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岛津家百年战记(三十七)泗川之战:岛津义弘大破明军

 西一里2l6sluho 2021-08-20

上一篇说到,稷山大捷后,朝鲜战场形势出现诸多有利于明军的重大变化。明军三大统帅中,御倭经略邢玠、经理朝鲜军务杨镐、备倭总兵官麻贵,调兵四万,分为三协,由杨镐、麻贵亲自临阵指挥,三路围攻加藤清正驻守的蔚山。当时加藤清正为了修建蔚山倭城(亦称“岛山城”),正在釜山西生浦检验、运输筑城的建材,不在蔚山。留守尚未完全建成的岛山城的是加藤安政、浅野幸长、九鬼广隆等,兵力一万余,群龙无首的日军蔚山诸将,能否抵挡得住明军怒涛汹涌的攻势呢?

岛津家百年战记(三十七)泗川之战:岛津义弘大破明军

蔚山阵图屏风,应是画家想象图,比例严重失真

一、鏖战蔚山

杨镐、麻贵到达庆州时,从朝鲜密探口中得知岛山城防守薄弱、加藤清正不在城中等情报,大喜过望,下令加紧进兵。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日本庆长二年)十二月二十一日,明朝大军疾行至岛山城下,将日军设在城外的临时阵屋一荡而平,加藤家侍大将冷泉圆满、阿曾根元秀、都野家赖等战死。加藤军不知明军到底有多少人,只见明军大队步骑漫山遍野四面涌来,惊慌失措,悉数退入尚未完工的岛山城,闭门坚守。

岛津家百年战记(三十七)泗川之战:岛津义弘大破明军

蔚山倭城大概应该是这个模样

岛山城虽然尚未全部建好,但已初具规模。加藤军人数少于明军,但也有一万余人,野战没法讨到便宜,守城倒是绰绰有余。而且,明军此前与日军多次攻守交战,都是在朝鲜的中式城池,可以使用明军熟悉的中式攻城守城战术,但明军从未在日式城堡和日军交战过,不适应日式城堡的结构,一时也攻不进去。当时日本筑城术有一种木板夹筑夯土作为城墙的做法,称为“太鼓塀”,外面看上去是木板,其实里面是坚硬的土砖。明军游击茅国器是个很有想法的将领,他看见日军用木板做城墙,似乎不是很牢固,竟指挥士兵用飞钩钩住墙头,试图将城墙拽倒。结果可想而知,城墙没拽倒,反而白白搭上了几个善使飞钩的士兵性命。

岛津家百年战记(三十七)泗川之战:岛津义弘大破明军

太鼓塀,外面是木板,里面是夯土和石头

明军攻城主要是从陆路,城中守将之一的浅野幸长趁乱派人从水路入海,溜到西生浦报告加藤清正。为啥是浅野幸长向加藤清正求救呢?因为在守城诸将中,浅野幸长是加藤清正最不敢得罪的。浅野幸长不仅是“官二代”,而且是很不一般的“官二代”。浅野幸长是浅野长政的长子,而浅野长政是丰臣秀吉正室夫人宁宁的族弟,同时担任“五奉行”中的首席,可以说是丰臣政权的外戚、宰相,地位显赫的实权人物。并且,以宁宁夫人为代表的浅野家,一向都是丰臣政权中“尾张派”的政治后台,加藤清正之所以能够混到今天,少不了浅野家的诸多关照。

岛津家百年战记(三十七)泗川之战:岛津义弘大破明军

丰臣秀吉正室·宁宁夫人

因此,加藤清正收到浅野幸长的求救,马上跳了起来,赶紧就要动身杀回蔚山。他的部下劝他冷静,因为他在西生浦只有五百号人,就算回到蔚山也是杯水车薪,救不了浅野幸长,不如向釜山的毛利秀元求援,让他派大军来救蔚山。加藤清正答道:“安艺宰相(指毛利秀元)、备前中纳言(指宇喜多秀家)处,我自会派人请求援兵。但我不能在此坐视左京(指浅野幸长)被困。当年渡海时,弹正大弼(指浅野长政)将左京托付于我,我若迟至,不仅失信于弹正大弼,且将失信于天下。”

