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诗词笔记:昼携壮士破坚阵,夜接词人赋华屋

 大吕 2021-08-20

盛唐诗歌沿格律化前进,歌行也在时代化。张说“黜浮”,在歌行方面,所作《邺都引》一诗,气度恢宏,风骨硬朗,为盛唐慷慨豪迈歌行诗先声。

邺都引 

作者 张说

君不见魏武草创争天禄,群雄睚毗相驰逐。

昼携壮士破坚阵,夜接词人赋华屋。

都邑缭绕西山阳,桑榆汗漫漳河曲。

城郭为墟人代改,但见西园明月在。

邺旁高冢多贵臣,蛾眉曼睩共灰尘。

试上铜台歌舞处,惟有秋风愁杀人。

注释

邺都,建安九年,曹操平定袁绍,修缮营建邺城,后定为魏王王都。魏文帝曹丕在此受禅登基称帝后移都洛阳,仍以邺城为五都之一。张说看到的邺都,已经隋末战火摧残,再加上漳河水泛滥,邺都楼台已大部毁坏,城市衰微。邺都在诗歌中经常出现,王粲《从军诗》之四:“朝发邺都桥,暮济白马津”。罗隐《寄酬邺王罗令公》诗之三:“湘浦烟波无旧迹, 邺都兰菊有遗风。”

引,即引子。最初是套曲中的第一支曲子。后来,诗歌采取其中歌词部分,形成了一种诗歌体裁,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有五言、七言、杂言。最著名的是李贺的《李凭箜篌引》。再后来,词的发展中,多会出现“引”。如《太常引》《华胥引》《千秋岁引》《渔家傲引》等。

魏武,指曹操。曹丕称帝,创立魏国后,追谥曹操为“武皇帝”,史称魏武帝。在后世的文学著作或史书中,常简称其为“魏武”。李白《鲁郡尧祠送窦明府薄华还西京》:“生前一笑轻九鼎,魏武何悲铜雀台?”莫蒙《江城子》:“百岁归来如魏武,从老大,好威仪。”毛泽东《浪淘沙·北戴河》:“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

天䘵,上天给予的俸禄。古代人迷信,认为人生能吃用多少东西上天给有定数,就是天䘵。《聊斋志异》上有篇《䘵数》:“某显者多为不道,夫人每以果报劝谏之,殊不听信。适有方士能知人禄数,诣之。方士熟视曰:'君再食米二十石、面四十石,天禄乃终。’归语夫人。计一人终年仅食面二石,尚有二十余年天禄,岂不善所能绝耶?横如故。逾年,忽病'除中’,食甚多而旋饥,一昼夜十余餐。未及周岁,死矣。”大致意思是说,有一个当大官的,很凶横,他老婆劝他行善,他不听。有一个半仙能知人的䘵数,说他可再吃很多米面,他一算还能活二十多年,便凶横如故。不久得了“除中”病(糖尿病),特别能吃,不到一年,死翘翘了。

睚眦,发怒时瞪眼睛,常指代很小的仇恨。李益《从军有苦乐行》:“山河起目前,睚眦死路傍。”说战士死了还瞪着眼睛。

汗漫,一指广大无边际,一指言论空泛。这里的是前一个意思。杜牧《江楼晚望》:“湖山翠欲结蒙笼,汗漫谁游夕照中?”沈佺期《塞北二首》:“朔风吹汗漫,飘砾洒轒輼。”

西园,邺城的宫殿西侧建有苑囿,曹操常在那里与文人聚会,被称为“邺下雅集”。曹丕《与吴质书》中说:“昔日游处,行则连舆,止则接席,何曾须臾相失!每至觞酌流行,丝竹并奏,酒酣耳热,仰而赋诗,当此之时,忽然不自知乐也。”

人代,人世。唐代要避李世民讳,将“世”字用“代”字替代。读史书上唐代人说的话,常见“代间”这样的词,其实就是世间。

曼睩,明眸善睐。曼,美好,美妙。睩,眼珠转动。《楚辞·招魂》:“蛾眉曼睩,目腾光些。”史达祖《贺新郎》:“山染蛾眉波曼睩,聊可与之娱悦。”睩,lu,第四声。

铜台,指铜雀台。台建成之后,曹操曾令文人作诗赋,其中曹植《铜雀台赋》最为有名,其中有这样的描述:“建高门之嵯峨兮,浮双阙乎太清。立中天之华观兮,连飞阁乎西城。临漳水之长流兮,望园果之滋荣。立双台于左右兮,有玉龙与金凤。连二桥于东西兮,若长空之虾蝾。俯皇都之宏丽兮,瞰云霞之浮动。”

