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邹燕勤教授运用益肾健脾、和络泄浊法治疗慢性肾衰竭的理论及临床研究

 昆山同德堂邹医 2021-08-23

慢性肾衰竭是由各种慢性肾脏疾病迁延不愈发展而来。临床表现为肾功能减退,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体内代谢物和毒素潴留,及机体内分泌失调而出现一系列全身中毒症状。慢性肾衰竭的发病原因复杂,涉及各种原发和继发因素。由于肾脏的代偿功能很强,即使是在慢性肾衰竭的早中期,肾脏对体内水分和毒素的依然可以大部分清除,以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相对稳定。因此早期慢性肾衰竭患者可以没有特殊的临床症状。慢性肾衰竭的病程总的来说是进行性、不可逆性发展的,最终进入终末期肾衰竭(ESRD),肾小球滤过率(eGFR)严重下降,不能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只有依靠血液透析、腹膜透析或肾移植来维持生命。当前慢性肾衰竭已给我们的社会和人民带来沉重的医疗负担和一系列的社会问题。早期防治CKD等慢性病有利于提高国民的身体素质和健康,所以治疗CKD特别是慢性肾衰竭的重点应在早、中期。目前西医优势在于肾脏替代治疗方面,而中医药在治疗早、中期慢性肾衰竭临床中发挥着独特的优势。如何验证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的中医中药治疗慢性肾衰竭的独特疗效,进一步发掘名老中医治疗慢性肾衰竭的辨证论治特点、组方用药规律、作用机制和靶点,是我们师承学员应该担当的历史使命。本人2012年8月成为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师从全国名老中医师承指导老师邹燕勤教授。本研究通过通过3年的跟师学习和临床实践,基本能够掌握、继承邹燕勤教授的学术思想、临床经验和技术专长,并有所创新。本研究的创新性在于把中医治疗肾病方面具有明显优势的病种如慢性肾衰竭引入到临床路径中,并通过临床路径方法,把全国名老中医的学术经验整合进临床路径治疗方案之中,更加突出中医药治疗慢性病的特色优势。在保证中医辨证论治优势和确切疗效的前提下,临床路径使中医药治疗慢性肾衰竭的诊疗程序达到了标准化、规范化和程序化,有利于科学、系统的总结名老中医经验并继承、发扬和创新。邹燕勤教授是“孟河医派”名医费伯雄之第四代传人,我国著名中医学家、肾病老年病专家邹云翔教授之女。卫生部全国名老中医药学术经验继承工作第二、三、四、五批指导老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优秀临床研修人才第一、二、三批带教老师,中医首批师承博士后指导老师,全国名中医邹燕勤工作室专家。现为江苏省中医院全国中医肾病医疗中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曾任全国中医药学会第二届理事、江苏省分会五、六、七届理事,第二届全国中医肾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第四、五届中药审评委员会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通讯评委,江苏省首届中医肾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现任顾问),是江苏省政府首批命名的“江苏省名中医”,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理论研究邹燕勤教授的肾病学术思想源自孟河医派,继承其父邹云翔教授的学术经验。邹云翔教授治肾注重维护肾气、运行血气、辨证论治、整体调摄的学术思想对邹燕勤教授临床肾病辨治规律的形成影响颇深。孟河医派的学术源于《素问》、《灵枢》、《伤寒论》、《金匮要略》等中医经典,孟河医派的学术思想主要表现为“和缓、平淡、醇正”,在医理论述中强调醇正而不偏颇,在遣方用药中则偏于和缓、平淡而不峻烈。邹燕勤教授的肾病学术思想可概括为:维护肾气,兼顾肺脾心肝;燮理阴阳,脾肾为重;首辨虚实,分清标本缓急;治主和缓,轻药重投,给药途径多样。邹燕勤教授通过治疗慢性肾衰竭,对孟河学术思想传承并创新。认为虚劳内伤皆气血补益培本重脾肾,提出“补肾必用健脾”。邹燕勤教授继承了“补益培本莫重于脾肾”的思想,临床除强调维护肾气外,还非常重视保护胃气,以后天脾胃充养先天之肾,提出“补肾必用健脾”,反对使用败伤胃气之方药。邹燕勤教授继承“和法缓治”的孟河学术思想,宗扶正祛邪之原则,倡“和法缓治”。邹燕勤教授将费伯雄所倡的“轻药重投”具体化,并且临床运用于慢性肾衰竭,缓缓而治。临床用药平淡清灵,善于“轻药重投”。邹燕勤教授继承了孟河学术思想注重食疗的学术思想,注重食疗,善用药膳。强调对疾病的治疗不能单靠药物,饮食的配合也极为重要。邹燕勤教授对邹云翔教授治肾学术经验的传承与创新:研制成《邹云翔教授急慢性肾炎诊疗与教学经验应用软件》、《邹云翔教授肾系疾病诊疗与教学经验应用软件》;认为肾病皆有血气郁滞,络脉运行不畅、肾络闭塞不通的病理,运用活血和络之品常能提高疗效,对慢性肾病久病入络,从血分求之,疗效更为明显;邹燕勤教授在其父应用大黄治疗尿毒症上有进一步创新,在临床上使用大黄用法较多,常用的有口服和灌肠两种。口服是在对患者病情进行辨证施治的基础上加用不同剂量的制大黄,而灌肠则以相对固定的灌肠方;邹燕勤教授主张,肾病患者病机复杂多变,虚实相兼,寒热错杂,尤其发展到终末期,出现正愈虚,而邪愈盛之候,故临床不得专事补益,亦不得专事攻伐。因此,临床中必须采用复方之法,以求发挥各类药物的专长,使虚得以补,实得以泻;邹燕勤教授认为,所谓“药补不如食补,药疗不如食疗”。宜辨证施护,辨证食疗。邹燕勤教授对于慢性肾衰竭的病名的认识,认为应将其归属于“虚劳”。认为本病病机肾元衰竭是发病之本,水毒潴留是发病之标,属因虚致实的本虚标实证。本病病位以肝、脾、肾为主。慢性肾衰早、中期最常见的本虚标实证候是脾肾气虚,瘀浊内蕴证候,常运用益肾健脾补气、活血和络泄浊法辨治,取得较好疗效。邹燕勤教授认为临证既要注重辨证,也要结合辨病。邹燕勤教授认为“维护肾气,保摄阴阳”是治疗慢性肾衰竭的重要治疗原则。


