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编导生必读

 xxjjsdt 2021-08-19

如果你是学编导专业的,如果你喜欢故事,如果你也想要写出自己的故事,《故事》一书你不容错过。

是的,今天我们要给大家分享的书,名为《故事》,它还有个副标题叫“材质、结构、风格和银幕剧作的原理”。

就像音乐的世界有基础乐理书,本书可以说是故事创作界的专业基础书。

我们先来介绍一下本书的作者,罗伯特·麦基,一名成熟的作家、导演、剧作家及写作导师。曾担任美国加利福利亚大学“故事”培训班的导师。《故事》这本书,就是麦基先生多年写作指导课程的精华梳理。麦基被称为“好莱坞的福音传教士”,长期担任迪士尼、福克斯等机构的专业顾问,对故事的创作有独特的理解与指导方法,他指导过的学员中获得过奥斯卡奖的有35人次之多。

为了更好的讲解《故事》一书,在这里,我将本书解构为以下三个部分的内容。

第一部分为:故事是由什么构成的——主要讲述如何用专业的角度看故事;

第二部分为:故事创作是从打破平衡开始的——主要讲述故事创作的核心方法,让读者能够着手创作,是本书的重点内容;

第三部分为:当一名优秀的创作者的创作守则——主要是归纳书中对优秀创作者的几点要求,与大家共勉。

下面我们从第一部分开始讲起。

第一部分为:故事是由什么构成的

故事是什么?

它可以是远古时候人类在石头上的一道标记,是吟游诗人在篝火旁的叙述,是母亲对孩子床前的一次讲述,是我们所熟知的小说、戏剧、电视剧、电影等。

人类的生活中始终有故事的存在,对故事的需求是我们最久远也最深层次的欲望。

而故事创作可以说是一门流传已久的手艺,并不是任何人都能创作一个精彩的故事。要成为一个优秀的故事创作手艺人,在创作前需要专业的了解故事究竟是什么?

在生活中,很多人都习惯将故事等同为文学,但文学只是故事的一种表现手段。要了解故事是什么,就要认识故事的一般结构,简单的说就是故事的组成部分。

故事的组成部分从小到大依次为节拍、事件、序列、幕、故事。

其中,节拍是故事的最小结构单位。只要理解了节拍,你自然就理解了其他组成部分。

节拍这个词更多时候用在乐理上,指示音符间速度或强弱的转换,那么故事中的节拍是什么意思呢?

在故事中节拍指的是价值的转折,这种转折可以是从悲到喜,从喜到悲,从镇定到兴奋,从质疑到肯定,即一切的从正向负的情感转换或从负向正的情感转换。如果故事中的人物在行动前,比如吃饭前是高兴的,行动后(吃饭后)也是高兴的,那么这不叫节拍,因为从“高兴”到“高兴”并不是一种价值转折。

我很郁闷——看了眼窗外的风景后——我很愉悦。从“郁闷”到“愉悦”,价值发生了变化,这就是一个节拍。没有节拍,没有价值的转折就不成故事。

价值的一个小转折即一个节拍,节拍是故事的最小结构成分。而一个个节拍组合起来就可以形成一个事件。

由节拍组成的事件同样意味着价值的转换,但与节拍不同的是,更高层次的事件经常通过冲突来表现,它是有始有终的,比如一个由多个情绪节拍组合而成的争吵,两人因某个观点发生分歧、经历平静、愤怒、满足等情绪节拍到最终争吵结束是一个事件。

一系列的事件导致的一个更为重大、强劲的价值转变称为序列。一系列的序列则可以构成更大层次上的幕,就像观赏戏剧一样,随着幕布的升降,一系列的幕就形成最大的结构:故事。

总体来说,你理解了什么是节拍,你也就理解了什么是场景、序列、幕。他们实质上都是不同层次的价值的转换,在上一幕中的喜,可以在下一幕中转换为悲。但是,“故事”这个最大的结构却意味着变换的终止,即故事结束,价值尘埃落定,无论是悲或喜都不可逆转。

节拍、场景、序列、幕、故事组成完整的故事结构图谱,它回答的是“故事是什么”这个具有共通性的问题,适用于所有的故事,理解它可以帮助我们用专业的眼光去分析他人的故事和自己创作的故事。但如果仅仅带着这种共通性去创作是不够的。

在认识了故事的专业共通性后,创作前,我们还应该认识到故事的特殊性,即故事与故事间是不一样的。

我们为什么要认识这种不一样呢?

