闽江沿岸外,塔庄、坂东、白樟、白中、三溪等内陆乡镇也先后扩种。1984年,全县除恢复橄榄面积630亩外,还培育营养袋苗木30万株,品种有檀香、长营、惠圆、自来圆、檀头、羊矢榄等,其中檀香榄果肉黄色,肉质脆酥,纤维少,食后咀嚼生津回甜有香气,果实立冬前后成熟,每果重7~9克,鲜果运沪、津、杭和港澳等地颇为畅销。1985年,全县新种橄榄24万株,成活率为44%,还创办了梅溪、东桥两个百亩橄榄场,1987年止,全县橄榄总面积6449亩,已投产813亩,总产量325吨,其中种植面积大,又比较集中连片的梅溪、东桥两个乡镇,已先后开始挂果。

以上是《闽清县志》对闽清橄榄所作的全面记述,其时间跨度大,从古至今,但又略古详今,大致分为三个阶段:自唐代至民国;1949年至1978年;1979年至1987年。试解读之。

第一阶段:自唐代至民国。其中引用三份具有权威性的历史资料来说明。其一,《八闽通志》,是现存的第一部福建全省性的地方志。始修于明成化乙巳(1485年),成于弘治己酉(1489年)。此前,福建省地方志虽然有早在东晋时的《闽中记》和《建安地记》以及唐代续撰的《闽中记》,可是后人只知书名,文本久已散佚。所以,《八闽通志》所载“唐代福州橄榄列为贡品”是对福州地区包括闽清橄榄的最早、也是权威的记录。关于贡品,有谓:“贡者名特优也。”贡品多为全国各地或品质优秀,或稀缺珍罕,或享有盛誉,或寓意吉祥的极品和精华。可见橄榄在古代就已蜚声于外。

其二,1935年《福建省统计年鉴》。据民国政府颁布的《统计法》规定,其内容有“基本国势调查”等五个方面。省统计局设5个科,其第二科掌管天然资源统计事项,办理农林、渔矿、畜牧及其他资源统计。其中对闽清橄榄的产量、产值、销地以及制成品的记载,应是师出有名、职有专司、事出有据,足可信赖。这也是最早见诸官方有关闽清橄榄的详细记录。

其三,《土壤报告第10号·福建闽清县及闽江南岸之土壤》。该报告是著名土壤学家沈梓培先生于1941--1947年在福建省地质土壤调查所任土壤课长期间发表的多篇研究报告和论文之一。在这期间,他不畏工作条件艰苦,亲临一线调查,白天在人烟稀少、野兽出没无常的山区作调查,晚上则栖身于农家茅舍。由于他在农村接触农民和农业生产实际较多,因而形成理论联系实际的研究风格,所撰文章翔实可靠。闽清有幸得到这位著名专家光临调研,并亲自撰述闽清橄榄情况,可谓十分荣幸。

第二阶段:1949年至1978年。此间,历史上第一次统计了全县橄榄种植面积,以及产量逐年递增的情况,还将产地分布详细到村落,这是解放后百废待兴、百业复苏时期的缩影和侧面。随之,因沿江沿溪修建铁路、公路以及其他基本建设乃至长期“以粮为纲”方针所影响,在20多年的时间里,橄榄园面积和产量处于下滑态势。也许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春风,使得闽清橄榄生产出现逆转,又开始恢复发展。

第三阶段:1979年至1987年。这一阶段的最大拐点,是1982年全省绿化闽江造林会议在闽清的召开,省委原书记项南亲自与会,并倡导闽清人民开展“人种一株橄榄”活动,会后项南等领导亲自到城关的白青坑栽种10株橄榄。从此,闽清橄榄进入蓬勃发展阶段。其中蕴含着一个很重要的信息--闽清橄榄得到一位重量级人物省委原书记项南的关注。项南既是开拓创新的领导者,还是园艺专业毕业、曾多年从事园艺工作的园艺家。他对闽清橄榄的关注,既有领导者在决策上的权威性,又有行家在技术上的科学性。

欧孝钟回忆项南与闽清橄榄

项南及其家人与原闽清县委书记欧孝钟

为什么全省绿化闽江造林会议要在闽清召开,其前因后果是什么?要解开这个谜,非时任闽清县委书记的欧孝钟同志莫属了。他于1980-1984年担任闽清县委书记,对时任省委书记项南重视闽清橄榄生产发展的许多细节记忆犹新。

他说,1981年春,就任福建省委常务书记不久的项南同志下乡调研,一路马不停蹄,从永泰来闽清。这是他到任后第一次来这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县。1939年他就在闽清开展地下革命工作,一晃四十多年过去了,他急切要了解这里的一切。

