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7月20日,我第一次在江北岸近距离地看南京长江大桥

 品茗客人 2021-08-20

  你可曾有过这样的体验?早就熟知的,却是没能见过全貌的。

  写下上面的这句话,自己先笑了。

  那天,2021年7月20号的上午,看过浦口火车站之后,到江边,看到近在眼前的南京长江大桥时,我真的是想到了这个有点傻的问题,觉得有些好笑。

  可是,再一想,不好笑。

  我们生活在地球之上,能亲眼看到过这个大球全貌的人有几个?

  仅以这长江而言,多少代人生活在江上、江边,又有几人能看到过这条大河的全貌?

  再说这近在眼前的南京长江大桥,自从1960年代建成通车,电影里见过,画片里见过,宣传画里见过,1970年代以后,长途汽车里在桥上走过,火车在桥上走过,可是,我一直与大桥的全貌缘悭一面。

  长江上的江阴大桥、苏通大桥、沪苏通大桥,还有南京境内的二桥、三桥、四桥,都曾车行桥上,没见到过桥的全貌。

  这些年,每年都到南京来几回。后来,在南京落脚居住的小区就在江北,就在大桥不远的地方。

  一直想去看看南京长江大桥的全貌。

  去年,秋高气爽的时节,我们从定淮门出发去走明城墙。

  好像南京人喜欢用“走”这个词来表达与明城墙的亲近,不会像北京人那样,说是“登”或是“爬”长城的。五年前的春天,我们曾走过玄武门那一段城墙。

  这一回,定淮门是我们的起点,目标是阅江楼。

  我们走走、停停,看看风景,拍拍照片;我们下下上上,走过挹江门、仪凤门,门,是城门,这几处城门的门楼是不不开放的,只能在城门的这边下来,再到那一边上到城墙。

  远远地,就已经看到山坡上的阅江楼了。

  阅江楼,江南四大名楼。这里是新建成不久的古迹。

  在阅江楼的高层,可以艰难地俯瞰长江。

  那天,天气好,空气好,能见度高。

  时代进步了,城市发展了,楼房太多了,难以看全这一段长江的样貌。

  我不断地变换着位置,调整着角度,希望能俯拍长江,俯拍南京长江大桥。

  难啊。

  “巴掌山挡住了你的双眼”,那天,拍照不顺利,耳边却突然响起了上世纪样板戏《龙江颂》中江水英批评有本位主义思想,不愿送水给后山的生产队长李志田的话。这里挡住我双眼的是高楼,是现代文明。

  南京长江大桥是能看到的,用一支200mm的镜头,能比较清晰地拍出大桥上的细节,能看到大桥两边的桥头堡,很难拍出全貌。

  换广角,又太远了,也拍不出理想的大桥全景图。

  好歹,也算是在江南的高处一睹南京长江大桥了。

  这一次,我们从浦口老火车站出来,看到的是浦口码头。

  走进去,在江边上远远地看到江对岸的高处矮矮地夹在高楼间的一个山坡,还有山坡上的建筑。

  那不就是阅江楼?

  顺着能看到阅江楼的方向再移动过去,南京长江大桥就在前面。

  看着是不远,却要走上老半天。

  那天,是台风“烟花”即将登陆的时候。那天之后,南京在台风到来之前先进入到了疫情风暴的中心位置。几天之后,这个城市,除了“烟花”,谁来?

  桥下,时有江轮驶过。

  天空,云在变多。

  能看到江南岸的桥头堡,就是我去年曾在阅江楼上拍到过,而且还很清晰的那个一对。

  江北的桥头堡无法看到。

  再向前,还是看不清真正的全貌。

  再向前,看到江北桥头的位置有一高出来的设施。

  我以为是观景台。

  那天,没带长焦镜头。只能远远地看江,看云,看大桥。

  那就看看大桥上方的白云吧。

  好歹,在这个位置,能差不多看到大桥。

  我想继续前行,到那个观景的台子上去看大桥。

  就在前面。

  走到跟前,才发现,这不是观景的。

  这本身已经是风景。

  是大桥没有建成之前让津浦铁路线上的火车过江去,继续上沪宁铁路的轮渡桥,是让火车的车厢上船的装置。

  文物。是民国时期的文物,受保护的文物。

  1933年10月22日上午剪彩首发。

  网上找到一张老照片。还有一小段渡轮送火车过江的说明文字。

  火车上下轮渡较慢,有好几个步骤。一是将整列火车分成几段,陆续推上轮渡。二是轮渡开过江,三是到达对岸后,再由机车分次将火车拖上岸、再编成一列。

  好像当年当年介绍南京长江大桥通车的电影里也有过介绍的。

  旁边,还有这个,碉堡,是轮渡桥的守卫者?

  碉堡上有人乱刻的文字。是不是被刻字者认为是日本侵略者的碉堡?

  这,是当年铁路人的办公和生活用房吗?

  又及:这是上个月就整理好了的图片,初步写就的文字。当晚,就有南京禄口机场新冠肺炎疫情的报道。无心顾及这篇看大桥、看风景的了。

  昨天,欣闻南京的抗疫取得初步的胜利,全域调整为低风险,便将这一篇修改整理一下发出。

 相关文章:

行走,第一次走上南京的一段明城墙

喜闻好消息,南京:全域为低风险

听冯翔演唱的武汉方言歌谣,看纪录片《一级响应》

避暑“火炉”满月记

重读《背影》,寻访浦口火车站

“七·二一”这一天的记录和记忆

台风来了!

宅居,宅在疫情中的南京,听《沙家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