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范仲淹与欧阳修是什么关系?君子之交和而不同的典型

 猫条山 2021-08-21

范仲淹(989年10月1日-1052年6月19日 ),字希文。祖籍邠州,后移居苏州吴县。

欧阳修(1007年-1072年),晚范仲淹18,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且在政治上负有盛名。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居。



  欧阳修与范仲淹是什么关系?这个问题一直困恼着人们。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揭晓的欧阳修与范仲淹是什么关系,欢迎大家阅读。

  范仲淹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和文学家,范仲淹的故事有很多。范仲淹家世不是很好,他父亲早逝,母亲改嫁,生活艰苦。但他却乐观向上,刻苦读书。他年少时在应天府书院读书的时候,昼攻夜读,面对观望皇帝的众人,他没有随波逐流,只道:日后再见,也未必晚。从这里就可以看出,他在年少时就已目光长远。做官后的范仲淹不辞辛劳为民治堰,整治学风,深得百姓爱戴。范仲淹的故事中指出他官运鼎盛时期是他经晏殊推荐后任右司谏,上书言事无所畏惧,多次犯言直谏,被谗受贬,却至死不悔,可谓“宁鸣而死,不默而生”。后来李元昊称帝谋反,他平定叛乱,驻守边陲立功,国家却因边防开支过于庞大而元气大伤。他就认真总结提出改革,还得到了皇帝的允许。但改革损害了贵族官僚的利益,他们勾结在一起在皇帝面前说傅作义的坏话,致使范仲淹被贬为知州。被贬期间的范仲淹应滕子京邀约写下《岳阳楼记》。

  而范仲淹的故事中最令人感动的是那千古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两句话是他一生追求的为人准则,是他忧国忧民思想的高度概括。公元1050年,范仲淹在徐州溘然长逝,享年六十四岁,范仲淹的故事至此终了。他一生忧国忧民,值得后世的人们尊敬与学习。

  欧阳修,号醉翁、六一居士,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欧阳修的仕途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在做滁州太守时写下了千古名篇《醉翁亭记》,在其远在京城之外时,写下了不少名篇,流传至今。

        ——那么欧阳修与范仲淹二人是什么关系呢?

        欧阳修参与范仲淹变法,受到牵连,被贬成为县令,在此期间广游名山,写下不少文章,也是北宋文学史上最早开创新一代文风的领袖,他所作散文语言简洁凝练,却又不失风骨,继承和发展了韩愈的古文理论,在此基础上革新,新的一种散文体应运而生。后人将欧阳修与韩愈、柳宗元、苏轼合称为“千古文章四大家”。欧阳修的成就不仅仅在文学上,他通晓史书,主持修撰《新唐书》,欧阳修用易懂的词语,一改当时宋代文坛生僻难懂,空话满篇的文风,使得大家都能读懂这本书;欧阳修以翰林学士的身份主持进士考试,提倡平实的文风,招考了苏轼兄弟,曾巩等人,对北宋的文坛产生很大影响。

  范仲淹也是北宋时期人,曾作“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古名句,为官清廉,刚正不阿,力主改革,却屡遭奸人所害,数次被贬。64岁时病逝于滁州,著有《范文正公集》传世。范仲淹虽然比欧阳修大18岁,但二人却是忘年之交,他们政见一致,兴趣相投,彼此欣赏,范仲淹仕途坎坷,几次被贬之时,受到排挤压迫的时候,欧阳修几次仗义直言,为其抱打不平。两人交情深厚,才情豪迈,同一时间写下《岳阳楼记》和《醉翁亭记》两篇著名散文,范仲淹病逝后,欧阳修悲痛难当,失去这一知己好友后,欧阳修的思想趋于保守。可见欧阳修与范仲淹的关系非同一般。

  知识扩展:欧阳修是书法家吗

  欧阳修,他的表字为永叔,他的号是由他的著作《醉翁亭记》中取得,醉翁。他是我国古代宋朝时期非常著名的大文豪,他与苏轼等人一道被称为“唐宋八大家”。欧阳修揭开了宋朝文学蓬勃发展的序幕,他的文章非常的出名,但他在书法方面的成就也非常大。

  欧阳修写的文章非常多,许多文章令人难以望其项背,也使得他的文章名垂千史,成为了著名的`大文豪,受人崇敬。使得他名声大振的不仅是他的文采,也包括他的书法。如果他的字潦草不堪,他的文章没人能看懂,又怎会大受好评。自古成名的文豪多数是书法家,欧阳修也不例外。他的字迹清晰,笔锋刚劲,深得颜真卿的真传。从古流传至今的欧阳修真迹,秀丽中带着刚劲,刚劲中带着秀丽,飘逸中带着些许严谨,严谨中不乏灵性。欧阳修没有像其他大文豪苏轼等人一样,书法上有过多称赞。但是他的笔迹也非常独特,虽然不及他的文章出名,但是也是一代书法大家。他的笔迹有颜真卿的特点,其中也有不少的他自己的特色,自己的性格也反应在笔迹上面,字如其人大约说的就是欧阳修。

  欧阳修的书法独具特色,一撇一捺都有他自己的印子,他的每一个字都映射了自己的性格。严谨中略带飘逸,清晰中也有一种别具匠心。他的字是他的影子,也是那个时代的影子。

【揭晓欧阳修与范仲淹是什么关系?】相关文章:

1.柳宗元、欧阳修与范仲淹

2.孟子与范仲淹激励

3.范仲淹与豆瓣汤故事

4.欧阳修与牡丹

5.欧阳修是什么居士呢?