明军派有水军在蔚山湾巡守,但警惕性不高。加藤清正乘坐的关船神不知鬼不觉地躲过明军,从太和江边的甑城进入岛山城。加藤清正在士兵中威望极高,他一入城,城中守兵举城欢呼,士气大振。城外的明军看见这阵仗,知道是加藤清正回来了,不免大为沮丧。杨镐一时不敢攻城,改而采取围城战术,断水断粮,加藤清正就算是神仙下凡,也不能让一万多人饿着肚子打仗吧。

岛津家百年战记(三十七)泗川之战:岛津义弘大破明军

加藤清正回到蔚山城

加藤清正回到岛山城,约在十二月二十七日。入城后,又被围了三天,军粮殆尽,众人在饥肠辘辘中度过了一个终生难忘的新年。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日本庆长三年)正月初一,加藤清正给明军送来降书,与杨镐约定初三日出降。按照加藤清正的臭脾气,让他主动投降是不太可能的,加藤清正这是诈降,目的是拖延时间,等待毛利秀元等人的援军到来。

事实上,加藤清正的救急求援早已飞告日军各地守将,但是当时日军群龙无首,什么事情都得由各大将领开会商量着办。对于要不要去救加藤清正,怎么救,众将心思不一,各有各的做法。因为加藤清正平时为人固执,和众将的关系都处得不太好,而且当时日军中盛传明朝援军有百万之众,谁也不知道明军除了蔚山还会进攻哪里,大家都有守土之责,未必能够分兵出来去救蔚山。

例如小西行长,一直视加藤清正为竞争对手,他得知加藤清正被围,幸灾乐祸还来不及,更不会派兵去救加藤清正。又如加藤嘉明,他和这位同姓的本家关系也很塑料,只派出七十人前往“支援”,其实是敷衍了事。

岛津家百年战记(三十七)泗川之战:岛津义弘大破明军

加藤清正

情况比较特殊的是岛津义弘。岛津义弘倒是有意去救加藤清正,但驻守在泗川的不光是岛津义弘,还有秋月种长、有马晴丰、大村喜前等九州众,以及监军垣见一直。垣见一直是石田三成的亲信,跟加藤清正很不对付,他认为泗川距离蔚山太远,远水难救近火,应该让小早川秀秋、毛利秀元等釜山在番众派兵支援才对,坚决反对岛津义弘出兵蔚山援救加藤清正。岛津义弘不敢违背监军的意思,只能按兵不动。

到最后,发挥了关键作用的是黑田长政。黑田长政号称战国时期“坑爹达人”,他没有继承父亲黑田官兵卫足智多谋的军师风范,反而任性鲁莽,恣意妄为,让黑田官兵卫头疼不已。不过,黑田长政也不是一无是处,至少,他的战略眼光还是可以的,他在关原之战中坚定不移地选择支持德川家康,因此得到德川家的厚遇,开创福冈藩五十二万石的基业。本来,黑田长政的部队在稷山之战中损失巨大,但他还是自愿率所部前往蔚山。黑田长政的做法对釜山众将触动很大,在黑田长政的感召之下,以毛利秀元为首,众将好歹凑了一万多人的援军,乘船走水路前往支援蔚山。

岛津家百年战记(三十七)泗川之战:岛津义弘大破明军

黑田长政

黑田长政等援军到达蔚山,正是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日本庆长三年)正月初三,即加藤清正与杨镐约定的出降之日。杨镐不知道日军有援军前来,还在傻乎乎地等待加藤清正开城投降,结果,却是看到太和江上日军战船往来如梭,日军士兵们高声呐喊,发出“诶、诶、哦”的欢呼胜利之声。杨镐这才知道日军有援军到来。

日军的援军不过一万多人,并没有改变明军多日军少的力量对比。但是,日军的虚张声势起了作用,让杨镐误判日军来者甚众,顿时手足无措。在惊愕之余,杨镐作了一个极为不智的决定,他命令全军强攻岛山城,以报复加藤清正的失信。

