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走过江南这片竹林,想起了北方

 走读生日记 2021-08-20

一生中总有太多听闻而未见之物,甚至,总有太多连听都没有听说过的事物。

宇宙之大,自然之丰富,穷尽我们一生,依然知之有限。记不清楚是尼采还是谁说过:我们知道得越多越知道自已知道得有限。

大概就是表达这种人类的渺小与浅薄吧。

今天趁着难得的晴朗却又并非高温的时光,骑了10公里左右共享单车,来到曾经来过几次的那片竹林

穿越竹林的河水涨了很多,从并不高的石坝冲下也创造出汹涌澎湃的水声,水势激起来的浪花,更像突然喷薄而出的啤酒泡沫。

那一刻,在这些碧水和水声面前,很自然的就忽略了竹林的存在。

忍不住发了朋友圈:

地球上最接近人心的诡异难测的东西恐怕就是水了。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这只是说“水”善的一面,既有“上善”,自然就有相对的“极恶”,想想历代无情的水患就知道了。水之善恶,跟人的善恶并没有什么不同,所以才说“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所以才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雨季,植物园南门外这道穿越竹林的水,水势大涨,水染上了竹的翠,看上去赏心悦目。


想起第一次踏入这片竹林,当时也忍不住发了朋友圈:

走过这片竹林的时候,我想起了苏轼,想起他那首《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我相信,他曾经也走过这片竹林。或许他曾经拄过的竹杖,就是这座山上的一棵竹子。
 
时间过去那么久,似乎还是真切的感受到当年他淡然达观之中又有一些无可奈何的心绪,看着竹林,想到那个光怪陆离的宋朝……
 
走过一个地方,无可避免想起一些人。


两个半月之后,在宝石山邂逅另外一片竹林,在朋友圈里说出了隐藏多年的心事。

在北方,对竹林是一种向往,就像向往诗意和远方。今天,偶然路过这片竹林,才知道之前的自己对竹是怎样一种偏见和浅薄。越来越不敢轻易表达,怕一张嘴一落笔就成了笑话。
 
特意随手拍了竹林,警示自己点点滴滴都要用心。


说起来,对竹的认识最早只是来源于文字,甚至小时候使用过的筷子,印象里并没有人特别强调它的材质——竹子。小时候,筷子只是筷子,没有谁在意它的材质,也没有谁称呼它为竹筷。

小时候的故乡,除了筷子之外,很难见到竹制品,很多人眼里的油纸伞,那时候是真正的奢侈品,不是谁家都可以拥有一把油纸伞的。

所以也并不曾有机会从油纸伞的骨架中更清晰一点认识竹子,尽管那也仅仅是加工之后的竹子,并不是一棵活着的竹子。当然,即便有幸见到,也不可能借助一把油纸伞的竹制骨架就想象出一片竹林的样子。

我在想,可能就是这种强烈的想知道一种事物的好奇心,才让我敢走出来,并且喜欢上在路上这种感觉。

说真的,我也不知道自己走着走着野心就大了起来,早已不满足于走在竹林里,仅仅限于看着大片竹子在阳光穿越竹林空隙那一刻的辉煌和诗意。

知道自己所知有限,反而更想知道和认识更多。

贪嗔痴,生为俗人,谁又能免得了呢?

2021年8月19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