6.刘采春与元稹是什么关系

7.范仲淹与豆瓣汤的故事

8.范仲淹与豆瓣汤名人故事

9范仲淹和欧阳修的关系到底怎样,为何拒绝对方的举荐,好像怄气|渔家傲|范仲淹|欧阳修_新浪新闻  http://k.sina.com.cn/article_6996901183_1a10c3d3f00100n2a3.html

范仲淹和欧阳修的关系到底怎样,为何拒绝对方的举荐,好像怄气|渔家傲|范仲淹|欧阳修  http://www.360doc.com/showweb/0/0/991970694.aspx

  有人认为,范仲淹和欧阳修之间是师生关系。这实在是一种误读。

  虽然范仲淹堪称一代文豪,还年长欧阳修十八岁,但欧阳修青年时代就以文才声名鹊起。他豪情万丈,在文坛不做第二人之想。

  欧阳修和范仲淹能建立非比寻常的友谊,主要是他们的个性有共通之处,一样的耿直,一样的热血满腔。

范仲淹和欧阳修的关系到底怎样,为何拒绝对方的举荐,好像怄气

范仲淹(989年10月1日-1052年6月19日 )

欧阳修(1007年-1072年)


  明道二年(1033年),宋仁宗刚刚亲政,就点名把正直敢言44岁的范仲淹从陈州调到了朝堂做谏官。

  欧阳修久闻范仲淹的大名,写了一封信,鼓励他尽职尽责,多多发声。两人就是这样认识的。

  彼时,范仲淹已是44岁中年大叔,欧阳修才26岁,相差18岁。

  就年龄而言,欧阳修和范仲淹是有代沟的。欧比较新潮,范稍显古板,但欧阳修的稳重不及范仲淹。

  老实说,欧阳修对范仲淹的诗词文章并不买账,有时候甚至还跃跃欲试,想指点一下范仲淹。

  比如范仲淹镇守西北边疆时,曾写下那篇脍炙人口的《渔家傲·秋思》,“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里面的名句千古以来为人传诵,如“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这首关于边塞军旅生活的词气势恢宏,感情细腻,称得上独步古今。

范仲淹和欧阳修的关系到底怎样,为何拒绝对方的举荐,好像怄气

  欧阳修那时候33岁多,是仁宗皇帝身边的谏官。看到51岁多的范仲淹写的《渔家傲》,欧阳修颇不以为然,当着众宾客的面说这是“穷塞主之词”。

  随后,欧阳修送别同僚王素到平凉戍边,也写了一首《渔家傲》。其中有这样的句子,“战胜归来飞捷奏,倾贺酒,玉阶遥献南山寿。”欧阳修不无得意地对王素说,“这才是元帅的样子!”(见《宋人轶事汇编》)

  或许范仲淹的军事能力有限,或者说他行事谨慎,在边区用兵以防御为主。然而,如果只比以上两首《渔家傲》的艺术水准,显然范仲淹更胜一筹。

范仲淹和欧阳修的关系到底怎样,为何拒绝对方的举荐,好像怄气

  欧阳修和范仲淹的交情,可能会让人感到奇怪。他们都曾拒绝过对方的举荐,放弃升官的机会。如果不了解他们的为人,大家可能要怀疑,他们也有怄气的时候吗?

  当然不是这样的。第一次是范仲淹想帮欧阳修一把。

  那是1040年初,51岁的范仲淹本来还在饶州当知州,而33岁的欧阳修时任夷陵县令。饶州是今天的江西鄱阳县,夷陵就是如今的湖北宜昌。

  他们两个被打发在南方,都是因为当初和宰相吕夷简开撕而受到处罚的。欧阳修是为了挺范仲淹而惹祸上身。

  后来西夏军队在边疆频繁闹事,到1040年秋,朝廷起用众望所归的范仲淹,任命他为陕西经略副使,相当于军政两抓的大区副司令。

范仲淹和欧阳修的关系到底怎样,为何拒绝对方的举荐,好像怄气

  范仲淹在赶往延州的路上就想起了欧阳修,立即写了一封《举欧阳修充经略掌书记状》,要求把欧阳修调到自己身边做文书工作。

  应当说,范仲淹并不是因为心存感激才对欧阳修伸出援手,因为他一向唯才是举。

  可是欧阳修给范仲淹回了一封信,婉言谢绝了。尽管幕府掌书记比县令的官位高。

  欧阳修在信中的理由是,“军书奏记一末事耳,有不待修而堪者矣。……况今世人所谓四六者,非修所好,少为进士时不免作之,自及第,遂弃不复作。”