然而,此时明军面临的是腹背受敌的形势,强行攻城,只能遭到日军的前后夹击。明军不知道日军究竟有多少人,只看到前面后面都是日军,以为自方已被包围,顿时陷入恐慌和混乱。这时,杨镐再次作出了奇葩的选择,他没有下令撤退,而是抛下数万大军,招呼也不打一声,带着身边随从仓皇逃离战场。当明军将士知道主帅已经逃跑,士气立即崩溃,纷纷各自择路而逃。

《明史·外国传·朝鲜》载:

“(杨)镐不及下令,策马西奔,诸军皆溃。遂撤兵还王京,士卒物故者二万。”

岛津家百年战记(三十七)泗川之战:岛津义弘大破明军

明军在蔚山一战中损失惨重,除了士卒二万葬身沙场以外,游击杨万金,千总麻来、李洞宾、郭安民、周道继、王子和、钱应太,哨总汤文瓒、张英元、陈观策等众多将领阵亡,为明军入朝以来所未有。不过,明朝待杨镐非常宽大,只是将杨镐革职回籍,并未深究其战败之责,比杨元要好多了。后来,杨镐得到起复,出任辽东巡抚,征讨努尔哈赤,但在萨尔浒之战中全军覆没,下狱,崇祯二年(1629年),杨镐在北京被斩首,最终结局和杨元一模一样。

二、明军的四路进击

自从庆长二年(1597年)九月的井邑军议之后,岛津义弘就一直老老实实守在泗川。和加藤清正一样,岛津义弘也觉得泗川的中式城池不称手、不合用,选择在泗川旧城以南船津浦的丘陵上按照日式城堡的样式另筑新城。蔚山之战,岛津义弘为垣见一直所制,无所作为,只能专心在泗川筑城。

筑城历来非岛津家所长,岛津义弘建造的泗川新城也比较简陋。大概是使用了日本最传统的以木质材料为主的筑城术,岛津义弘新筑的木板城在明朝人看来简直都不能叫做“城”,而是像一座临时的山寨子,称为“新寨”。

岛津家百年战记(三十七)泗川之战:岛津义弘大破明军

日式木板城,岛津家的泗川新寨大概是这水平

泗川新寨外型简陋,但也有其独特之处,主要是地形地势利用得好,依山傍海,扼险而守,称得上是易守难攻。岛津义弘甚至还留好了退路,他在新寨的南面挖掘壕沟,引海水为护城河,这样既能够增强攻城难度,也可以在万一之时从水路入海逃走。

除此之外,岛津义弘还修建了望晋、永春、昆阳三座支城,与晋州城、泗川旧城一起互为犄角,构成了拱卫泗川新寨的五座支城。岛津义弘派伊集院忠真守昆阳城,寺山久兼守望晋城,川上久智守永春城,三原重种守晋州城,川上忠实守泗川旧城,他自己和岛津忠恒、岛津丰久等御一家以及岛津忠长、川上忠智等老中坐镇泗川新寨。岛津义弘外派的这几位守将,全部都是岛津义弘的亲信。其中,伊集院忠真是岛津义弘的女婿,寺山久兼、三原重种是岛津义弘的“御内众”(谱代家臣),川上久智、川上忠实更是和岛津义弘大有渊源。

岛津家百年战记(三十七)泗川之战:岛津义弘大破明军

岛津义弘稳如老狗

此时和岛津义弘一起坐镇泗川新寨的老中川上忠智,出自岛津氏分家川上氏,川上忠智原为岛津义弘的“御内众”,在岛津义弘初封日向真幸院时,是最早跟随岛津义弘到饭野城赴任的“入部三十六人众”之一,后来因功升至岛津家老中之职,是同时得到岛津义久和岛津义弘信任倚赖的重臣。川上家人才济济,川上忠智的弟弟川上忠实是有名的猛将,大儿子川上忠坚是在冲田畷之战中斩下龙造寺隆信首级的名人,可惜在攻打筑前时战死,二儿子川上忠兄文才出众,担任岛津义弘的老中,留守帖佐城,三儿子川上久智也是猛将,跟随父亲出阵朝鲜,奉命出守永春城。不难看出,岛津义弘这是在利用出阵朝鲜的机会培养、锻炼自己的亲信家臣,尤其是川上一族。