认识到故事间的不同,有利于我们对自己创作的故事进行限制。而有一定的限制更能激发创作——这就是“创作限制原理”。创作限制原理不仅指作家在书房创作需要一定的时间限定,还指出故事本身也需要一定的限制。

相信很多创作者都有过这样的体会,如果你给予自己的创作过多的自由,将自己的故事置于过于宽泛的设定中,将导致你的创作失去方向,无从下笔。

因此,我们应该在创作前做好选择,为自己的故事限定好故事背景、类型、故事意义。

故事背景即故事发生的时间、空间、如故事是否为架空?故事类型即故事的主题,如故事类型是爱情、战争还是犯罪?故事的意义则是创作者想要通过故事论证的论点,比如,这个故事想要证明的是犯罪者最终得到惩罚,还是善良的人终有好报?

我们要认识到,限定越是具体、细小,往往越是会让创作者去进行资料搜集和自我探索,而这些研究会使创作可以更深入背景细节,更容易代入角色,使每个场景的发生遵循故事的内在逻辑,使创作者更信任自己的故事——这些都是创作好故事的重要前提。

好了,以上讲述的就是本书的第一部分内容:故事是由节拍,也就是正负向价值的相互转换构成的,认识到这一点并限定好自己故事的背景、类型、人物以及故事意义,你就可以开始创作了。

当我们开始创作自己的故事,该如何进行故事的设计呢?下面我们来讲第二部分内容。

第二部分内容为:故事创作从打破平衡开始

由于故事的结构实质在于价值的转换,这注定了故事并不是静止或平衡的。故事遵循的运作逻辑包括激励事件——进展纠葛——危机——高潮——结局五个环节。在结局前,故事都必定处在一个不平衡的动态运动中。

创作者在故事的这个动态运动中对自己想表达的故事意义或真理进行创造性的论证,比如想要论证爱情能够战胜一切困难。这个论证如果只是不断进行解说,那它并不是故事,只是一篇乏味的讲解稿。要论证这个论点创作者需要一个跌宕起伏的故事。

而故事创作,是从打破平衡的激励事件开始的。

激励事件,顾名思义,它是故事中的一个事件。这个事件的功能在于激励,既激励观众探索故事,也激励主人公推动故事进展。而这种激励功能,是通过打破主人公生活平衡实现的。

我们举些例子,比如一家温馨幸福的家庭突然之间遭遇车祸,我们说这个家庭的原有平衡被打破,而遭遇车祸这个事件便是激励事件,故事接下来将讲述家庭成员如何回应这个事件;又比如一个平凡的人突然获得了自己理想的工作,他原有的平衡被打破,我们说他获得理想工作这个事件为激励事件,故事接下来就可以讲述他如何在新工作中面对困难。

相对的,如果一个故事的主人公一直快快乐乐的,没有任何改变他情感正负向的事情发生直到故事结局。这样的故事平淡得不像一个故事,也乏味至极 。

平淡乏味的故事吸引不了观众。而故事能够吸引观众,聚焦观众心灵的第一步就是激励事件的发生。

人类是可以共情的生物。当故事讲述一个原本幸福的家庭发生车祸,观众会同理感到伤心,当一个平凡人获得理想工作,观众会跟着兴奋,对他新的职场生活感到好奇。

激励事件使观众对主人公产生情感上的纽带,同时踏上创作者的论证思路。激励事件打破故事平衡,也将激发观众对故事如何恢复平衡的好奇心与兴趣,从而投入故事。

因此,激励事件不管是偶发的还是有缘由的,比起让激励事件成为幕后故事,创作者更应将激励事件以场景的状态呈现在观众面前,这么做更能使观众共情。

也因此,激励事件的呈现更适合出现在故事的初期。

这并不是说激励事件必须在故事的第一章,创作者可以将激励事件放在它整个故事的任何段落,但是请记住,激励事件将是故事运作逻辑的第一站,是观众一直等待的,是故事的真正开始。创作者将激励事件推后必须有充分的理由让观众甘愿等待,比如一个能让人惊叹的伏笔。

激励事件之后,故事如何发展呢?