  又说“若修者,恨无他才以当长者之用,非敢效庸人苟且乐安佚也。”

  简而言之,欧阳修表示自己对文书工作不感冒。“四六”指骈文,他不喜欢写那种文体。在信件末尾,欧阳修讲了第二点理由,认为文书工作太安逸了,不是自己的追求。(欧阳修《答陕西安抚使范龙图辞辟命书》)

范仲淹和欧阳修的关系到底怎样,为何拒绝对方的举荐,好像怄气

  欧阳修对朋友却说,自己不去陕西赴任的原因是“同其退而不同其进”。表明他当初和范仲淹一起被贬职是心甘情愿,并不是为了得到对方的提携。

  其实欧阳修谢绝范仲淹的好意,还有个原因没有明说。他担心背上“朋党”的锅子。当初他们大战宰相吕夷简的时候,被吕夷简及其党羽指责为“朋党。”

范仲淹和欧阳修的关系到底怎样,为何拒绝对方的举荐,好像怄气

  不管什么原因,以欧阳修的才华和眼界,当然不在乎一个掌书记的职务。范仲淹只好另找人了。

  这件事过去不久,朝廷就召回了欧阳修,让他校订皇家图书馆的典籍。范仲淹在西北边区忙着培养将才、厉兵秣马,成效斐然。

  三年后的1043,两人发生角色作用对调,欧阳修举荐范仲淹升官的时候,范仲淹也是毫不迟疑地拒绝了。当然,这可不是范仲淹怄气。那是1043年,西夏国主李元昊提出休战,西北边陲迎来和平。仁宗皇帝下诏,让范仲淹回朝廷担任枢密副使。相当于国防部副部长。

  范仲淹却说什么都不愿走。他一连五次上书,请求留在陕西。因为他好容易在西北打开了局面,和将士们熟络了,如果换掉主帅,势必影响边防大事。再说西夏很狡猾,看到有便宜可占,随时可能打过来。(见范仲淹《除枢密副使召赴阙第一状》到第五状》)

  仁宗皇帝驳回了范仲淹的请求,非让他出任枢密副使。范仲淹万分不情愿地回到汴京。

范仲淹和欧阳修的关系到底怎样,为何拒绝对方的举荐,好像怄气

  这里之所以讲范仲淹五辞枢密副使,是为了做一点铺垫。因为他回京没多久,又要升官了。

  这次是欧阳修向仁宗皇帝建议的。欧阳修时任右正言(谏官),兼知制诰,为皇帝起草诏命。谏官的工作就是向朝廷提意见。欧阳修很尽职,他看不惯碌碌无为的参知政事王举正,请求仁宗皇帝下诏,让范仲淹取而代之。

  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简称执政。再往上就是同平章事,到顶了。

  我们知道,范仲淹早就提出过一系列的变法措施,深得仁宗皇帝之心。因此,仁宗立即准奏,让范仲淹出任执政。

  谁知范仲淹一口回绝,说道:“怎能因为谏官欧阳修的一句话,就决定执政的人选?”这下该轮到欧阳修一脸茫然了。

  欧阳修讨了个没趣。但他肯定不会生气,他太了解范仲淹为人了。首先,范仲淹可不是故作姿态。他写过的辞让升职的奏书至少有七八十来篇。范仲淹的谥号“文正”是很中肯的。

范仲淹和欧阳修的关系到底怎样,为何拒绝对方的举荐,好像怄气

  范仲淹拒绝担任执政的真正原因,从他说的那句话就可以看出来。执政的职务如此显要,应当凭本事一步步熬上去,而不是因为谏官或者其他大臣的建议就随便决定。起码应该让宰相等大臣一起议定。

  范仲淹认为,以皇帝的好恶任免执政也不妥。所以他的表态主要是给皇帝看的。

  他坚决推辞,请求重回陕西驻防边陲。仁宗只好答应。

  推辞是推辞,不过范仲淹也有远大抱负,他正计划推行新法。如果没有执政的地位,又如何推动变革。因此,他还没动身去陕西的时候,仁宗正式下诏罢免王举正,任命范仲淹为参知政事。

  这一次,范仲淹答应了。因为韩琦、富弼等名臣与他志同道合,支持他实施变法。于是,庆历新政一度轰轰烈烈地展开。欧阳修也是新法的拥护者。

  在政治立场上,范仲淹和欧阳修是基本一致的,都希望革除弊政,推行新法。但他们光明磊落,政见和个人利益毫无瓜葛。除了公事之外,他们谁都不肯附和对方。

  范仲淹和欧阳修的友谊,正如《礼记》所言,君子之交淡如水。孔子对君子之交的解释更到位,“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这正是范仲淹和欧阳修的写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