岛津义弘在泗川的大半年时间,发生了一系列足以改变朝鲜战场局势的大事。

一方面,明朝更换将帅,增派援兵。因蔚山之败,杨镐被革职,麻贵降职戴罪,明朝以天津巡抚万世德为新任经理朝鲜军务,备倭副总兵李如梅升为总兵,同时增派四川总兵刘綎以及广东水军总兵陈璘至朝鲜。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日本庆长三年)四月六日,李如松在辽东征讨鞑靼时战死,朝廷急调李如梅为辽东总兵以代替李如松,同时增派左都督董一元代替李如梅。明朝大军云集,势头越来越旺,看来蔚山之败并没有让明神宗丧失信心,反而刺激他更加重视朝鲜战场,将更多的军事资源投入朝鲜。

岛津家百年战记(三十七)泗川之战:岛津义弘大破明军

明朝增派援兵

另一方面,丰臣秀吉身体健康状况日益恶化,在朝日军中谣言四起。众将此时心中所想都是丰臣秀吉身故之后国内政局将如何演变,以及如何保住自家的领地和地位权势,个个无心恋战,士气极为低落。庆长三年(1598年,明朝万历二十六年)八月十八日,丰臣秀吉病死于伏见城。八月二十八日,德川家康、前田利家、毛利辉元、上杉景胜四位“大老”(还有一位大老宇喜多秀家在朝鲜)连署命令,下令朝鲜在阵诸军全部撤回。命令传到朝鲜,各处日军都准备着渡海回家,哪里还有心思打仗。

岛津家百年战记(三十七)泗川之战:岛津义弘大破明军

丰臣秀吉病死

九月初,奉四大老、五奉行之命,德永寿昌、宫木丰盛作为使者到朝鲜向各大将领传达太阁已死的消息和全军撤退的命令。为了确保安全撤军,要求小西行长等人和明军讲和,条件不论,只要能保住面子,不太离谱就行。

事实上,明军这边早在六月左右就已经风闻丰臣秀吉即将病死的消息,也察觉到日军士气低落的变化。邢玠决定,不等万世德到任,先发动一轮秋季攻势再说。原本,明军采取的是三驾马车并行的邢玠、杨镐、麻贵三巨头相互制约、共同决策的指挥体制,但在此时,杨镐革职,麻贵降职,万世德尚未到任,明军的最高指挥官只有邢玠一人,他可以肆意发挥,来下一盘大棋。

岛津家百年战记(三十七)泗川之战:岛津义弘大破明军

为了避免出现蔚山之战中各地日军相互支援的情况,邢玠决定将十余万大军分为四路,分别进攻不同的战略目标,使日军首尾不能相顾。

东路军,明兵两万四千人,朝鲜兵五千五百人,以麻贵为提督,经忠州、安东、庆州,攻蔚山。

中路军,明兵三万六千七百人,朝鲜兵两千三百人,以董一元为提督,经清州、尚州、晋州,攻泗川。

西路军,明兵一万三千六百人,朝鲜兵一万人,以刘綎为提督,经公州、全州、南原,攻顺天。

水路军,明兵一万三千二百人,朝鲜兵七千三百人,以陈璘为提督,经古今岛,支援西路军攻顺天。

进攻泗川的董一元中路军,约有四万兵力,是四路大军中规模最大的。而泗川的日军,岛津家约有七、八千人,此外还有秋月、高桥、松浦、宇久等几家小大名约两三千人,加起来有一万人左右的兵力,远远少于明军。

泗川附近的岛津友军,东有釜山的宇喜多秀家、毛利秀元,东南有固城、南海的立花宗茂,西有顺天的小西行长。但由于蔚山的加藤清正军损失较大,已经无力单独防守蔚山,宇喜多秀家和毛利秀元只能倾力支援蔚山的加藤清正。小西行长的顺天也面临着刘綎大军的进攻,不可能来支援岛津义弘。立花宗茂与岛津家有杀父之仇(立花宗茂生父高桥绍运在岛津家攻打岩屋城时战死),而且他负责防守的南海也面临陈璘、李舜臣水军的进攻,无力分兵来援。