试翻译如下

你见不到当年魏武帝开始建设邺都,和天争䘵俸,群雄瞪着怒目相互角逐。魏武白天带领壮士攻破坚强的敌阵,夜晚在华美的房屋里聚会诗人。都邑像烟雾一样缭绕到西山的南面,桑树榆树连绵无际遮蔽了漳河的弯转处。如今城郭化为废墟,人世已变,只有西园上空的明月还如旧时那样。邺城旁边的大冢多是埋葬贵要的重臣,当年美女也都化作了灰尘。试着登上铜雀台旧址那当年歌舞的地方,只有那秋风萧萧让人愁死。

赏析

看这首诗,和以前抄的诗相对比,感觉如何?感觉不一样。这不一样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在风骨上更硬朗,一个是在审美上少了婉丽,多了古拙粗硬。

从头到“桑榆汗漫漳河曲”这是遥想过去魏武的功业。后面一部分是写沧海桑田之变后的现在,兼带一句抒情。写过去不像李峤的《汾阴行》,暗含着对浮华奢靡的批评,也不像卢照邻《长安古意》及骆宾王《帝京篇》,对过去繁华描写暗含着对世事易变的警觉,而是对魏武功业的极度向往与赞美。看其诗句的“肌质”,“争天䘵”体现一种不受天命所限的最强大的生命力,“睚眦相驰逐”显出虎虎有生气。“昼携壮士破坚阵,夜接词人赋华屋”,写尽人生得意潇洒。“都邑缭绕西山阳,桑榆汗漫漳河曲”,勾画的是欣欣向荣的景象,这是魏武创造的生机勃勃的世界。

这样的描写,给人一种“高峰体验”,所谓“高峰体验”是西方人文心理学家马斯洛所描绘的人生最难得的心理状态,据说那是个人实现过程中,感受到的一种发自心灵深处的颤栗、畅快、满足、超然的情绪体验,能由此获得的人性解放,心灵自由,并照亮了他们的一生。这话说得玄妙,我只是从这高峰两个字上想到爬山,当艰难攀登几个小时后,达到山顶,坐到山石上,清风一吹,出过汗的身体似变得透明了,清风从这面吹进来,那边就能透出去,身体不染一点尘滓,心情真个是明亮、畅快、满足。

张说对魏武的功业的想象,其实就是他人生的向往。张说是上马可领军,下马可赋诗的真才子。他曾带二十人到将要造反的少数民族军中说服他们不要叛乱,带万人打败突厥联合党项的叛乱,曾三度拜相,主持国政。这首诗写于他与姚崇争权失败被贬到相州的时候,有些不得意,故借游邺都、思魏武以抒写自个抱负。

有了这样对魏武功业的描写,后面看似与李峤《汾阴行》一样的对当时邺都景象的描绘,虽也有感慨节物风光不相待、沧海桑田须臾改的意思,却更多地指向百废待兴、正需建功立业的方向,“愁杀人”也是对当时受排挤不能争分夺秒建功立业的忧愁,说“愁杀人”时,也正是他热血沸腾之时。故而清代人沈德潜在其《唐诗别裁》中赞扬这首诗:“声调渐响,去王杨卢骆体远矣!”这个远,不是比不上,而是走得远,进入到另一种境界。

当然,由于张说个人性格的原因,写诗比较草率,明代胡震亨说他“率意多拙”。就这首诗来说,前后两段之间,前段方向非常明确,后段就有些偏离前段的方向,不能做到水乳交融。其中一些句子对仗并不精工,如“邺旁”明显欠推敲,与后面“蛾眉”就不对仗了。

另外,闲说一句,“惟有秋风愁杀人”这句话,到了清代诗人陶澹人《秋暮遣怀》中,化用为“秋风秋雨愁煞人”,全诗如下:

人生天地一叶萍,利名役役三秋草。

秋草能为春草新,苍颜难换朱颜好。

篱前黄菊未开花,寂寞清樽冷怀抱。

秋风秋雨愁煞人,寒宵独坐心如捣。

出门拔剑壮盘游,霜华拂处尘氛少。

朝凌五岳暮三洲,人世风波岂能保。

不如归去卧糟丘,老死蓬蒿事幽讨。

再后来,据说秋瑾临刑前写下“秋风秋雨愁煞人”七个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