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间烟火的接力赛上,擀面杖就是接力棒

 雨萌小站 2021-08-20

Jan.

05.2020

有那样一种儿时的氛围,是回忆里最温馨的暖流。那是小时候在奶奶家玩,厨房里冒出来的烟火气,是蒸面点时屋子里才会飘散的潮湿的味道,混着食物的馋香。那时的房间里到处都是仙境般的云朵,而我什么也不用做,什么也不用想,一会儿就能吃到热气腾腾的大锅面点。

这种感受,在很多年后都已冲散在日常的匆忙中了,然而只要每次经过馒头店,尤其是冬天的时候,那股暖流就会瞬间从眼前的浓雾里升腾而起,汇聚成一幅温馨的画面。

或许,我怀念的始终是那时的无忧无虑吧,只是加入了人间烟火的气息,使很多冰冷的故事更具人情冷暖的添翼。

记忆里,只有老一辈的人才擅长做面食,等到了父母这辈人拿起擀面杖的时候,我才知道原来这种技能并不是与生俱来的,更不是到了那个岁数就能轻易掌握的。

记得我们一家三口第一次包饺子的时候,还各自揣着浓厚的新鲜感,像三个孩子学做大人的模样似的,爸爸擀的饺子皮有大有小,妈妈包着爷爷辈和孙子辈的饺子,我也跟着学,小小的房间里弥漫着面粉的香气。

后来,爸爸妈妈也常和面粉打交道了,我们就这样从上一辈人手里接过了擀面杖,像接力棒一样又开始了水与面粉的交融。

如今,我们的小家里也堆放了许多面粉。起初那些白色的小粉末并未得到我们的钟情,于是房间里便渐渐出现了小小的飞蛾。因此,“解决掉家里的面粉”才被提上了日程。

元旦的三天假期里,我分别向奶奶、妈妈、大姑取经,听她们传授那些年混在面粉里的经验。

假期的第一天,我们包了饺子。一碗冷水循序渐进与面粉混合,一双筷子将它们彼此的缘分重新组建,然后便是长久的按压与揉捏,像两个人从相知到相处的过程,最终无法分离、合二为一,一个面团就做好了。

第一次和面比例没有掌握好,以至于面皮软塌塌的,饺子的形状也逐渐失去了控制。不过好在煮出来的卖相还不错,竟没有一枚露馅儿,实在是可喜可贺。

第一顿饺子过后,家里的面缸还余大半,但和面的热情却瞬间高涨。第二天,我在菜市场给奶奶打电话,问她如何烙饼。奶奶一边讲解,一边回忆往昔的面粉岁月,我也仿佛回到了小时候和桌子一样高的年纪,站在奶奶身边看她如何把面粉过筛,再揉成一个个大小均等的面团。

回家后,我按照奶奶的讲解和记忆里对她揉面的回忆,将一张张小饼擀了出来。上锅以后,它们果然像奶奶说的那样,肚子都鼓了起来。虽然没有预期中松软有弹性,但味道也不逊色,卷上配菜,我们吃得很香很香。

第三天,面缸已所剩无几了,最后的两斤面,我们决定要用一顿包子完结。这是我第一次发面,但效果出奇的好,面团很快就扩大了一倍。随后的步骤进行得也很顺利,一锅大包子就这样轻而易举地诞生了。

之前妈妈也尝试蒸过几次包子,都很好吃,但是卖相一般。相比之下,我有些洋洋得意了,将圆鼓鼓的包子照片四处显摆,换来了很多赞誉。

在长辈心里,相信是感受到了家庭的接力棒在传递的喜悦,而于我而言,每一次的“舞刀弄棒”都意味着一次与家人的相拥。

当面粉的结痂紧紧粘在手掌上时,我想起了很多童年扶在面板上的画面;当馅料里的葱花溢出面饼的时候,一股儿时的暖流汇向心间;当薄面飞扬在空气中时;家庭的暖阳正格外绚烂。我想,我们就是如此简单的一群人,因为柴米油盐而彼此靠近,因为人间烟火而倍感温馨。

假期结束的最后一晚,我满怀喜悦地给上海的大姑打了电话,因为想起上次她烙的发面糖饼很好吃,于是又预约了下周的“面粉狂欢”。

雨萌小站

I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