岛津家百年战记(三十七)泗川之战:岛津义弘大破明军

立花宗茂与岛津家有杀父之仇

所以,面对占有绝对兵力优势的明军,岛津义弘只能一个人默默扛下所有。由于兵力相对明军来说众寡过于悬殊,岛津义弘原来设想的一座主城和五座支城互为犄角的“5+1”防御体系已经不合时宜。岛津义弘与岛津忠恒、岛津丰久、岛津忠长、川上忠智、平田增宗等重臣召开“谈合”,定下一个弃城诱敌、集中兵力、固守坚城、城下歼敌的策略。

六月十九日,董一元进兵至晋州,按照岛津义弘的指示,三原重种从晋州城中撤出,前往泗川新寨集合。但董一元攻下晋州后,却没有趁胜渡江进攻望晋、永春两城,而是在晋州城按兵不动。这是因为:第一,董一元的中路军人数多,但成分也很复杂,有京兵、蓟州兵、密云兵、保定兵、宣大兵、江浙兵、川黔兵,甚至有湖南、广西土司的“狼土兵”,各路兵马分别由各地将领统率,行军进度不一,董一元要在晋州等待大军集结。第二,寺山久兼对岛津义弘的策略抱有疑问,他不肯从望晋城撤出,但他手里只有三百多人,要守城也不现实。寺山久兼的办法是使用疑兵之计,在城内外虚张旗帜,燔柴举烟,到晚上则点燃火绳、火把,擂鼓吹螺,发射铁炮,伪造出似乎有大军驻扎在望晋城中的样子。董一元用兵谨慎,不愿冒险进攻,而是在对岸观望形势,待探明情况再做打算。

直到九月中旬,岛津义弘派军中的一个名叫郭国安的明朝人,通过一个妇人,与明军游击茅国器下属参谋史世用取得联系。史世用原是锦衣卫,曾被派到日本打探情报,与旅居日本的郭国安相识。时隔多年,两人再次搭上线,郭国安与史世用约定,他将在望晋城放火焚烧军粮仓库,明军可趁机渡江进击。

郭国安其人其事,中、日、朝三国史料均有记载,当是确有此人,郭国安与史世用的暗中联络,成为明军开始进攻的契机,这一点亦无疑问。但郭国安联系史世用的动机是什么,这就很有争议了。日方史料如《岛津国史》《征韩录》之类认为郭国安是受岛津义弘指派,前去诱敌,刚开始郭国安还不肯,岛津义弘“强之,乃许。”而中方史料《两朝平攘录》认为郭国安是在暗中帮助明朝。

历史真相究竟如何,如今已是无法考证。反正,事实是,九月二十日,望晋城中果然起火了,按照约定,茅国器等明军渡江南下,进攻望晋、永春两城。至于这火是谁放的,也有争议。日方史料认为是寺山久兼放的,寺山久兼在川上久智的劝说下,服从岛津义弘的命令,放火烧城后南撤。中方史料则认为是郭国安放的,目的是促使明军尽快南下。

姑且不管是谁放的火,总之结果是火起之后,明军大举南下,寺山久兼、川上久智弃城撤走,望晋、永春两城落入明军之手。九月二十一日,伊集院忠真也从昆阳城撤离,昆阳城被明军攻占。

岛津家百年战记(三十七)泗川之战:岛津义弘大破明军

三、激战泗川

在泗川之战中,明军游击茅国器始终非常活跃,担当着先锋的角色。在攻克望晋、永春、昆阳三城后,茅国器一马当先,又杀到了泗川旧城下。

泗川旧城守将川上忠实是个比寺山久兼还要顽固的愣头青。他也接到了岛津义弘的撤退命令,但他认为,如果一战未交就撤退,他作为萨摩武士将颜面无存,因此,无论如何也要打上一仗,再走不迟。这脑回路,跟当年岛津义久等人在根白坂之战前夕的想法如出一辙,看来是当时日本武士的通病。

九月二十七日,茅国器等明军先锋部队包围了泗川旧城。川上忠实手里只有三百五十人,他粗中有细,虽然是要打,但不是硬打,而是趁明军奄至,尚未完全合围的夜晚,打开城门突击。明军没想到城中守军竟敢主动出击,猝不及防,被川上忠实杀伤不少,游击李宁战死。九月二十八日黎明,川上忠实已经突围而走,明军紧追不舍,川上忠实且战且退,决定留相良赖丰、胜目兵右卫门、乌丸重持、押川公近等二百人殿后。相良赖丰等殿后军持铁炮列阵射击,威力不小,其人数虽少,明军一时也接近不得。但毕竟寡不敌众,最后殿后军二百人全部战死,但也击杀明军游击卢得功,阻止了明军的追击。

