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暑假,小北遵守防疫规定,减少不必要的流动,在家里吹空调、吃西瓜。 每当旅游的心蠢蠢欲动,就在网上刷一刷别人的旅行攻略,进行时下最流行的线上游览,领略我国大好河山之美。毕竟,看到了就算去过了。 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社交网络上怎么遍地都是“小镰仓”和“小京都”呀? 诶等等……我难道选的不是国内旅游吗? ▲ 原来这么多国内城市 都被冠以“小镰仓”和“小京都”之名 镰仓和京都本是日本的热门旅游城市,这两年赴日旅游难成行,他们的名字却如大风般席卷国内。在网上随手一搜:苏州、青岛、深圳、成都……国内但凡有点名气的旅游城市,都没逃过被赐“日本小字辈名称”的命运。 小北还总结出了规律:凡是有海、有湖、或者轨道的都叫“小镰仓”,凡是有绿树和木结构建筑的都叫“小京都”……如果实在景色跟镰仓和京都都有点搭不上边的怎么办呢? 没关系,还可以举办类似“夏日祭”、“樱花祭”的活动让您如临日本。 ▲ 广州某商场原计划在日本投降日举办“夏日祭”活动 小北绝对没有认为想去日本旅游有什么不好,但祖国大好河山各有其美,也各有历史底蕴,与极具地方特色的文化活动,非要“挪移”别国的地域和文化符号,是不是在潜意识里有一些厚此薄彼了呢? 诸如小镰仓、小京都、还有小瑞士这样的招牌,明显是消费主义陷阱,可为什么还有人心甘情愿、有前赴后继地愿意为此买单呢? 不输日本的武汉樱花 01 失落的名字 有人说,不就是一个代号吗?何必上纲上线呢?其实这样的命名方式,有不小的“杀伤力”。 中国自古以来都有“正名”传统,也就是将“名与实”高度关联。 《论语·子路》有言:“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儒家将“正名”看作做事的基础,讲求名正言顺,名字在某种程度上就等同于事实本身。 受到儒家传统影响,中国人始终在起名字上格外慎重,谐音、笔画、字形……方方面面都要考虑,因为名字就是形象的代表。 若是被人起了外号,很多人还会不高兴,因为外号往往只抓住这个人的某个特点做文章,将他的这个特点放大并等同于本人,而忽视了这个人的其他方面。 由此可见,“小镰仓”和“小京都”看似“美称”,对咱们被冠以称号的中国景点来说却不一定是好事。 短期来看,国内这些旅游景点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和品牌形象,可能都比不上日本的镰仓、京都;冠上这样的名字可以吸引一波慕名而来的游客。 俗一点说,就是“蹭热度”。 但时间一长,“舶来品”的称号固定下来,人们不仅会忘记那些国内景点原本的名字,也会忽视这些景色自身独具的美感。 就像很多明星刚出道时,都要叫“小章子怡”、“小周迅”、“小周杰伦”等等,用巨星的特征和热度来标榜自我;但当他们需要更进一步发展、要打造自身品牌时,又无不急于彻底摆脱“小XX”的称号,把自己的名字找回来。 《水浒传》中,梁山好汉中的花荣人称“小李广”,指的是花荣箭术高强,堪称西汉名将李广再世。但若论资排辈,花荣见了李广本人,还是要甘拜下风。可以看出在这里“小”的意思是“次”,表示不是本尊,虽具有本尊的一些特点,但地位始终矮人一等。 替代品,总归比不过真的。 但那些被冠上“小镰仓”、“小京都”的国内景点,风景和旅行体验未必就不如镰仓和京都。 苏州东山,青岛贝壳亭,深圳渔民新村,成都麓湖……它们本身都拥有美丽的名字,也各有各的地域风情,缺的只是策略性宣传去打响知名度。 但一旦冠上了“小镰仓”、“小京都”的外号,它们的特色与差异就被统统抹平,失去了原真性,成为了日本景色的二流复刻品,成了滤镜下千篇一律的“日系风”。 ▲ 时下流行的“日系滤镜” 02 生活在别处 原本名不见经传的地方,为什么一旦带上了“小镰仓”和“小京都”的标签,就会变得异常火爆呢? 最近的一则新闻,或许与之有共通之处。 有摄影师在村子里挂上了印有天安门等景区的幕布,前来拍照的村民络绎不绝。他们虽然知道拍照并不等于自己去过天安门,但依然希望体验和天安门合影的那种新鲜感和错位感▼ 而那些在深圳临海的街道上,精心挑选角度,等待列车经过,再花费几个小时给照片调色的游客,同样知道自己不在镰仓,但希望能营造出身在日本的氛围。 