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诗词笔记: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吕 2021-08-20

燕歌行

作者 高适

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御史大夫张公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恒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无所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注释

汉家,唐代人写诗总托汉代,其实是指唐。

横行,暗含一个典故。《史记》:“单于尝为书嫚吕后,不逊,吕后大怒,召诸将议之。上将军樊哙曰:'臣原得十万众,横行匈奴中。’诸将皆阿吕后意,曰'然’。季布曰:'樊哙可斩也!夫高帝将兵四十馀万众,困於平城,今哙奈何以十万众横行匈奴中,面欺!且秦以事於胡,陈胜等起。于今创痍未瘳,哙又面谀,欲摇动天下。”是时殿上皆恐,太后罢朝,遂不复议击匈奴事。”樊哙说横行匈奴中,大言炎炎。

摐,撞击。读chuang,第一声。

榆关,山海关古称榆关,是通往东北的要隘。

旌旆,旗帜,旌是竿头饰羽的旗,旆是末端状如燕尾的旗,这里都是泛指各种旗帜。

逶迤,蜿蜒不绝的样子。

碣石,勒石记功的石碑。《后汉书·窦宪传》注:“方者谓之碑,圆者谓之碣。”

羽书,插有鸟羽的紧急文书。

瀚海,沙漠。这个词在唐诗中常见。如王维《送平澹然判官》:“瀚海经年到,交河出塞流。”李白《塞上曲》:“萧条清万里,瀚海寂无波。”

单于,匈奴首领称号,这里泛指北方少数民族首领。

猎火,打猎时点燃的火光。古代游牧民族出征前,常举行大规模校猎,作为军事性的演习。杜甫《初冬》:“渔舟上急水,猎火着高林。”

狼山,又称狼居胥山,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克什克腾旗西北。霍去病曾在那里勒石记功。

凭陵,仗势侵凌。

半生死,意思是半生半死,伤亡惨重。

腓,病或者枯萎。读fei,二声。有个词叫“百卉俱腓”。虞世基《陇头吟》:“穷求塞草腓,塞外胡尘飞。”

斗兵稀,作战的士兵越打越少了。

玉箸,白色的筷子(玉筷),比喻思妇的泪水,这是唐诗中常用的一个比喻。李白《寄远》:“玉箸落春镜,坐愁湖阳水。”杜牧《见刘秀才与池州妓别》:“金钗横处绿云堕,玉箸凝时红粉和。”章碣《昭君怨》:“花边马嚼金衔去,楼上人垂玉箸看。”

三时,指晨、午、晚,即从早到夜。

刁斗,军中夜里巡更敲击报时用的、煮饭时用的,两用铜器。

岂顾勋,难道还是为着什么功勋。

李将军,指汉朝李广,他能御强敌,抚士卒,匈奴称他为汉之飞将军。《史记·李广传》上说:“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

试翻译如下

汉朝(唐诗常用汉指代唐)东北边境又荡起烟尘(战事又起),将军离家前去征讨已是残败的贼寇。男儿本来就是看重横行,何况皇帝又不按常规地给予他们特别恩赐。军队擂击金鼓,浩浩荡荡开出山海关外,旌旗连锦不断飘扬在碣石间。校尉所传紧急羽书飞到浩瀚沙海,匈奴单于打猎的火光照耀狼山。

山河荒芜萧条直到边境,胡人骑兵来势凶猛如急风骤雨。战士在前线杀得惨烈,半死半生,可将军们依然逍遥自在地于营帐中观赏美人的歌舞!在这样肃杀的秋季,大漠上草木枯萎,在这样日落的时候,边城战士孤军奋战,人数越打越少。受到朝廷的恩宠厚遇常常视敌人可以轻易地获胜,可战斗呀战斗呀力气用尽了,也不能解了山海关的包围。

身披铁甲远戍的征夫辛劳了时间太长了,他们的妻子像玉箸一样泪水在别离后总没有断绝过,一直在啼哭。年轻的女人在城南(据考古发掘,长安城南是居民区)思念丈夫肠都要断了,征夫在蓟北那个遥远的地方空自回首张望。杀气蒸腾从早到晚(三气)化作阵前的战云,夜里敲刁斗的声音带着寒气传到战士的耳中。

(这就是战争呀)互相看到的都是刀枪上的血水淋漓,那战死的人从来都没有想着说得到什么功勋(奖励),你没看见拼杀在沙场战斗多惨苦,到现在战士还在思念爱护兵丁的李将军。

赏析

这是古歌行格律化的一个样本,基本上按平仄相互交换、四句一小节、按格律诗句的格式来写的。这首诗的内容也可分为四段,前面以八句为一段落,三个段落之后,最后以四句为一段落。最后两句不是按格律诗写的,只是为了申明主题的需要--批判当时边疆守将为了获得功勋擅开边衅。

