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想要毁掉孩子,一句“妈妈不要你了”就够

 医生妈妈欧茜 2021-08-22

前天写到,家长不要为了让孩子完成某件事,就动不动拿物质奖励和孩子交易。其实除了“利诱”孩子,还有一种育儿话术很讨人厌,很危险,那就是——威胁

“你再哭爸爸妈妈就不理你了。”
“姐姐每次都做得比你好,以后只喜欢姐姐了。”
“你妈妈生了弟弟之后就不要你了哦。”

说出这些话的人可能是孩子的父母,也可能是亲戚朋友或者邻居路人。说话的人未必有心,但听在孩子耳中,却是天塌了一般的伤害。不是危言耸听,以“抛弃”和“不爱”为指向的威胁,对亲子信任的伤害再怎么强调都不为过。


抹杀孩子安全感

伤害亲子依恋关系


随性开口的大人们不会想到,孩子能从这番话里提取出多么可怕的信息:

如果没有按照要求做,爸爸妈妈就会不喜欢他,随时都可能抛弃他。

这无疑是对孩子安全感的一记重击,可能让孩子陷入被抛弃的恐惧感中,没有安全感。据《儿童发展心理学》,儿童从6月龄起就已经对熟悉的养育者有了明显的依恋,表现明显的出分离焦虑,18个月~2岁以后,孩子和父母之间形成相互信任的依恋关系。

但这个关系在孩子成长后期容易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比如父母长期的漠视、频繁更换养育环境等。以亲情为筹码胁迫孩子,即便只是言语上的轻慢,同样也会深深伤害孩子幼小的心灵,破坏依恋关系。

精神分析和习性学理论认为,人内心的爱和安全感源自健康的依恋关系,它有助于心理各个方面的健康发展。如果破坏了孩子内心这层对父母的依恋,容易对其心理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不要小看只言片语对孩子的杀伤力。

大人以为是在开玩笑,孩子却会往心里去。即便孩子知道你可能是在逗他玩,那种被胁迫、不被尊重的感觉,也足以让他心里滋生负面的情绪。


亲子信任的缺失

导致极端情绪反应

亲子间的信任和依恋关系破坏起来容易,修复起来却很难。

长期被家长用语言甚至行动(推出家门、丢下不管)威胁的孩子,有的会变得格外乖巧听话,但家长千万不要沾沾自喜以为管教方法起了作用。这有可能是孩子在安全感极度缺失下表现出的讨好刻板行为。孩子变得格外敏感,也更容易累积情绪压力,被很多无心的细节进一步地伤害。

还有的孩子会走向另一个极端,变本加厉地无理取闹,向家长索取注意力,索取关爱,索取一切证明家长还爱着他的证明。正是因为对孩子极度重要的安全感遭到了破坏,所以他们需要反复去证明,一次次的“不听话”、“搞破坏”就是他们确认安全感还在的方式。

由于恐惧父母不再爱自己甚至抛弃自己,有的孩子在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困难甚至遭受伤害的时候也不敢告诉家长,而是自己默默承受。在极端的个案中,孩子甚至会选择结束自己“不被爱的生命”。

让孩子明白父母永远爱自己,任何时候都不会抛弃自己,并不是对孩子的骄纵,而是帮孩子打下人生安全感的基石。这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


医生妈妈写在最后

家长对孩子的管教,无论是言语上的还是行动上的,都应该有一条不可逾越的底线:

永远不要以不爱他、抛弃他来作为威胁。

底线之上,还有很多办法能够让孩子分辨对错,明白轻重,立规矩不要用那些后果我们承受不起的“核武器”。

end

参考文献:

1、《伯克毕生发展心理学第4版》-[美]Laura E.Berk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