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鼎盛千秋——上海博物馆受赠青铜鼎特展

 纪晓武 2021-08-20

        大盂鼎、大克鼎和毛公鼎,被称为“海内三宝",现分别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上海博物馆和台北故宫博物院。

         大盂鼎和大克鼎曾由晚清重臣潘祖荫(1830-1890)收藏,新中国成立后,潘达于女士于1951年将两鼎捐献国家。“195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周年之际,大盂鼎应征北上,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上一次大盂鼎和大克鼎两鼎相聚还是在2004年捐赠者潘达于女士百岁寿辰之际,上海博物馆举办特展“百岁寿星潘达于捐赠大盂鼎大克鼎回顾特展”(2004年02月29日至2004年03月06日,上海博物馆第三展厅)。

        时隔十七年之后,两鼎再次相聚,实属难得,也引发了观众们的极大热情。

展览布置情况(见上图)

展览实际情况(见下图)

(由于双鼎两侧均可参观,难以避免涉及对面观众,见谅)

        此次展览为了能更清楚的看清楚铭文,还提供两鼎的铭文拓片和全形拓。

大盂鼎铭文拓片,全形拓,愙斋题跋

大克鼎铭文拓片,全形拓

 毛公鼎铭文拓片,全形拓,簠斋原拓本

      这次展览还提供了毛公鼎的铭文拓片和全形拓,从某种程度上实现了“海内三宝”的齐聚!

      远走他乡的大盂鼎这次回家省亲,大克鼎亲自相陪,还招呼了一众“小兄弟”(单就个头而言):

这十九件小一些的鼎,从上图右侧向左侧按照时代先后从商代晚期到战国依次排列,于是形成了一个简单的青铜鼎演变脉络(奇怪的是展厅参观从左向右)。

       虽然这些形状各异的青铜鼎个头小一点,但是每件都大有来头:

厚趠方鼎,

西周昭王(公元前 11 世纪下半叶)

李荫轩先生 邱辉女士捐赠

此鼎曾被南宋绍兴年间(1131-1162)的薛尚功所著《历代钟鼎彝器款识法帖》收录。在世间经过历代收藏者的守护,延续了900年,今天还能见到实属万幸。

        这件鼎极其受欢迎,很多现代重铸大鼎,都以他为原型。

东南大学百年校庆获赠铜鼎

          均为西周早期的燕侯旨鼎和应公鼎,见证了西周的分封制度。

     (目目豕)父丁鼎,第一个字打不出,也念不出,一个造型极为独特的鼎。

       他完整的样子会是什么样? 

       他为什么是这个样子或者说当时的人为什么把他铸造成这个样子?

      鼎内的符号或者铭文,姑且可以读为“雨”鼎,提醒我们他和他的家族(现已散失在全世界)

       西周中期的辛鼎,辛是这件青铜鼎的主人,铭文最后“辛万年为人”,其他的青铜器多数是以“子子孙永宝用”结尾。

       辛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当时的社会氛围是什么样呢?

范季融先生 胡盈莹女士捐赠的三件秦公鼎

1 高30.5厘米 口径31.0厘米 重11.25千克

2 高32.2厘米 口径33.0厘米 重12.92千克

3 高35.2厘米 口径35.5厘米重15.2千克

       据《公羊传》何休注云:“天子九鼎,诸侯七,大夫五,元士三。” 此三个秦公鼎形制,铭文相同,个头较为接近,应该是一套列鼎中的三个。 

       秦始皇“奋六世之余烈”统一六国,那么这个“秦公”会是哪个秦公呢?

战国时期魏国的亡智鼎

        游艺君此前看过看过齐国的青铜器,燕国的特展,楚国的特展,秦国的特展,看过赵国的青铜器,就是韩国和魏国的器物还没看到。

       有些青铜器,只能通过器型和纹样推断大致的朝代的早晚(例如商代晚期,西周早期/中期/晚期),有一些可以确定到哪一个王,比如大克鼎是西周孝王时期(公元前10世纪末),还有很少量的能知道具体的铸造年份,比如,大盂鼎和这件铸造于“梁十九年”的亡智鼎,只要翻翻书查查“梁十九年”是哪一年就可以了嘛!

最后的彩蛋:

大盂鼎正面兽面纹(两足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