川上忠实坚持守在泗川旧城不肯撤离的时候,岛津忠恒有点看不下去,请求岛津义弘派兵支援川上忠实。但岛津义弘怕一旦派出援兵,可能会在泗川旧城形成僵持,那就打乱了他原来计划在泗川新寨决战的部署,因此拒绝了岛津忠恒的建议。

《岛津国史》《征韩录》记载了岛津义弘的话:

“舍弃我方城池,非我本意。只是彼大军来攻此城,我军兵少,不能分散。若诸军不能合而为一,只怕悔之不及。”

岛津义弘坚守不出,直到川上忠实带着不足一百人回到泗川新寨,才开城门相迎。川上忠实进城时,身上的铠甲已破败不堪,还插着三十六支箭,可见战况之激烈。泗川旧城一战,岛津军在绝对劣势之下,损失二百多号人以及相良赖丰等基层将领,但也击杀李宁、卢得功两员明军大将,双方算是平手。

明军攻下泗川旧城,马不停蹄,于九月三十日兵临泗川新寨之下。明军连下五城,过于顺利,不免滋生轻敌骄惰之心。董一元甚至派了一名骑士单骑飞驰到距离泗川新寨的“大手门”(正大门)约四十町(日本古代长度计量单位,1町≈10米)的地方,立了一块木牌子,上面写着“大明天兵二十万,明日卯时攻城。”这种做法的意思是表示对敌手极为藐视,视同无物,就算把攻城时间告诉你,你又能怎么样?对于弱小的敌军,这种做法确实可以制造恐慌气氛,打击其士气,但对于剽悍的岛津武士来说,这样做只能刺激他们的恨意和斗志。

十月一日卯时下刻(上午6:30),明军开始攻城。明军攻城的常规战术,是先用大炮轰击,炸开城墙缺口后,再用弓弩、火枪掩护步骑从缺口攻入城内。泗川之战中,明军使用的是大将军炮,朝鲜军也使用了天字炮,都是大口径火炮,威力巨大。岛津义弘的木板城哪里经受得起这些大炮的轰击,不多时,泗川新寨的大手门就被炸得灰飞烟灭。接着,明军步骑并出,按照日常训练的操作,从被炸坏的大手门攻城。

岛津家百年战记(三十七)泗川之战:岛津义弘大破明军

大将军炮

泗川新寨是一座山城,就算没有任何城墙,要一边爬山,一边攻击敌人,还要防备守军的反击,也不是容易的事。但明军连战连胜,已经大意了,没想到岛津义弘杀手锏藏在后头,岛津家的铁炮队,藏身在半山半城的险要之处,向攻入山城大门的明军士兵迎头痛击。岛津家还有一些“大筒”,即日本国产的小型青铜炮,型制是仿照葡萄牙进口的佛郎机炮,比例上缩小了许多,比之大将军炮那更是相形见绌,但也还是具有相当的杀伤力。只是因为造价昂贵,财政拮据的岛津家保有量不多,在庆长之役中,岛津家把这点家底都拿出来了,也算是尽了力了。岛津家的铁炮更是祖传的金字招牌,其型式多为自产的种子岛和萨摩筒,种子岛口径大,杀伤力强,萨摩筒口径小,射程远,两者搭配使用,让明军吃了不少亏。

岛津家百年战记(三十七)泗川之战:岛津义弘大破明军

岛津军的“大筒”