邹燕勤教授对邹云翔教授研制的保肾甲丸、保肾乙丸做了进一步的临床制剂、药效药理、作用机理的研究,后将保肾甲丸、保肾乙丸浓缩剂改为保肾片,2010年新药命名参乌益肾片,2010年获得国家新药证书(国药准字Z20100051)和“国家重点新产品”证书。邹燕勤教授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很好地处理中医证型、治法、药物之间的关系,体现了“方从法出,法随证立”的基本原则。是对中医传统理论的完整继承,又屡屡有所创新。临床研究 目的:探索邹燕勤教授临床治疗慢性肾衰竭早中期(脾肾气虚、瘀浊内蕴证)的辨证规律和推广的有效、可重复的方药,制定整合了邹燕勤教授治疗慢性肾衰竭早中期(脾肾气虚、瘀浊内蕴证)经验的临床路径方案。对象与方法: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的临床研究方法进行临床病例选择、诊断、辨证和疗效判定。治疗组服用邹燕勤教授益肾健脾补气,活血和络泄浊中药煎剂。对照组服用海昆肾喜胶囊。采用SPSS 20.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定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定性资料比较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治疗组30例,其中男性20例,女性10例;年龄34~81岁,平均52.63±14.13;病程1~120月,平均42.07±6.26。对照组30例,其中男性12例,女性18例;年龄25~80岁,平均54.67±17.02;病程3~100月,平均37.97±5.32。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及肾功能受损程度上经统计学处理无差别。临床疗效上,治疗组有效2例,稳定24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86.7%。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53.3%,两组疗效经统计学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中医证候积分上,治疗组病例治疗后证候积分有显著性下降(P<0.05)。治疗组病例治疗前后血肌酐值经统计P=0.002(P<0.05),尿素氮值经统计P=0.026(P<0.05),肾小球滤过率(eGFR)经统计P=0.0001(P<0.05)。两组病例治疗后血肌酐值比较经统计P=0.001(P<0.05),尿素氮值比较经统计P=0.01(P<0.05),肾小球滤过率(eGFR)比较经统计P=0.0001(P<0.05)。结论:邹燕勤教授运用益肾健脾补气、活血和络泄浊方对于早中期慢性肾衰竭疾病的治疗具有确切的临床疗效,明显改善慢性肾衰竭患者临床症状,提高了慢性肾衰竭患者的生活质量。对慢性肾衰竭患者体内毒素血肌酐和尿素氮水平有显著降低,能改善慢性肾衰竭患者的肾小球滤过率(eGFR)。对慢性肾衰竭患者的贫血没有加重,是安全有效的。慢性肾衰竭中医临床路径基于邹燕勤教授运用益肾健脾补气,活血和络泄浊治法,治疗慢性肾衰竭早中期(脾肾气虚、瘀浊内蕴证)的临床疗效。制定出整合了邹燕勤教授治疗慢性肾衰竭早中期(脾肾气虚、瘀浊内蕴证)的临床路径,并进行临床观察验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