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今日中元:寄托哀思怀先人,愿惜此时身边人

 文冠厚朴 2021-08-23

图片

文 | 季节 ·  图 | 网络
图片

中元节,俗称为七月半、七月十四(另一说七月十五  )。祭祖节,佛教称为盂兰盆节。

它的产生可追溯到上古时代的祖灵崇拜以及相关时祭。

七月是吉祥月、孝亲月,七月半是民间初秋庆贺丰收、酬谢大地的节日,这时候有些农作物已经成熟,需要按例祭祖,向祖先报告秋收喜悦。

中元节本是追怀先人,它的文化核心是敬祖尽孝。

在《易经》中,“七”代表着变化,是复生之数

《易经》有言:“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天行也。”

七是阳数、天数,天地之间的阳气绝灭之后,经过七天可以复生,这是天地运行之道,阴阳消长循环之理。

因此民间选择在七月十四(二七)祭祖与“七”代表复生有关。道教的中元节与佛教的盂兰盆节设在七月十五日。

图片

“七月半”原本是上古时代民间的祭祖节,直到东汉后道教才将其称作“中元节”。

佛教则称七月半为“盂兰盆节”。一定意义上,七月半祭祖节归属民间世俗,中元节归属道教,盂兰盆节归属佛教。

七月十四/十五祭祖是流行于中国和周边国家以及海外华人地区的传统文化节日,与除夕、清明节、重阳节均是中华民族传统的祭祖大节。

这一天人们主要有祭祖、放河灯、祀亡魂、焚纸锭、祭祀土地等活动。

图片

中元时节,家家祭祖,表达哀思。

有一种说法是,死亡分为三个阶段,第一是心脏停止跳动的生理死亡,第二是举行葬礼的社会死亡,而被遗忘才代表着最终的消逝。

斯人已逝,再无意识,而尚在人间的亲朋总会怀念,从古至今,一直如此,也留下了一篇篇怀思祭祖的诗篇。

图片

《长安杂兴效竹枝体》

万树凉生霜气清,

中元月上九衢明。

小儿竞把青荷叶,

万点银花散火城。


——清·庞垲

这首诗形象描绘了中元节儿童持荷叶灯结伴游乐的情景。在民间的中元节习俗中,会有放灯灯的活动。

放河灯的目的,是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大概从阴间到阳间的这一条路,非常黑,若没有灯是看不见路的。

所以放灯这件事是件善事。也足以说明,还活着的人并没有忘记已经逝去之人。

图片

中元节其实并不是阴森冷寂的,而是温暖有情的, 它代表着对先人的思念,是一种感情的寄托与表达。

已逝之人并不痛苦,留在人间的才会倍感思念,这也提醒着我们要珍惜眼前人,不要等到失去才追悔莫及。

图片

《醉和顔美中元夕绝句》

年年人月喜团圆,

好在诗边又酒边。

莫道玄风只渔钓,

也随世俗夜无眠。


——宋·赵鼎

每逢节日总会思念亲朋,不管是远在他乡无法团聚,还是生死相隔永生不见,想来心中总是凄凉难过的。

图片

今夜注定无眠,好在有诗酒相伴,不如畅饮一番,醉了,也就没那么多烦恼了,或许朦胧之中,与故人相见,也算值得欣慰的事情了。

图片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

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

明月夜,短松冈。

——宋·苏轼


你我夫妻诀别已经整整十年,强忍不去思念可终究难忘怀。

孤坟远在千里之外,没有地方能诉说心中的悲伤凄凉。即使你我夫妻相逢怕是也认不出我来了,我四处奔波早已是灰尘满面两鬓如霜。

昨夜在梦中又回到了家乡,看见你正在小窗前对镜梳妆。

你我二人默默相对无言,只有泪落千行。料想你年年都为我柔肠寸断,在那凄冷的月明之夜,在那荒寂的短松冈上。

这是苏轼怀念先妻王弗的词,他们年少成婚,二人恩爱情深,可惜天命无常,王弗二十七岁就去世了,这对苏轼来说无疑是非常重大的打击。

如今他们已经阴阳相隔十年了,无需特意提起,思念也总是在周身蔓延。

就像我们有爱人或亲人去世后,目之所及都是对方留下的影子,一件物品、一段突然涌现的回忆,总能让我们措手不及,陷入悲伤怀念的感情里。

图片

自古以来,人们总是避讳死亡,不愿提更不会深聊。世人都知道生老病死人之常情,可永远过不了情感那一关。

一想到如今陪伴身侧的亲朋好友,终有一天会离开自己,再也听不到他的声音,见不到他的面容,心中就会不由酸楚。

亲朋尚在,这样的忧思到并不十分浓重。

一旦身边有人逝去,那种巨大的痛苦与心痛就会如狂风巨浪一般席卷而来。

图片

会悔恨为什么在世的时候没有好好相处,没有尽心照顾,总是把坏脾气和坏情绪加诸在亲近的人身上,但一切为时已晚。

人们总说要把生死置之度外,看开点再看开点,可这样的事情真的发生在自己身上,永远不可能轻易的自渡。

时间或许会慢慢淡化最初的巨大悲伤,但心中的记忆与情感永不磨灭。

大抵,这也是已逝之人留给我们最后的温暖吧。今日中元,请尽情的思念逝去之人吧,让自己的情感得到宣泄与释放。

等到明天来临,依旧要好好生活,珍惜眼前,尚在人间的你我,能够活的开心幸福,想来也是逝去之人最大的愿望与欣慰了吧。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