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拼团名媛可笑,那拼团知识呢?

 新用户5875L8aH 2021-08-20

这两天突然被“上海名媛拼团”的事迹刷了屏,众公号都在讲名媛们拼40个人一天的酒店去拍照,还有拼丝袜和下午茶的。

主流观点基本都是物质是努力奋斗过程的沉淀,如果没有奋斗过程,仅靠拼团而来的抓拍一瞬间,反而自曝其短,实现不了进入“更高圈层”的目的。

说到拼团物质,还有拼团知识。太多各种学习速成,30天或者7天各种学成什么。

速成学习靠谱吗?

我觉得有点像试用装,听了觉得好,自己再深入系统学习,不好就到此为止。

至于说指着几天就覆盖别人几年、甚至于几十年的勤奋努力,我觉得从时间上讲不太可能,更别说再加上见识和悟性这两个随机系数了。

首先,我不否认学习方法的重要性,以及科技进步为学习方式带来的创新。

但是,教育之所以资源稀缺珍贵,就是因为花费的时间长、案例更加个性化和具体。

培养好的人生品德习惯、养成靠谱的思维方式,离不开父母一辈的言传身教、格局和见识,还有孩子自身的悟性和努力,这一切,都花的是时间。

银行转账,实时收款;房产过户,公证加办手续,几天也能搞定;公司股权变更,权益交割,正常情况几个月手续也跑下来了。唯有学习知识,感悟人生,一次又一次地和生活过招,需要时间的沉淀。

其次,为什么推荐读书,读教科书是学习的正解?


因为系统性和专业权威性,可以作为当前主流思想,再配以学术论文作为批判性思维。

有点像,正常的一日三餐,再配合身体实际情况进行必要的营养补充。而公号的文章呢,有点像零食,点缀可以,但不能真当饭吃。

出一本书,起码要十万字逻辑自洽;一篇公号文章,大多是千字文,只要自洽1000字即可。而且,就算公号有内容定位,但具体内容远不如普通非虚构类书籍紧凑,文章与文章之间观点聚焦离散度大。

那听书呢?如果是原文朗读,没问题;如果是别人的解读,一是加入了解读人的主观意见,二是剥夺了读书后理解提炼的重要过程。

读书的重点就在于理解与感悟,悟出多少,靠的是人生的修炼。而拆书解读则是放弃了自我思考的过程。

几天才能读完的书,十几分钟的音频就搞定了。开始肯定觉得效率高,只要重复解读人高大上的词汇,就听上去满是那么回事儿。

然而,放弃主动思考,好像健康的人直接打营养液,自身器官消化与提炼营养的功能就会慢慢退化。

因此,学习速成、公号文章和拆书解读,可以帮助我们作为深入学习之前的选择性参考。但是,不能作为具体学习的方法和结果。

不然,这和拼团摆拍有什么区别呢?


如果你喜欢,请加星标和文末点击“在看”,让我们永远都不走散。

~The End~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