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运营现场》:义乌的城市基因到底是什么?

 郜永华 2021-08-23
义乌的城市基因到底是什么?
义乌发展数字经济的基因或标签是什么?标签是经过长期发展由外界赋予你的第一印象。诸如提到义乌,大家不约而同的会说:中国小商品集散地,这就是义乌的标签。标签的形成是时间的结论,既是自身努力的结果,也是外界对其的最终认知。换言之,标签就是一座城市的特色,“中国小商品集散地”就是义乌在国内国际最为知名且拿得出手叫得响的城市标签和城市品牌。简单而言,中国小商品市场就是义乌城市的基因,这是义乌区别与任何一座城市的最大特点也是义乌的最大特色。
城市基因是是市场基因吗?商户和采购者他们的需求有何不同?
回顾立足义乌又背靠义乌市场的B2B类网站的衰落,我们可以明显的得出结论,市场基因是有别于城市基因的。城市基因是代表一座城市的总体特点与特色,市场基因则与人相关,有了城市基因才有了市场基因也才有了分析的支撑点,市场基因里面既有消费者也有商家。
粗略看来,即便是城市基因,一提到义乌,人们通常不会说它在国际国内的标签定义,而是对其进行了拆分谈印象,诸如:第一,义乌商品多货多;第二,外国人多外贸公司多;第三,物流发达,运费便宜,发货有保障。
从项目运营的角度来看,商家是指市场商户,市场商户的最大需求就是接到更多订单卖掉更多货,如果还有延伸需求那就是保障货款的安全;而消费者需求则是用最少的钱进最多且品质最好的货。这也同时回答了,为什么义乌市场在早期可以蒸蒸日上,国际商贸城可以从一期建设到五期,且摊位租金一直居高不下的的原因所在,那是因为凡是跟中国小商品制造相关的行业产业企业都知道,只要在义乌市场有店面,就一定能接到订单,以保持企业生存所需和可观的利润。而义乌常年有外商常驻也是基于可有效收集产品情报,行业情报和价格情报,能快速的寻找到符合需求的货,进行下单采购。而这一切发生变化的拜互联网业的发达所赐,互联网将障碍推平,完成了“世界是平的”这一概念。义乌市场的采购金额虽然一直在增长但增长开始缓慢,变化一直都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当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以后,市场的采购量采购金额就会出现平稳然后下滑的抛物线。

市场商户和采购者的需求有明显的变化吗?
不会。市场商户和采购者都有一个共同的商务身份:商人。商人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都不会在需求上发生明显的概念,他们都是为了赚钱。商户为了接到更多订单,扩大产能,持续降低生产成本,赚取产品销售所带来的更多利润。采购者则持续的想要更好更便宜的货。他们都是做生意,做生意就是为了攫取利润。
就是说供求关系一直存在,也没有本质上的改变。生意的操作空间就在于物理空间所造成的信息差,这也就是为什么电影《华尔街》里面所言的“情报是最好的商品”。
通过对需求的论述,我们就会发现,义乌这座城市最大的优势就在于商品情报的完善,吃得也是商品情报的红利。这一切的到来是拜互联网所赐,可真正的变化是,义乌的数字经济虽然在建设和发展,但都没有围绕“商品情报”这个概念走出去,将物理空间推平。身处其中的人既然没有推平它,那就只能让外部挤压内部,要么转型升级成功,要么流于平庸。
采购者的角色认知你真得清楚了吗?
虽然我在上面说到,采购者的角色从来不会发生改变。但采购者的角色也是有区别的。因为工作关系,我与市场采购者们也有些许交流,我发现他们其中大部分表面是采购者是外贸客商本质上他们就是商品二道贩子。他们往往将中国商品采购到自己的国家以后,大一点继续批发出去赚取利润,小一点的就经营中国小商品在本国的零售事业,往往是一家人亲戚朋友开店而他们则根据销货量和需求量在市场上下单采购。基于他们的角色重塑,义乌的数字经济建设就有了某种机会存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