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吉林有个大湖,冬捕的时候先要“雪网”,这活可不是一般人能干的

 历史解密坊 2021-08-21

民国时期,吉林省内有一个大湖,每到冬季来临时,当地渔民都会进行冬捕活动。有趣的是,在冬捕的过程中,渔民们需要进行雪网,但这种活却不是一般人能干的。如果您想知道,就让小编来为您揭秘:

吉林有个大湖,冬捕的时候先要“雪网”,这活可不是一般人能干的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清末民初时,北方地区出现了一次巨大的人口迁徙现象,山东、河北等地的民众迫于生计纷纷涌向关东地区,并在当地定居,史称闯关东。迁徙的民众分水路和旱路进入关东,分别落户于辽宁省、吉林省及黑龙江省,但从数据统计来看,定居于吉林省的外来人口数量最为庞大。吉林省地形复杂,除辽阔的平原外,还有高山和密林,但最著名的却是松花江与浩瀚的大湖。

吉林有个大湖,冬捕的时候先要“雪网”,这活可不是一般人能干的


吉林大湖中有一种胖头鱼,它是湖中的特产,因湖中水体温度低,致使胖头鱼肉质十分紧密,烹饪起来味道十分鲜美,加之其体内的鱼刺很少,所以深受当地人的喜欢。据当地人称,大湖中曾捕捞过一条特大的胖头鱼,重量达到了六十多斤,比一个十多岁的娃娃还要重,堪称是鱼王。捕捞胖头鱼最好的季节是什么时候?当然是冬季,此时河水结冰,鱼的反应力下降且行动缓慢,捕捞的可能性最大。与此同时,由于鲜鱼本身易腐烂,所以在冬季捕捞完毕后也便于长期保存。

在大湖捕捞渔获时,需要编织一种特大号的渔网,其长度最低要超过一百米,向湖里下网之前要凿开一个巨大的冰窟窿,由几十人通力合作将渔网送入湖底,一段时间后,再由数百人一起拉动装满鲜鱼的渔网,如此才能完成捕鱼的全过程。值得一提的是,在大湖中捕鱼的渔网属于特制渔网,它不仅编织过程麻烦,而且还需要经过一个特殊的步骤进行处理,否则是不允许直接下水的。

吉林有个大湖,冬捕的时候先要“雪网”,这活可不是一般人能干的

渔网需要特殊加工的步骤名叫雪网,所谓的雪网便是用猪血对渔网进行浸泡熏蒸。雪网的具体步骤尤为繁琐,首先鱼把头们要在集市上搜集大量猪血,将其放置于容器中浸泡渔网,接着便在地上挖出一个大坑,将铁锅置于坑内,通过加热铁锅中的水产生蒸汽,对猪血渔网进行熏蒸,如此一来,猪血就会深深浸透入渔网,令其变成深棕色。

此时可能有读者会感到好奇,渔网为何需要用猪血进行加工?这种行为究竟是迷信还是存在科学依据?其实,雪网的过程绝非是多此一举,相反还显得尤为必要,它本身存在合理的科学性。

吉林有个大湖,冬捕的时候先要“雪网”,这活可不是一般人能干的


雪网的第一个好处就是吸引鱼群的到来。众所周知,冬季来临的时候,河面会结出很厚的冰,各类水草及浮游物的数量大幅度降低,而湖里的鱼类往往都以水草和浮游植物为食,所以冬季也成为了鱼儿的食物匮乏期。猪血渔网内本身含有大量的血液成分,腥味也十分刺鼻,在水中更容易被鱼儿感知,于是,饥饿的鱼儿们便会集体向渔网附近靠拢争夺食物,却最终被一网打尽。

吉林有个大湖,冬捕的时候先要“雪网”,这活可不是一般人能干的


雪网的第二个好处就是保护渔网。一百多年前的渔网,一般都是采用天然材质制成,如树皮、麻、藤蔓等,其本身就属于植物纤维,虽然质地柔韧却容易腐烂,尤其是经过湖水浸泡,更加速了腐烂的进程。但在猪血的保护下,渔网会在表面形成一层薄膜,不仅可以有效防水,更能在放入水中时迅速沉底,等到渔网被拉上来后,所以很快就能被晒干。不过值得一提的是,猪血染网也绝对不是一劳永逸的,因为湖水本身腐蚀性较高,所以在渔网被使用一到两年内,需要再次进行雪网,否则的话,渔网将会加速腐蚀过程。

吉林有个大湖,冬捕的时候先要“雪网”,这活可不是一般人能干的


雪过的渔网无疑成为了当时最重要的捕鱼利器,可是到了70年代,随着尼龙网的应用和普及,雪网也就逐渐的消失了。一种民俗的消失,会有另外的民俗随之兴起,这并不是件坏事,而是人类的进步的表现。


参考资料:《冬捕》 曹保明著 吉林美术出版社出版
文澜海润工作室主编文秀才,本文撰写:特约历史撰稿人:常山赵子虫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