激励事件的出现打破主人公生活的平衡,从而使主人公出现修复平衡的欲望。

主人公的欲望可以是他自己意识到的自觉欲望,使他拥有明确的目标或想法,将做出行动去实现目标。同时,主人公也存在自己未察觉的不自觉欲望,也驱使主人公做出行动去改变现状。欲望越是复杂,人物也就越复杂具体。

而作为故事创作者,是无法轻易满足主人公愿望的。

相反,创作者在这时要做的,就是不断的制造主人公愿望与现实间的“鸿沟”,使主人公的欲望无法轻易实现。

“鸿沟”是故事创作中的重点。如果主人公为了跨过“鸿沟”而使自身力量增长,创作者制造的对抗力量也要提升,“鸿沟”的风险也将越来越大,随着主人公一起经历进展纠葛,危机,高潮,直到结局。

主人公一直跨不过“鸿沟”,达不到自己期待的结果,故事就将一直发展下去。

举例来说,假设小明对小红一见钟情,这个激励事件的发生激发他想要和小红约会的欲望,于是他做出行动,热情追求她,期待与她约会;但是小红并不喜欢他,这是一个“鸿沟”;故事发展,小明真诚追求,小红答应约会,“鸿沟”即将被小明跨过,小明却把约会搞砸了,“鸿沟”再次出现。小明虽然失落但更加喜欢小红,他的欲望也升级为想要和小红交往;最终,小红被小明某一个行动感动,喜欢上小明,峰回路转,两情相悦,“鸿沟”消失,男的心满意足,故事结局。

我们可以看到,“鸿沟”消失,意味着故事结局。故事的持续发展,则需要创作者不断制造“鸿沟”去阻止主人公欲望的实现。而创作者在不断制造“鸿沟”的同时,也意味着他在不断的设计故事情节。

我们知道,很多时候,人们谈起自己对一个故事的热爱,往往会表达为:这个故事的情节很精彩,或这个故事的某某人物很得人喜爱。

情节与人物一直是判断故事是否精彩最为核心的内容。在故事创作中,情节与人物更是不可分割的,两者相辅相成,都是通过创作者不断制造“鸿沟”来实现的。

在一个好故事中,创作者通过制造“鸿沟”来设计情节,同时通过制造“鸿沟”使现实与主人公的欲望相冲突,迫使主人公进行抉择,主人公在抉择中就会显现出他是个怎样的人。

当然,要用抉择来呈现主人公的人物形象,那么故事中,主人公的抉择就不能是简单的选择,而应该是两难的选择。

试想一下,如果两个选择中存在对主人公而言相对较好的选择,主人公可以理所当然的选择较好的。只有在对主人公而言两难的选择中,削弱理性因素,让主人公在困境中明白自己的真正需要,观众才能在主人公的选择中看出主人公是个怎样的人。而这也是创作者塑造故事人物的路径。

想像这样一个场景,一个守城的士兵,看到城下敌军来袭,他面临一个抉择,选择与敌军在城墙上战斗,可能胜利也可能战死,选择回家拉着妹妹一起躲起来,可能保住一家性命,也可能城破身死。这对士兵而言是两难的抉择。如果士兵选择战斗,那么塑造的便是一个有大义可牺牲的人物形象;如果士兵选择当逃兵,那么创作者塑造的就是一个不求大义,更为顾家的人物形象。

故事人物的形象塑造与故事情节一样重要。

对故事人物的移情,对故事人物的身份认同程度影响着观众对故事的投入程度。

创作者想要塑造深入人心的故事人物,就必须学会从内到外的写作。

这就是说创作者必须进入到故事人物的内心,去设想假如自己是故事角色,处在这样一个场景中,会做出怎样的抉择。记住,不是如果是我会怎么做,而是,如果我是这个角色的话会怎么做。要完成这样一个问题,只有创作者从内而外,了解自己人物的内心想法,他的过往,欲望,他的当下处境才能做到。

人物的形象通过他的抉择呈现在观众面前,并且,随着情节的推动,跨过更多的“鸿沟”而变得丰满。

当你创作的人物和情节已经被推进到一个足以论证你想表达的故事意义,如不管多聪明的罪犯都无法逃脱法网制裁这个意义的时候,你的故事就迎来了结局。

好了,以上就是讲解的第二部分内容:故事创作从打破平衡的激励事件开始,然后通过创作者不断的为人物制造期望与现实的“鸿沟”使主人公面临抉择,从而塑造人物形象,推动故事的发展。

下面我们来讲第三部分内容。

第三部分内容为:当一名优秀的创作者的创作守则

在《故事》的开篇,作者就提出了一个问题:演奏音乐的人需要学习专业的乐理知识,从事绘画的人需要学习基本的素描关系,为什么想创作故事的人却很少去专门学习这门手艺呢?