大多数旅行者出游的目的,就是逃离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世界,去追寻陌生的异域风光或异国情调,在一成不变的生活中创造一些变化,体验他人的生活。 人们所渴求的只是一种氛围,一种感觉,至于去的是不是那里,反而不那么重要。 他们站在苏州或深圳的海边街道,想象《灌篮高手》中的樱木花道站在自己身边,反手提着书包等待电车经过,想象自己和《海街日记》中的四姐妹一起在海边散步,想象《青之炎》中穿着白衬衫的二宫和也从自己面前走过……这些地方为试图逃离拥挤喧嚣的都市生活的人们打开了一个蔚蓝色的窗口,满足了他们关于“诗意地栖居”的生活想象。 《灌篮高手》中樱木花道在镰仓的马路上等待列车经过 他们想要复刻的,是日本动漫和电影中的镰仓和京都,也是在想象中建构出的镰仓和京都,而不是真实存在的镰仓和京都。 他们向往的,也同样是影视作品中展现出的那种幽静清新的生活和刻骨铭心的青春。 ▲ 知乎网友对镰仓的描绘 即使真的到了镰仓,发现那里和想象中的不一样,他们也会按照自己的构想,通过截图、调色,把照片修改成理想中那里该有的样子。 当条件不允许到日本实地打卡时,很多人便在国内寻找替代品。于是,“小镰仓”和“小京都”就在国内遍地开花了。 03 镰仓与京都,该祛魅了! 人们厌倦了按部就班的生活,想要短暂地逃离日常的烦闷,看一看别处的生活,追寻新奇的体验,这种心理无可厚非。 但值得警惕的是,消费主义和网络流量正是利用了人们这样的心理,通过景观布置、通过铺天盖地的宣传,人为打造了一个又一个“小镰仓”与“小京都”,吸引人们前来打卡留影,体验一把“生活在异国”的感受。 仔细观察,不少旅行攻略上的“日式网红打卡地”,都是饭店、酒店、商业街等,只是修建一个木质的门脸,挂上日本红灯笼和印着浮世绘海浪纹的蓝染布,或者摆放一截废弃的轨道,修建一个电车模样的雕塑,甚至只是有一片绿树,就可以称作某地“小镰仓”、某地“小京都”,真实的目的是吸引消费。 千里迢迢赶到这样的地方拍几张照,花一笔钱,究竟有什么意义?小北并不是非要把国外景点和国内景点比个高下,而是想思考这样一个问题: 与其被模拟的“廉价异国体验”割韭菜,为什么不改变自己的感知方式,去欣赏藏在我们身边的美呢?而作为旅游相关机构和商家,为什么不注重挖掘国内景观独特的地域性和文化性,优化大家的旅游体验和口碑呢? 使用“日系风”吸引流量,是一种噱头也是一种懒惰。 不过幸运的是,随着自媒体的发展,越来越多国内的美景被发现和展示: 漫步苏州古镇,看一看小桥流水,粉墙瓦黛; 苏州古镇 在青岛的沙滩上吹吹海风,喝着啤酒捡拾贝壳; 图源抖音@爱青岛 沿着深圳海岸线的红树林骑自行车,在草地上野餐; 图源抖音@广东城市记忆 在成都夜晚,逛一逛春熙路,体验这座城市的历史与现代; ![]() 图源抖音@三三旅行日记 在新疆赛里木湖,等风吹向大海; ![]() 图源抖音@网信新疆 伊犁的夕阳下,独自感受花开; ![]() 图源抖音@信马游疆 探秘贵州荔波小七孔,领略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 图源抖音@贵州旅游王甜甜 置身福建客家土楼,感受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 图源抖音@叫我旅行菌 用不带滤镜的眼睛去观察这些地方,你一样能找到绵长的传统、脉脉的情意,有渴望与等待,敬畏与颤栗,祷告与祈求。这些场面和情感,比虚假的“异国风” 更加赤诚热烈,更加活色生香。 人之所以为人,就是因为人始终对一切充满好奇心。正是这种好奇心促使人走出非洲丛林,踏上迁徙之路,最终让自己的足迹遍布整个星球。 一次真正的旅行是没有结论、无法用标签式的语言简单概括的。只有用心揣摩、感知和领悟,旅行的意义才会在途中渐渐显露。 ##20210822 本期活动 你如何看待社交网络上对“小镰仓”“小京都”的追捧?你去过哪些逢人就想安利的旅游景点?在评论区留言,和小北聊聊吧! 小北将从留言中选出两位幸运读者,送上今天的主题图书《旅行文学十讲》。 《旅行文学十讲》 一部人类千年旅行文学史,一份精挑细选的旅行文学书单,一部生动的旅行文学写作指南。 ☝ 点击图书封面,即可直接购书 -End- 作者:雪媛 编辑:妍书 |
|
来自: 桃李不言6sld7g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