第一个八句写将领出师,受宠骄横,以“顾勋”为第一要务,所以,在烟尘起东北之时,要破的其实是“残贼”,用不着怎么打仗。这样就极力写将官的气派,过大关,走在前人立功的地方(碣石间),然而情况怎样呢?先点一句敌人的情况:“单于猎火照狼山”,形成张力,迫切想知道后面答案。

第二个八句写战斗与失利。起笔先说“山川萧条极边土”,写战争之后的衰败,接着写胡骑的凶猛--“胡骑凭陵杂风雨”,战斗的残酷--“战士军前半死生”,笔徒一转,说原因,是“美人账下犹歌舞”,这些将领们太不把战士性命当性命,出战,不过是他们享乐的机会、“顾勋”的手段。诗歌不讲理,讲情,所以,作者又一转,写到战场,草枯了,孤城的战士战死了(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能战斗的士兵越来越少了,可这些战士心境是什么呢?受皇上厚恩,要战斗而死,可是将官们却轻敌,以致于战士力尽了也没能解围。(这一段总体上是叙事)

第三个八句是写情感。诗缘情而绮靡,写战士与家人的情感,是最动人的一部分。这一段从上面写战士开始延展开来,说到他们的家庭,以及家人的牵挂与战场的肃杀、路途遥远及战乱不可寄书信与想相见与两下互相牵挂相对比,再体现战士的不易。

最后四句是总结,点出题来,对所谓将军的追求功勋进行批评,批评其不恤战士,其实是不恤民力,最后以一句情语“犹忆李将军”再将主题深化,就是同情兵士,讽刺与愤恨腐败的将军。

这首诗一个艺术特点是用了“反讽”。诗的写作背景是,唐边疆守将张守珪擅开边衅,派安䘵山、赵琪等攻打东北的少数民族,结果恃勇轻敌而败。诗序中所说的“御史大夫张公”到边境调查之后,得到详情,写了一首诗,高适就针对张御史的诗和了这首诗,他俩真实的思想是反战的。然而,看写将军出征的前八句,写得极有气势,似乎是说将军出征有理,而读过之后,仔细品味,才明白诗人说的是相反的意思。这就是“反讽”的写作手法。

所谓反讽,有点像郑州人所说的“花骄”(字怎么写我到现在没有找一个合适的字,曾用过“花俏”“花椒”等字,但都不足以表达其真实含义),就是将对方夸到失真,显示出其虚伪来。反讽手法比“花骄”更完备,是在表面上赞扬,再暗中贬之,最后再一刀下去,剖出其心肝肺,让人看到其是什么烂肚肠。

鲁迅小说《肥皂》是运用这种手法的典型。小说写道学家四铭先生,一副道貌岸然的样子,说的话都含着极高的道德,看到一个少女乞丐乞讨奉养祖母,由此来教训自己的儿子学程,句句都在理。然而,通过与儿子争菜心、内心不如意时骂儿子,就让人感觉到他说的不是他真实的思想,也不是他想做的。再到最后,四铭太太突然发飙,指出他买肥皂就是听了流氓的话--肥皂洗了孝女就可以变成性对象--下意识地给老婆买了肥皂,从而揭穿四铭虚伪的嘴脸。

由鲁迅小说,可以总结出反讽手的几个要点:一是捧其到虚妄的高处,二是暗示下这种高是假的,三是最终捣破假的面具而显其真的本质。

高适这首诗就是这样的,看似写将军为国征战的气势,“辞家破残贼”“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捧他们到高处,然而,在捧的时候,其实含着讽刺,“在东北”指出这个事根本不是重要事,“残贼”说明少数民族早就被打败了,“横行”显示出只顾说大话,根本不顾实际,“非常”指责皇帝不安规矩来,都暗示了这种行为的错误。到后面就直接捣破假象,指斥将军们“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的腐败,指斥他们羡慕“碣石”又“顾勋”,为了个人的名利败坏国家。

“反讽”手法完成了,也让读者感受其真实意思,也明白前面描写将军的气势,不过是嘲弄。

2019年年底,新冠疯情刚爆发,云南一个作家也用反讽手法来写疫情:

仰望星空

作者 陈衍强

为防止武汉的疫情蔓延

我在云南彝良

不仅以驻村扶贫的理由

阻止了一个地上的湖北佬

来我家过年的想法

还像伊朗担心无人机一样

随时仰望天空

看是否有九头鸟飞过。

但这首诗受到网民的口诛笔伐,被骂得一无是处。而他其实是用反讽,他极力说疫情防控的严格,却用骂湖北佬来暗示这种严格的错误,但他缺少一个像鲁迅、高适那样的点破,因而,好多人都认为这是地域歧视,大骂这个作家。而其实呢,这个陈作家骂的不是湖北人,而是严格的疫情防控措施,来张扬其古典自由主义的价值,只是运用“反讽”时省略了最后点明的那一道,引起了误解。这是一失败的反讽。


这是俺的公众号,请亲们关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