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孩子中耳炎发病率仅次于感冒,家长如何及时发现?

 重庆耳鼻喉科普 2021-08-21

  许多家长似曾相识的场景:小孩子感冒了就出现反复抓挠耳朵、哭闹不休、高烧甚至出现耳朵流出脓液、耳朵疼痛。也有大一点儿的孩子去游泳之后,告诉家长耳朵闷、嗡嗡响、听不清声音。家长带孩子来医院,诊断为“分泌性中耳炎”。

  孩子好好的,怎么就中耳炎了呢?

  儿童是各型中耳炎的好发人群,由于儿童难以描述耳痛、耳闷或听力下降等表现,临床上常易漏诊和误诊,家属一忽视,继而转为比较难治的慢性中耳炎。

  ☑什么是慢性中耳炎?

  通俗地说是中耳被“压迫”就成了中耳炎。

  我们的中耳,是位于外耳道鼓膜深处的一个含气的空腔。它平时处于一个相对封闭的状态,只在前下方通过叫做“咽鼓管”的器官与鼻腔相连。

  但是,中耳里的空气也是在不断消耗的。在我们打哈欠或者吞咽的时候,咽鼓管就会短暂地开张,这样的话,空气就可以通过鼻腔进入中耳,以保证中耳里的气压和外界的气压是一致的。

  当因为种种原因导致咽鼓管功能受损,气体输送不及时或不足的时候,就会导致中耳里的压力产生一种负压状态。

  在这样的负压状态下,中耳里黏膜内的血管壁通透性就会增加,血清就会从血管里渗出,导致我们平时说的分泌性中耳炎。

  ☑为何孩子更易得中耳炎?

  首先是儿童的体质比较差,比较容易感冒,这样的话,一些病毒、病菌就会通过咽鼓管逆行感染,进入到中耳里面去,导致炎症的发生。

  其次,咽鼓管本身的结构在儿童期比较短、平,鼻腔里的一些例如鼻涕之类的脏东西,毫无障碍地就能通过咽鼓管跑到中耳里,来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

  第三,因为儿童咽鼓管本身的软骨弹性比较差,咽鼓管比较容易塌陷,容易使中耳处于会变成中耳炎的负压状态。

  此外,一些儿童期的疾病也很容易导致中耳炎,比如感冒、鼻炎、鼻窦炎、腺样体肥大、扁桃体炎等,都是一些常见的因素。

  还有一些先天的畸形,比如唇腭裂也容易导致中耳炎。因为唇腭裂会导致咽鼓管开张的一些肌肉的功能缺损,导致咽鼓管功能障碍,进而继发中耳炎。

  ☑如何知道孩子得了中耳炎?

  根据儿童发病的时期,我们将分泌性中耳炎分为急性期、亚急性期和慢性期。

  *急性期:发病3周以内;

  *亚急性期:发病3周~3个月;

  *慢性期:发病3个月以上。

  在中耳炎急性期发作时,如果是不会说话的孩子,会出现夜间疼痛、哭闹、抓耳朵这样的表现。这时候我们还可以观察到,孩子对声音不敏感,比如开电视的时候声音要放很大,或者在游戏、玩耍的时候,家长叫他也不理会,注意力不集中。

  如果是稍微大一些的孩子,他们可能告诉爸妈自己的耳朵发闷、发堵,有时候捏着鼻子鼓气或者咽水的时候会觉得舒服一些。

  还有的孩子会告诉家长自己有耳鸣,耳朵里有气泡的声音或者嗡嗡响的声音。

  如果孩子只是单侧中耳炎,孩子就不会描述,或者说无法准确描述。因此,还是需要家长们平时注意观察孩子的一举一动。

  如果孩子中耳炎没有得到及时的治疗就会转成慢性,可能影响孩子的听力和语言发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