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诗词笔记: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大吕 2021-08-20

题破山寺后禅院

作者 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注释

破山寺,即兴福寺,在今江苏常熟市西北虞山上。因这首诗,这个寺现在很有名,学习强国上,江苏人出的题,一遍又一遍问:常建诗中的破山寺是哪座寺庙?

竹径,有个版本写作曲径。

禅房,僧人居住修行的地方。

悦,此处为使动用法,使……高兴。

潭影,清澈潭水中的倒影。

空,此处为使动用法,使……空。

万籁,各种声音。籁,从孔穴里发出的声音,泛指声音。

此,到此,在此。

钟磬,佛寺中召集众僧的打击乐器。

试翻译如下

大清早我走进古寺院,朝阳照在山上树林。竹林掩映小路通向幽深处,幽深处的禅房前后花木繁茂。山里风光使飞鸟性情更加欢悦,潭水清澈照着人或物的影子让人心为之一空。万物之声到此都变得静寂了,只留下了敲钟击钟磬的声音。

赏析

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篇》中说,写诗需要--心“随物以宛转”、物“与心而徘徊”。王昌龄在其《诗格》中说:“取用之意、用之时,必须安神净虑。目睹其物,即入于心,心通其物,物通即言。”两人都是说心与物相融合、情与境相交融。皎然说写禅意诗得“诗情缘境发,法性寄筌空。”就是说,情由境生,有“法性”(即禅意,即诗情)就忘了语言。常建这首诗,从外面景物写到内心感受,无不是以情运景,现其禅意。

首联叙事一句,写景一句。写景写得非常形象却含着变幻的玄机。太阳刚出,仰视则见阳光洒在林梢。这即含着对高山上寺庙环境的赞美,也含着一种变化--太阳光照由高向低的变化。

颔联最有名,人们常常取其“曲径通幽”的哲思,激励人们勇于探索,达到美好境界。但在这首诗里,却是与上句“初日照高林”相对照,一明一暗,一高一深,写出古寺内外环境的脱俗美丽。

颈联转入个人的感受,先以“知鱼之乐”的“投射”心理学效应写山光给鸟性的改变,接着写潭影给人心的启示。潭水清,是其让人心纯净的第一道含义。潭水清照出物影人影,让人又生“镜中月、水中花”的感慨,认识到“色即空”的“法性”。这才是作者写这首诗的诗眼、主题所在。

尾联接着写感受,从纯粹的内心又回到内心与外物的感应上,说“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其实万籁还在响,只是专注一点,别的声音都听不到了。这一联从音律上不同于别的联,没有按正常的平仄来写,是律诗拗救的一个表现。“万籁此都寂”,是“仄仄仄平仄”,正常的应该是“仄仄平平仄”。为了达到音律的平衡,后面一句本应是“平平仄仄平”的,却变成了“但余钟磬音”,平仄是“仄(第一个字可平可仄)平平仄平”,多了一个平声音。这在诗歌写作中叫拗救。(先点一下,遇到这样的情况多了,再做解释。)

这样分析下,就明白这首诗“目睹其物,即入于心,心通其物,物通即言”的妙处,物通于心,心发为言,言与物通,则见其意而忘其言。

这是俺的公众号,请亲们关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