攻守双方短兵相接,正斗在一团,这时,戏剧性的一幕出现了。明军中操作大将军炮的部队,是参将彭信古的京兵。京兵待遇优厚,北京城内外的地痞无赖往往花钱买编制,混入军队中,碰上弱小的敌人,顺路捡捡死鱼,倒还凑合,但要跟强敌打硬仗,那就不行了。更要命的是,炮兵是高科技兵种,不懂技术是很难用好火炮的,这些兵痞不学无术,大字不识几个,哪里懂什么技术。本来,火炮以及炮弹、火药的保管、使用,都有严格的规定,特别是出于消防安全考虑,不能全部放在一块。但这次,为了图方便,兵痞们把炮弹和火药都堆在大炮周围。要是一切平安,那倒也没什么问题。但就在那一天,一尊大将军炮突然炸膛了。铜制火炮对炮管铸造技术的要求非常高,铸造技术不过关,就容易炸膛。明朝火炮多用黄铜或青铜铸造,但技术水平不高,炸膛是常有的事情。这在当时是东西方各国的共同难题,正因为如此,所以更需要重视火炮装备的消防管理。京兵中的那些个兵痞哪懂这些,大将军炮一炸,引爆了堆在一起的盐硝(黑火药),顿时,明军阵地中爆炸连环,浓烟滚滚,火光冲天,估计那会儿双方都愣住了,不知道是怎么回事。

但爆炸毕竟是发生在明军这边,明军上下一片混乱,还以为是日军使用了什么新式武器。不用说,彭信古的京兵肯定是玩完了,就算没被炸死,也吓得跑光了。其余各部,也在惊慌失措之中纷纷退走。

这时,岛津义弘也反应过来了,虽然不知道明军后方出了什么岔子,但明军确实是在败退,他大吼一声:“良机正在此时!”亲自带领城中守军出城下山追击。岛津忠恒表现特别突出,他此前想要支援川上忠实,被父亲驳回,正憋着气呢,碰上这个好机会,他自然是拼命杀敌宣泄这口气。跟着岛津忠恒一起出击的,还有北乡三久(北乡时久的第三子),北乡三久是岛津忠恒的好友,年纪比岛津忠恒还小几岁,气质偏文弱,他在追击时被射中一箭,掉下马来,差点被明军取了首级,全靠岛津忠恒带着几名“马回众”,拼死将北乡三久抢了回来,但岛津忠恒也被明军砍伤右肩。

明军在大乱之中也有镇定自若的高人。那就是一向表现不俗的游击茅国器。茅国器带的是浙江、南直隶的营兵,是南兵中的精锐。因为不是董一元的嫡系部队,所以茅国器能够相对独立地行动。茅国器看见众军溃退之势,一边有条不紊地指挥部属调整阵型,有序撤退,一边仔细观察战场上的日军动向,他发现日军已经悉数出城追击溃退的明军,城中空虚,下令全军逆行,攻入泗川新寨。

岛津家百年战记(三十七)泗川之战:岛津义弘大破明军

明军将领

然而,用兵有方的岛津义弘岂能不留后手就让人轻松赚便宜?岛津义弘在领兵出城追击时,留下了岛津忠长率一千兵在城中。一千人不为多,但据险而守,倒也游刃有余。然而,明军毕竟人多,且是出其不意的奇袭,岛津军仓促之间,要组织防守亦非易事。留守泗川新寨的岛津忠长,是岛津尚久之子、岛津义久的堂弟,也是岛津家资历最深的老中(伊集院忠栋事实上已经脱离岛津家,不算在内)。岛津忠长在内政管理上颇有建树,特别是在岛津家降伏丰臣政权,岛津义久出家,岛津义弘长期在大坂、京都参勤这段时期,岛津忠长以首席老中的身份主持打理岛津氏本宗家的各项工作,可谓家中顶梁柱。但行军打仗就不是岛津忠长的强项了,岛津忠长在此之前唯一拿得出手的战绩是在进攻筑前时攻下了大友家名将高桥绍运的岩屋城,但高桥绍运的守城兵只有七百人,而岛津忠长为了攻城付出了死伤两千五百多人的代价,说起来也不算特别光彩。

岛津家百年战记(三十七)泗川之战:岛津义弘大破明军

岛津忠长

并不擅长领兵作战的岛津忠长,在面对大批明军逆袭的情况下,竟然十分冷静,他告诫身边诸将:

“我等以寡兵守城,前有大军,后无奥援,漫漫大海,欲逃无术。实为十死一生之战。我在此决不后退一步,尔等亦不得后退,违令者立诛之!”