“故事是生活的比喻”。

许多创作者的故事所展现的就是用比喻修饰了的生活。从生活中观察到的行动,感受到的情感,遭受过的冲击,以及生活中别人的故事,乃至你所看过的电影都是一种对创作而言被动的,无意识的经验积累。最好的证据就是我们大多数人都能创作自己的日记。故事和音乐、绘画一样来源于生活,也离不开生活。能够讲好故事的创作者,他一定对人性与社会有着较为敏锐的洞察力与感受力。

然而,想当一名优秀的创作者,光有生活经验有时候是不够的。就像音乐与绘画要掌握基础的技巧原理,故事创作者也需要学习创作的基本原理。这里的学习并不特指去参加培训班,而是指在无意识的接受生活带给我们的经验之外,一名优秀的创作者应该自觉主动的查阅书籍,对其他优秀故事进行大量的鉴赏与解构,从而使自己掌握有别于其他人的专业的看故事的眼光,掌握专门的创作原理。

掌握创作原理可以帮助创作者去繁就简,减少在创作中因不断根据经验进行“试错”而耗费的精力,也减少华丽文藻的堆砌。并不是说文笔华丽不好,而是,在故事创作中,故事创作者百分之七十五的精力都应该花在故事的设计上。若故事设计有问题,再华丽的文藻也拯救不了。

而故事设计离不开创作者的自主研究,探索,而且是持续长期的探索。

创作者就是自己故事世界的“神”,创作的持续过程中你需要不断向外搜集信息,向内求索,研究故事里你需要知道但仍未明白的一切。

研究透彻了,创作者才有底气相信自己所写的东西。

相信自己的故事,并不是对自己作品的盲目自信。首先你当然要通过探索,修改,让自己对故事有底气。然后,在创作也就是创造性论证你的故事意义过程中,先确保你的故事感动了自己,让自己信服,你才能爱你的故事,故事才能最终感动观众。

好了,以上就是《故事》一书讲解的第三部分内容:一名优秀的创作者应该在创作过程中进行持续的探索,让自己的故事更令人信服。

我们总结一下讲解本书的重点。简而言之就是三个词:节拍,鸿沟,探索研究。节拍是正负向价值的转换,是故事的实质构成部分;鸿沟是创作者为了塑造人物形象和推动故事发展所设计出来的阻挡人物实现欲望的情节;探索研究则贯穿创作者的整个故事创作过程,是优秀创作者必备的素质。

正所谓“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故事》一书就像是大家成为创作者的“武功秘籍”,谁能成功,还要看个人的践行与坚持。

创作必须是一件持之以恒的事。它就像人被扔在海里扑腾,摸索着方向前进,偶尔奋进,偶尔因脱力而下沉,无论如何,只有坚持游到岸边的人才算成功。

作为创作道路的同行者,最后还有几句激励自己的话与君共勉:

一是“一定让你的故事有结局。”

对于创作故事而言,无论你的故事前期如何精彩,吸引人,如何沉沉浮浮,如果你没有办法给你的故事一个结局,你的创作永远都不算完成。

二是“初稿永远是垃圾。”

当你费劲心力来到了故事的结局,然后发现故事看起来一点都不如自己期待的好,不用灰心,因为“初稿永远是垃圾”,请你自信地进行二次修改;当你满心欢喜来到了故事的结局,认为故事超出预期的完美,不要自满,因为“初稿永远是垃圾’,请你谨慎地进行二次修改。

当你已经竭尽所能完成了你的故事创作,却发现投稿被拒,请你不要着急,再次创作,并记住第三句话:

“投稿没到24次就不能放弃。”

以上是我用于激励自己的话。相信在你们的创作过程中,也珍藏着激励自己的话语,希望它能够给予你持之以恒的力量。

好了,对《故事》一书的讲解到这里就全部结束了,希望大家有空可以阅读《故事》原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