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进长空/32cmX49cm 明心见性---李学明泰山绘画作品赏读 杜工部诗意图/83cmX30cm 泰山,巍峨乎东海,独尊五岳。元代贾鲁诗赞:“岱宗何崔嵬,群山无与比。使者久尘嚣,望之不胜喜”。壮美的景观和深厚的文化遗存,奠定了这座山在中国历史中的独特位置。昔秦皇汉武,一路迢遥盛典封禅,祭祀泰山成了帝王与天地进行对话的仪式。历代文人雅士,尤喜携游泰山,荡胸生云,驰目畅怀,词藻斐然石壁。古往今来,更有泱泱众生,观日瞻鲁,拜山祈福,共求护佑苍生。正是因为泰山风景之雄奇、文化之深厚,引得历代画家竞相绘之。画泰山,学明此愿亦久矣,且前后登临十余次,然而迟迟不见点墨,何也?盖因那些特有的山峰,寓意的典故,经过历代画家们反复勾勒皴擦,已经成为程式化的范式。同样的峰峦,同样的松烟,如何赋予更多的性格情感和文人意趣,画出不一样的泰山,是学明萦怀已久的愿望。 鲁邦所瞻/102cmX62cm 处暑前几日,忽有台风携雨,洗出天地旷朗。雨霁之晨,学明先生履约携画来访,展卷欣赏,眼前顿觉一亮。不出我之所料,学明笔下的泰山,物我相融,人与神合,画山往往不见山,状其形而迥其境,取象简略而情溢其间。再往细处看,其用笔疾徐顿挫,拙中取逸,有形处借笔墨传神,无形处以空白达意,令观者心驰神往,恍惚兮如临其境。 摸月石/26cmX17cm 古人论画,有神品、妙品和能品“三品”之说:“气韵生动,出于天成,人莫窥其巧者,谓之神品。笔墨超绝,敷染得宜,意趣有余者,谓之妙品。得其形似而不失规矩者,谓之能品”。以此观照,学明先生的泰山绘画当在“神”与“妙”之间。何以见得?不妨我们一起品画: 泉清自洁/32cmX32cm 其二,他的画是有禅意的。好的绘画,仿佛寓言,引你领悟言外之意,看见象外之象。 至此始奇/41cmX37cm 禅意与道家思想的融入,形成了中国画的至高境界,想必学明学生是神悟此道的。绘画创作,是画家性情与修为的水墨迹化,画境中的禅意流露,不正是来自于画家内在的清净洒脱? 彩石溪/42cmX31cm 中国文人,历来把自然山水当做“得之以隐”、“居之以修身”的文化道场。孔子回答颜渊所问时说:“山林与,皋壤与,使我欣欣然而乐欤!”连孔子都要在山林中陶冶情操,那么,游山玩水,自然成为文人士大夫寻求心灵寄托的必然。学明的画中,就有许多士人登山的场景,比如《石如先生登岱》、《杜工部诗意图》等等。特殊的人物,如同一个符号,即使只以简笔略写出杜甫的背影,那首脍炙人口的《望岳》已然郎朗山川。其实,那些背影是谁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山岚云烟中升腾的那种文化精神,缭绕千年,依依拂面。 岱下访碑图49cmX36cm 当然,学明绘画中更多的是不知姓名的普通人物,耄耋老翁与野村稚子,始终是山水的主人。在他的泰山里,人物不是即兴点景,而是山水的主人,山水反倒是人物的背景。这样的山水,谁不乐而往之。 其四、他的泰山是有趣的。墨趣,妙趣,天趣,浑然一体,盎然于画面。 天下第一山/35cmX42cm 在学明这里,趣味是与气韵相关联的,气韵生动则趣味生发。《倚石听涛》中,他以阔笔写出山石的褶皱,连松针也懒得勾画了,只用干笔枯墨肆意挥写,看似纷乱中墨趣洋溢。而画幅中央,倚石的几个人物,用细笔略写出神态,似乎早已在涛声沉醉。画这样的画时,画家需要整个人浸在水墨烟云里,把性情泼墨挥洒开来。 暂远红尘/38cmX48cm 学明兄为当今画界大儒,诚笃谦和,博学敏行。他潜心水墨数十载,上追宋元,旁及明清,传承正脉,浸润深厚,早以自家面貌卓然画界。他的此次墨写泰山,不囿于观山写景,更多是寄情于山,以大道之悟藏之于笔,意趣之生行之于画,是传统文人志向情操的水墨外化,是从凡俗生活中脱略而出的士人的栖居理想和心志寄托。观此山,可澄怀,可遣兴,可神会,天机流荡,而又可游可居。仿佛抬抬脚,就可走进画中,随那髯翁稚子,浪迹山中,与岁月共久长。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