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诗词笔记:巴国山川尽,荆门烟雾开

 大吕 2021-08-20

度荆门望楚

作者 陈子昂

遥遥去巫峡,望望下章台。

巴国山川尽,荆门烟雾开。

城分苍野外,树断白云隈。

今日狂歌客,谁知入楚来。

注释

荆门,山名。

遥遥,形容距离远。

望望,瞻望且有所留恋的样子。《礼记·问丧》:“其往送也,望望然,汲汲然,如有追而弗及也。”郑玄注:“望望,瞻顾之貌也。”

章台:即章华台。春秋时楚国离宫。《左传·昭公七年》:“及即位,为章台之宫,纳亡人以实之。”杜预注:“章台,南郡华容县。”章台在诗词中常出现,但所指的常是长安的一条街道。李贺《马》诗:“空知有善相,不解走章台。”这里妓馆林立,就以章台代指妓女聚居之地。晏几道《鹧鸪天》词:“新掷果,旧分釵。冶游音信隔章台 。” 

巴国,周朝诸侯国名字,今四川巴县。

烟雾,泛指烟、气、云、雾等。南朝鲍照《吴兴黄浦亭庾中郎别》诗:“连山眇烟雾,长波迥难依。”

隈,山水尽头或曲深处。隈,读wei,第一声。树断白云隈,是说白云绕树,树像断了一样。

狂歌客,春秋时期楚国人陆通,字接舆,是位隐士,平时“躬耕以食”,佯狂避世不仕。《论语》上记有他这样一件事: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试翻译如下

离开巫峡已经很远了,不停地回顾却也走到章华台下。

巴国的山山水水已到了尽头,荆门在烟雾中显出开放的姿态。

城镇分割着苍野,山树被白云缭绕断开。

今天我这个狂歌客,谁知进入楚地来。

赏析

这首《度荆门望楚》是陈子昂年轻时期的作品,当是调陈子昂初次出川应试途中入楚时所作,满是进取的精神。

首联叙述离开四川,进入楚地,叙述中带着情感,“遥遥”“望望”两个叠词,含着对故乡的留恋不舍之情,而另一个“下”字又含着对进入一个新环境的喜悦。这个“下”字可以理解为方位词,章台下面,也可理解为动词,向章台挺进。同时,又含着长江水流急,行进速度很快的意思。

颔联写行进的节点荆门,巴山蜀水已到了尽头,荆门在烟云中敞开,这是眼前景,也含着心理上细微感觉以及进入新环境的喜悦。那烟雾是真实的眼前所见,也是心理上对楚地认识的模糊;荆门开,是真实的山形描写,也是心胸、眼界的为之一开。

颈联接着颔联意境继续深挖,荆门已开,便放眼远望,无尽苍野外面(或是尽处),突然有城邑将苍野分割,城市突兀的形象就跃然纸上,也让人向往。山树高耸入云,云遮树腰或树梢,更让人遐想更高处的云天。这一联满含着对新世界的向往,对更高更阔大境界的追求,有王之涣“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及海子诗歌“远在远方比远方更远”的理趣。

尾联又是继续颈联意境再往下畅想。我是一个狂歌客,谁知道却到了狂歌客的发源地来了,将会遇到多少英贤俊杰。

整首诗,气脉流畅,一气呵成;风骨峥嵘,神情狂放,是初唐诗歌的佳作。

读罢陈子昂两首诗,可以感受到陈子昂对唐诗的巨大贡献。唐诗河流奔腾之时,他又放一条支流入河,而这条支流源渊于汉魏,汉魏的风骨便更直接地汇入唐诗的大河流。

陈子昂诗二首

登泽州城北楼宴

平生倦游者,观化久无穷。

复来登此国,临望与君同。

坐见秦兵垒,遥闻赵将雄。

武安军何在,长平事已空。

且歌玄云曲,衔酒舞熏风。

勿使青衿子,嗟尔白头翁。

(从哲学的玄思,到为国为民的情怀,抒发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

感遇

兰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

幽独空林色,朱蕤冒紫茎。

迟迟白日晚,袅袅秋风生。

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

(这是陈子昂最著名的《感遇》三十八首中的第二首,诗人以特写手法突出了兰花与杜若的芳姿,又叹其空度时日,白白零落,以此来寄托诗人孤高情怀和时不我待的感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