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67期诗评| 读诗如品茗

 白云之边 2021-08-20

关 注  当代诗歌地理 ,“有梦想,有远方”

【编者按】

读诗如品茗,入眼入耳入心。黑色的文字化作无声的语言,化作生动的形象,像一条清亮的溪流,缓缓地从心底流过。像一幅画,像一首歌,总是把我们带到一个奇特的境界,感受作者的悲伤与快乐,乐观与迷惘,也受到某种启迪,对生活对社会对世界有着更深刻的认识。这便是读诗的收获与快乐。

——白帆

本期主持:刘军华

本期审编:连   方

简析《自画像》

自画像

作者:石俊阳

弯腰,低头

让肩膀,接受生活重压

让脊背,接受风雨鞭打

让泥土,接受汗水滴答

阳光、雨露、鸟语、花香

就藏在阡陌交错的地方

它们是我前世情人,今生知己

我用粗茶、淡饭、真诚、善良

为它们拂去流言、蜚语、眼泪、忧伤

粗糙指缝泄露的风虽然陡峭

这并不妨碍屋檐收留炊烟,窗口收留灯盏

并不妨碍在一张薄纸上,我用一支瘦笔

收留鸡啼、犬吠、虫声、蛙鸣

在怀抱薪火的赶路人沉重的脚步声中

把简单的幸福,再默写一遍

——摘自【秋之卷】备选:我用一支瘦笔  收留鸡啼、犬吠、虫声、蛙鸣

吴炽奇简析

像一张速写、一幅素描,却巧妙地把自己的神态勾勒得活脱传神。开句便是弯腰、低头,既有生活沉重之现实,又有自我认命的实在与谦逊。把阳光、雨露、鸟语、花香,当作自己的前世情人和今生知己,这真的是高雅和超脱啊!朴素的浪漫中蕴含高尚的情怀。粗茶淡饭和真诚善良似乎总是形影不离,即使有流言蜚语、眼泪忧伤,他的窗口依然能收留灯盏。用一支瘦笔收留鸡啼犬吠、虫声蛙鸣,将诗歌的美画到了极致。生活虽然沉重,但仍然有简单的幸福,就算是再默写一遍,那又何妨?安于恬淡的田园生活,从头至尾丝毫没有半点怨天尤人,充满了乐观主义的精神,很耐读的一首好诗。
吴炽奇,笔名帜旗,莆田市作家协会会员;作品多见于《人民武警报》《橄榄绿》《湄洲日报》《齐鲁文学》《中国诗歌网》《莆田作家》《西南当代作家》等媒体。



宋长安简析

这是一首饶有趣味的隐喻诗。表面上看似自画,暗处却是在写一种人生态度。作者调动繁密词汇、相关意象,最终呈现淡泊宁静、简单的田园生活。诗的最后一句“把简单的幸福/再默写一遍”,即是诗眼。
首节,用三句排比,刻画了一个饱经沧桑的劳动者形象,生活的元素:肩膀、脊背、汗水,并由此换取简单的生存。第二节,用“阳光/雨露/鸟语/花香”隐喻幸福,它们看不见,摸不着,存在于阡陌交错的田野。第三节,用“粗茶/淡饭/真诚/善良,流言/蜚语/眼泪/忧伤”八个词汇和“风/炊烟/灯盏”三组意象,表现人生的林林总总。尾节,又用“薄纸/瘦笔,鸡啼/犬吠/虫声/蛙鸣”六组意象呈现出和谐宁静的田园村居画面,并用“简单的幸福”收束全诗。
纵观全诗,作者舍弃了过多的表达技巧,用平实的语言,饱满的激情,歌咏简单的幸福,用桃花源式的田园生活,吸引读者,感染读者,获得心灵的陶治。

宋长安,笔名古道长安,河南省南阳人。诗作发表《中国乡村》《山东诗歌》《齐鲁文学》等纸媒及平台。诗观:诗是真善美的精灵。

底层生活的写照

——赏析诗人赵安琪的《井》

刘军华(广东)

原诗:

