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诗意的语文课,心怀远方

 贺承德 2021-08-21

诗者,歌也。作为一名成功的歌手,他未必能够演唱好每一首歌,但是他一定得有自己的主打歌、拿手歌。在这一点上,名师也不例外。何谓名师?不是每一堂都能够讲出名气的教师,但必定是能够指挥学生,打造出一节名课的教师。

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的评选,已经有几年了。优中选优,一批优课被推上了豪华展台,一批名师被推到了风头浪尖,从而春光无限。试问,那是一节名课吗?凭借着那节所谓的名课,那位教师真的能够成为名师吗?事实往往不容乐观。

中学语文优质课堂,还洋溢着一丝浓郁的小学语文的色彩。有些时候,教师讲得课越多,就越是宣传不到学生的耳朵里,就越是无法播种到天使的心田上。那样的耳朵里没有空隙,因有缝隙而显得更加糟糕。这无法让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出现枝繁叶茂的景象。比如在语文课堂上,有些教师,还在花费大量的时间检查学生的字词的音、形、义。其实这些内容完全可以在课前进行,或者是在自习课上让学生通过练字完成,真的没有必要在公开课上上映“三国演义”,说什么“音、形、义三位一体”。中学语文课本上,没有小学语文课本上那么多的生字,教师完全不用手把手、口把口地去教学生。当然,我这样说的目的,不是否认字词的重要性。母亲要教会孩子吃饭。如果一味地吃奶,孩子就不可能轻松地拿起筷子,也不会成功地端起饭碗。母亲教会了孩子生存和成长。教师应该向母亲致敬,像女神那般,教会学生学习和生活。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当然知道,字词是造句的材料。初中阶段,正是因为我们拥有了对这些材料调遣权,才会在句、段和篇上走得更好,走得更远。

还有一点,在公开课上,有的老师竟然给学生大量的时间去读课文。这就牵扯出来另外一个问题,究竟是默读好,还是朗读好呢?跳读能否派上用场?精读还有没有用武之地?当然也不排除有的教师还在刻意地进行分段课堂教学。即使是在进行分段课堂教学的时候,教师也不能完全摒弃对话教学的理念。否则,我们就会深陷问话教学的沼泽地,无法自拔。那样做的弊病,只会扼杀学生的天然理解课文的绿意。我相信,对话教学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更有春天的百花园里的香味儿。

一节成功的语文课,应该给学生以惊喜。什么是惊喜?惊,就是出乎意料。喜,就是学生能够自然而然地从心底里涌现出对教师的敬畏感:“哦,原来老师还真有两把刷子!他慷慨淋漓地把粉刷语文天地的技术和艺术传授给了我们。我们怎能不感动不已呢?我们怎能不热爱语文呢?

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应该是以对话教学为主,以问话教学为辅。应该把时间还给学生!把能力还给学生!顺便也把健康还给学生。

教师的备课,离不开学生的七嘴八舌。它是动态的、立体的课,不是静态的、平面的课。问话教学是静态的、平面的课,是半死不活的课,是藏龙卧虎的课。而对话教学才是动态的、立体的课,是活蹦乱跳的课,是生龙活虎的课。有道是:“与其藏龙卧虎,不如生龙活虎。”我非常清晰地记得,一位全国特级教师应邀,在给外地的学生讲课的时候,就非常有示范性和引领性。一登上讲台,她就兴奋地说:“同学们,你们读懂这篇课文了吗?”学生们异口同声地回答:“读懂了!”教师顺势而为:“那么你能不能把你读懂的文化成果,分享给我们呢?”学生喜闻乐道,说得不亦乐乎,教师也讲得不亦乐乎。

诚然如斯,真正的语文课博大精深,绝不是一坛死水,而是一潭活水。可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为何还是冷却到“冰点”了呢?其中很重要的一个病因,恐怕当属教师玩套路的缘故。教师片面强调阅读理解题的参考答案的权威性,自己不敢挑战,也不敢让学生挑战。学生盲目地崇拜,死记硬背了事。时间久了,他们的理解能力必然生锈,肯定无法判断到更高的山峰。他们的表达能力也会滑坡,从幼儿园的滑梯上滚落下来,也就不足为奇了。