并下令守军各自守住城中险要处,用岛津军善用的铁炮反击。岛津军留守者多为年纪较大的老将老兵,但他们看到大将岛津忠长如此奋勇,无不深受感召,顿时士气高涨,战意大盛,明军一时也攻不进来。

出城追击的岛津军很快也注意到后方的此起彼伏的喊杀声和铁炮射击的轰鸣声,似乎泗川新寨正在遭到攻击。桦山久高赶紧向岛津义弘报告:“后阵骚动,前军亦将动摇,当回兵救城。”但岛津义弘判断明军的逆袭不会持续太久,因此不愿全军回师救城,他下令分兵一半,主要是“小荷驮”和“轻卒”,派身边“近习”野添带刀、本田与兵卫配合桦山久高,返回泗川新寨支援岛津忠长,其余诸军继续追击败退的明军。

岛津家百年战记(三十七)泗川之战:岛津义弘大破明军

若武者

岛津义弘的判断没错,茅国器趁虚攻城,是一次奇袭,但在岛津忠长有效防守反击的情况下,没有起到攻其无备的作用,可以说是一开始就失败了。此时岛津军又回城来援,茅国器更加没有胜算,唯有撤退了。茅国器有胆有识,他追上董一元,建议说望晋城地势险要,如能据守望晋城,或可阻止诸军败退之势,甚至还能伺机反攻。可是,董一元身边只剩亲兵侍卫五百骑,早已丧失打赢此战的信心。他命令茅国器扼守南江上的石桥,他自己则逃回晋州,继而又逃往大后方星州。

茅国器倒是很有大将风范,本来在此大溃败之际,大家树倒猢狲散,他完全可以不再听从董一元的指挥,自行退走。但他顾全大局,按照董一元的命令,死守南江石桥,阻止岛津军渡江。虽然在败局已定的大势下,茅国器守桥也守不了多久,就在岛津忠恒、川上久智、上井兼政等岛津家“若武者众”的围攻下败退,但这短短的一二时辰,为明军撤退到安全地区争取了极为宝贵的时间。

战后论功,岛津义弘以岛津忠长为第一,他称赞说:

“图书头(指岛津忠长)数刻之功,为诸军之冠。突遭意外之敌,武备不乱,沉静如平常,竟建奇功。诚宜嘉之。”

据《岛津国史》和《征韩录》记载,岛津家此战共斩获明军首级三万八千七百余级。考虑到两书都记载明军兵力为二十万,这些数据显然都不怎么靠谱。但可以肯定,此战明军兵力占据绝对优势,岛津义弘是以少胜多。明军以优势兵力攻打一座只能称之为“寨”的小城,不但攻不下来,而且大败亏输,损失惨重,实在是丢脸、可耻。虽然这其中有一些偶然因素,但偶然中有必然,正是明军部分士兵低下的军事素质,把这种偶然变成了必然。

岛津家百年战记(三十七)泗川之战:岛津义弘大破明军

岛津义弘

由于《岛津国史》《征韩录》都是后世岛津家家臣所编撰,所以很多人质疑两书中记载的岛津义弘弃城诱敌之事,认为是事后诸葛亮的溢美先人之词。其实,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放弃一些地盘,集中兵力守城,再寻找机会击破敌军,这是很常见也很合理的策略选择。从岛津家的作战过程看,岛津义弘以望晋、永春、昆阳三城为“囮”(诱饵),引诱明军到泗川新寨下,再设计取胜,这不就是岛津家经典战法“钓野伏”的放大版吗?当年耳川之战,岛津家也是以寡敌众,坚守高城,通过击破田北镇周,打击大友军士气,进而引发大友军总崩溃。岛津义弘也曾参与耳川之战,他对守城破敌是有经验、有信心的。岛津义弘根据耳川之战的经验,灵活运用“钓野伏”战法,采取弃城诱敌的策略,并不是不可能之事。

泗川之战,岛津军意外大胜,这对四路进击的明军的其余三路有何影响?岛津军杀敌甚多,但自身损失也不小,岛津义弘接下来将会有何举动?丰臣秀吉死去,日军撤退已成定局,在此情势下,岛津家在朝鲜还能撑多久?

请继续关注《岛津家百年战记》下一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