为充分利用宝贵的时间,欧孝钟特地到邻近永泰的上莲迎接,并上了项南的公务车,一边向城关进发,一边在车上汇报闽清的情况。

当汇报到闽清发展农林生产是一种“地多劳力少”的状况时,项南马上插话问:同样山区的邻县是“地少劳力多”,闽清怎么与其相反呢?欧孝钟接着汇报了全县农田面积与山地面积的总和与劳力数的比值,果然数值大了,显示的是“地多劳力少”。项南说,我明白了,邻县只将农田面积与劳动力比,闽清是将农田面积与山地面积的总和与劳动力比,结果当然是不一样的。他接着说,思想观念不一样,决定眼光不一样;眼光不一样,又决定了决策的不一样。他很赞赏闽清的这种大农业的眼光。

欧孝钟接着汇报闽清计划发展传统的橄榄、蜜柚、雪柑、无核柿等四大名果,以增加群众经济收益的打算。并说,根据闽江两岸小环境无霜期长的优势,县里重点抓闽江保护林建设与水果种植相结合,提出“江边柳成荫,中间果成带,山上林成片”的规划,并带动内陆梅溪两岸低海拔地段开发山地种果,增加经济收入。

项南听了十分赞成这个思路。并深入问询种果效益如何?欧孝钟列举了梅埔、渡口、新民一带百年橄榄树比比皆是,渡口的张尚镜厝边一株橄榄树年可采果千余斤,经济效益高。其中优质品种檀香橄榄在上海、广东等地十分畅销。因此有俗语称“养囝不如栽树仔”。项南书记兴趣大增,鼓励说,县里慎重考虑一下,能否在三年内人均种植一株橄榄树?

是日中午,县委即召集农林科技人员开会讨论。大家根据闽清的橄榄生产历史和气候特点,认为这个设想很好,通过努力有可能实现。这就是项南在调查研究基础上提出的“山字经”具体雏形。

不久,项南在全省推出大念“山海经”,综合发展经济的策略,其中包括当年5月份部署的“绿化闽江两岸”的行动方案。

次年春,项南利用一个周末休息时间与夫人汪主任来闽清,再次探讨山地开发,念好“山字经”,了解闽清橄榄种植和闽江造林绿化的进展情况。当他得悉两项工作均已落实,尤其是橄榄种植已在全县铺开,橄榄苗木培育了很多,非常高兴。

在欧孝钟陪同下,他饶有兴趣地参观了位于城关梅溪之畔的北青坑橄榄园。这里土层深厚,地势平坦,一大片多是百余年树龄的橄榄树,郁郁葱葱,树荫匝地。项南不时爱抚着硕大的树干,久久徘徊于橄榄园中。在大家提议下,项南和其夫人兴致勃勃地在园中亲手种植了一株橄榄树。

梅城北青坑橄榄园,1982年,原省委书记项南等在此亲植橄榄树

欧孝钟说,这次的周末考察,应该是1982年3月30日“全省绿化闽江造林会议”在闽清召开的摸底之行,也是项南带领与会领导到北青坑种植橄榄树的前奏。在全省绿化闽江造林会议上,曾被陈丕显称为“新四军四大才子之一”的项南亲自起草了自己的讲话稿。会后,福建日报社将其讲话稿以《绿化闽江》为标题,为社论发表在头版头条。

欧孝钟说,后来,项南书记还亲自为闽清发展橄榄的文章写《短评》,登载在福建日报,称:要像闽清县委班子那样的决心抓橄榄生产。

报章中项南与闽清橄榄

经查找档案,发现了1982年4月3日《福建日报》头版头条的社论--《绿化闽江》,该篇社论就是根据项南的讲话稿改编成的,通篇充满了项南以绿化闽江为切入点,推动全省建设八大基地,进而振兴八闽经济的雄心壮志和殷殷期盼。

同日同版,在社论《绿化闽江》之下,是一篇《省领导带领五级干部检查闽江绿化》的报道文章。全篇1300余言,详细报道了项南带领省、地、县、社、队五级干部检查闽江绿化和汇报总结会议即全省绿化闽江造林会议的过程。

报道对闽清以橄榄种植为主要内容的闽江绿化工作做了肯定。文章说:“会上,闽清县的工作受到了赞扬。”强调要“像闽清县那样,书记挂帅,专人负责;修订沿江绿化规划,落实林业生产责任制;采取多种形式造林,加快绿化步伐;要大抓育苗,认真办好苗圃,不仅国营林场、社队林场要育苗,也要发动中、小学和社员个人育苗,为今后大规模造林做好准备。”

文章末尾对与会领导在闽清北青坑种植橄榄树的经过做了如是记载:“省领导同志项南、温秀山和省有关部、委以及地区领导同志,检查期间还在闽清城郊栽植了橄榄树。”