一节成功的语文课,教师只要抓住了重点,攻克了重点,就堪称是抓住了“眉目”。如此一来,你还怕抓不住语文课堂教学的“胡须”吗?这样的攻坚战,拿下来,就是大功一件。打下来,就能够得意凯旋。当然,重点不一定是难点。重点,可能是难点,也可能不是难点。如果难点不是重点,教师就完全可以放它一马。如果难点是重点,教师就必须指挥学生放手一搏。也就是说,非重点的难点,教师以少讲或精讲为妙。不讲,也不失为一种明智的选择。只要能够找到突破口,一语道破即可,不必死缠烂打。否则,就极有可能出现得不偿失的局面。

真正的语文课,其实不是教师在夸夸其谈,而是学生在津津乐道。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不妨低头想想,自己夸夸其谈了吗?我们也不妨抬头看看,学生津津乐道了吗?教师是学生学习的领路人,我们应该具备把学习的航母引领到更深的蓝海的本领,应该具备把学习的战机引领到更深邃的天空的技能。因此,教师的点拨显得特别重要。点拨有什么好处呢?“四两拨千斤”,它能够起到“一语惊醒梦中人”的药效。比如在执教《紫藤罗瀑布》的时候,一位教师设计的导语是从“花语”开始说起。她提到了玫瑰、樱花和向日葵。教师通过多媒体进行展示,然后让一个学生去读,但是这位学生却读在了云里,其他学生听在了雾里。为何?因为这里缺少了教师的一个非常有力的点拨。怎么点拨?很明显,玫瑰象征着爱与美,樱花象征着纯洁与高尚,向日葵象征着坚定和果敢。教师只需要把花名和花语之间的破折号转化成“象征”二字即可。如此一来,学生不就豁然开朗了吗?教师袖手旁观,只会把学生拖进糊涂的深渊,让泉水的头脑不再那么清醒。在学习的过程中,掉队的小鬼往往就是这样炼成的。

读一篇优秀的文章,其实就是在读一位出色的作家。作家通过文字,以文学的形式,把他的内心世界展示给我们看。有的老师在讲课之前会对作者进行讲解,指名学生去读展示的内容。这样的简单的展示,学生也只是简单地阅读而已,显得微不足道,像是走过场。如果教师不去强调或补充一下,作者的名片就会黯淡无光。教师应该尽可能地选择与课文作者相关的一些重要信息,呈现在学生的眼帘之上。否则,讲了又和没讲有什么区别呢?

在名师课堂上,我看到的很重要的一抹底色,就是教师注重了对学生的生命教育,能够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落到实处,但是仍有美中不足。举个例子来说明一下吧,比如在执教《紫藤萝瀑布》时,教师提问:“作者感悟到了什么?”这个问题的答案可以利用原文中的句子来加以回答:“每个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去品味这句话的含义。学生说得很好,颇有一些禅意,但是老师却不能参与其中,不免让人摇头叹息。如果上帝恩赐给我横插一杠的话语权,我想去隆重地填补这一项十分遗憾的重大空白:“花即人,人而花。花语,归根结底还是人语。真正的花语,其实是强者心灵的芬芳。弱者,应该从挫折的阴影中走出来,擦干眼泪,对着阳光,学习微笑……”这样悟道,你说,会不会增强语文课堂教学的感染力呢?

布置作业,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一环。高大上的行为,莫过于教师引导学生把阅读与写作相衔接。比如执教《紫藤萝瀑布》这一课的时候,压轴戏可以这样去导演:“花是会说话的,作者读懂了它,从悲痛中解脱了出来。如果你正是这一树紫藤萝花,你会对人们说些什么呢?”阅读是写作的窗口,写作是阅读的舞台。教师应该注重训练和培养学生写的功力。否则,语文学习也就真的缺少了那份难能可贵的厚重感,还有什么“诗和远方”可言。

所以,我说,诗意的语文课,心怀远方,是梦里的那朵最美最母亲的奇葩。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