作者:赵安琪

身居低处,尘世汲取

活命的光和养分,苔藓的一生

也充满了生老病死

山川是放大的沟壑

翻过一座又翻一座,有时是背起

背着走很长的一段路,放下后

成为不是其他人的另一座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神迹

只是众人编造的美梦,它温暖而善意

让我总在星光满天的夜半

看月亮,盼着大一点,再大一点

援引自:七月风采 | 赵安琪:像一种拥抱,撞向前来取暖的人

【赏析】“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对于同一首诗,不同的人由于知识、阅历、角度、思考方式的不同,往往会有不同的见解,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于诗人赵安琪写的《井》这首诗,我觉得就是底层生活的写照,这样才能把全诗各节统一起来。
现在的诗人写诗往往是透过象来表达意,象是表层的具象的东西,意则是深层的思想或情感。因此,我们阅读诗歌的时候,也同样要透过象,展开联想,联系各种生活社会现象,从而把握作者所要表达的深层的意,即通过字面的意思去理解深层的含义。象也好,字面意思也好,是出发点,是门,是通往内核的路径、桥梁。
下面试作分析。
第一节,表面写长在井壁上的苔藓,靠着井口透下的一点阳光,井壁上的一点水分和养分存活。但你看到“尘世”“活命”“一生”“也充满生老病死”这些字眼,就会发现,这里采用了拟人与象征的写法。那么什么样的人才会像井中的苔藓那样“身处低处”,在“尘世汲取/活命的光和养分”,为生存而竭尽全力?毫无疑问,是底层的人们。恶劣的生活环境,穷困潦倒的生活,卑微的生命,流露出的是诗人深深的同情。
第二节,继续书写底层人们坎坷的命运。“山川是放大的沟壑”,山川可以理解为人生道路上的各种困难与挫折。“翻过一座又翻一座”,翻越一座座山岭就如同在生活中战胜一个个艰难险阻。“有时是背起/背着走很长的一段路”,背着山走路,走很长的路,也就是在生活中长期背负着沉重的负担和压力,既有肉体上的,更有精神上的重负。人生,何其难也!试问,身处社会底层,普普通通的我们,不就是这样不堪重负,仍然步履艰难地前行么?这不就是我们底层生活的真实写照么?“放下后/成为不是其他人的另一座”,就是说,底层的人们,一生都是这样背负着沉重的生活的担子前行,为活命而苦苦挣扎,只有死了,才能放下,才能解脱。命运何其悲惨!这既是对深层人们深切的同情,也是对社会不公的声讨。
第三节,联系《愚公移山》的神话故事,揭示自有人类以来,人们一直在与贫穷作斗争。“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这是《愚公移山》中愚公说的话,自然会令人想到《愚公移山》这个神话故事。愚公认为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会增高,自然会把山搬走。天帝深受感动,派两个天神把太行、王屋二山搬走。诗人在这里指出“而神迹/只是众人编造的美梦,它温暖而善意”。就是说,天神搬山只是神话传说,现实是愚公的子子孙孙们一直在与围困自己的群山作斗争,既有有形的山,更有无形的山。人类一直在与贫穷作斗争。
第四节,寄托诗人美好的愿望。“让我总在星光满天的夜半/看月亮,盼着大一点,再大一点”。是什么让诗人有这样美好的愿望呢?联系上文可知,是“神迹/只是众人编造的美梦,它温暖而善意”。作者借这个神话故事,表达自己美好的愿望,希望能搬走贫穷的大山,让普天下人们能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愿人间没有痛苦和泪水,有的是幸福的笑脸。可喜的是,在我们社会主义中国,在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下,在全国人民的努力奋斗下,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今天,全国人民实现全面脱贫致富,达到小康。“大一点,再大一点”,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我们的未来会更加美好!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全诗采用了象征写法,井代表底层的生活环境及贫困原因,苔藓代表底层人们,山代表生活中的困难与挫折,月亮代表美好的愿望,反映了底层人们坎坷的命运和艰难的生活,控诉社会的不公,寄予诗人深切的同情和美好的愿望,具有悲天悯人的博大胸怀和感人的情感力量,能唤起广大读者的共鸣,是一首意与象完美结合的诗之精品。

刘军华,笔名白帆,广东惠州文艺家协会会员,齐鲁福建文学社诗评副主编,《当代诗歌地理》纸刊编辑。作品见《惠州日报》《山东诗歌》《齐鲁文学》《当代诗歌地理》《客家文学》等报刊,出版诗集《白色的河》。诗观:用质朴的语言表达真挚的情感和闪光的思想。

诗评主编:连   方

副主编:刘军华

栏目成员:  张全枝  王武臣  木鱼

· 齐鲁文学 ·

//////////////////////////////////////////

秉承“探索,创新,文明,诗意”

推进前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