福建日报原要闻采访部主任、高级魏章官在一篇题为《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跟随项南同志下基层调研札记》的文章中,有这么一段话:“一天上午,一篇稿件分发给我,内容是闽清县委给福建省委的关于大种橄榄树的报告。根据报告材料中说的闽清县平均每人种一棵橄榄的内容,项南把标题改为'闽清县一人种一棵橄榄’,并对报告开头一段加以修改,作为资讯导语。他还写道:'后面请报社编辑修改。’经我编辑并经报社老总审阅之后,这篇稿件于次日《福建日报》一版头题位置刊发。”

晋京后的项南与闽清橄榄

1987年,项南同志晋京任扶贫基金会会长。

1993年,他在阔别闽清多年后,再次来到这片撒满他情感的土地。从当年县电视台台长陈世泽采编的录像中,清晰重现了项南的音容笑貌和他对闽清橄榄的深情。

刘玲艳 摄

在座谈会上,项南同志听了闽清县领导关于近年来橄榄发展情况的汇报后。他依据自己对闽清橄榄生产历史、特殊品质以及当前情况的了解,饱含深情地对闽清橄榄做了精彩的论述和评价。

他说,闽清开发山地种植橄榄树,卓有成效,我听了很高兴。当年(指1982年他任福建省委书记时)我来闽清时,全县橄榄才7万多株,现在听说已经50多万株了。过去两千多年的历史,才发展7万多株,从改革开放以来才几年就翻了好几倍。不要小看这件事,从一株橄榄树的发展,可以看出社会进步的脚步。但是,闽清橄榄缺乏深加工,很可惜。

他凭着长期以来对闽清橄榄经济效益的深度了解,接着说:“这里的一株橄榄树,能养活一家人啊!”他说着这句话时,自己也动情了。项南同志顿了顿,可能是闽清橄榄的悠久历史和现实规模掠过他的脑际。他激动地从沙发上站起身来,习惯性地一挥手,说:“闽清是全国的第一个橄榄县!”

他进一步做详细的推理:“全国橄榄最集中的在福建,福建橄榄最集中的在福州,福州最集中的在二闽,二闽最集中的在闽清,所以,闽清,这你是全国第一!”

闽清橄榄喜讯慰项公

第四届“·福州(闽清)橄榄节“ 刘玲艳 摄

改革开放以来,闽清橄榄生产迎来了一个历史拐点,开始从低迷走向发展,其中倾注了项南同志长期的关心、支持和鼓励。他以一个园艺家的眼光,一个领导者的角度,高瞻远瞩,高屋建瓴,为闽清橄榄的发展,动脑出点子,动嘴鼓与呼,动手亲植橄榄树,还动笔撰文推动闽清橄榄行业发展。如此的领导人,如此的长者,多么难能可贵、世所难得!应该说,这是闽清之幸,也是闽清橄榄之幸!正如魏章官记述项南的文章标题--“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项公之碑永铭闽清人民心中!

如今,可以告慰项公的是,当年他对闽清橄榄“全国第一”的评价是恰如其分的--

1995年3月10日,在闽清县十二届人大二次会议上,橄榄树被批准为闽清的县树。

闽清橄榄行业已如项公所愿,得以长足发展。2019年全县橄榄种植面积近5万亩,种植户年均收入30多万元。

闽清发现“福建橄榄树王”。这株橄榄树位于闽江北岸白河江自然村,栽种于清康熙年间,树龄超过310年。其树高28.5米,胸围3.8米,树冠20.5×8.5米。2019年,经福建省园艺学会组织有关专家对其进行勘查、测量和鉴定,最后认定:这株橄榄树是福建省橄榄栽培中,历史最长、最古老的,堪称“福建橄榄树王”。目前,这株橄榄树王依然生机勃勃,还能年产千余斤橄榄,

更可喜的是,20世纪末,闽清果农又培育出一种新品种--甜橄榄,其品质较之“檀香橄榄”更胜一筹,已成为新一代当红品种,经济价值也随之数倍增长。而这甜橄榄第一树,就是在闽清县的“橄榄村”--梅溪镇梅埔村发现的。

2017年,“福州市鲜食优质橄榄”评选活动中,获奖单位13家,其中闽清占12家,闽侯仅1家。共评出3项金奖、4项银奖、7项铜奖,闽清县囊括全部3项金奖,及3项银奖、6项铜奖,闽侯县分获银奖、铜奖各1项。

2017-2020年,连续四届“·福州橄榄节”在闽清隆重召开。而且,橄榄也有了自己的卡通形象--“榄榄”和“甜甜”,其甜美可爱的造型,将作为·福州(闽清)橄榄节象征性和标志性的吉祥物永久使用。

项公有知,一定会再次高兴地说:闽清是全国的第一个橄榄县!(作者 张德团)

作者/来源:乐享闽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