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正确分析茶的苦涩,才能辨别茶的品质?

 北极熊788 2021-08-23

不苦不涩不是茶?

一提到喝茶,大家恐怕都会说起:“不苦不涩不是茶”,后面也会接着一句:“苦回甘,涩生津”。

从字面上片面的是否可以理解为:苦带来了回甘,涩带来了生津呢。

这句话究竟是对是错呢?

茶叶喝起来有苦味与涩味的究竟是因为什么呢?

今天就让我们来一探究竟吧。

茶叶的涩味是怎么形成的呢?我们喝茶时为什么会有涩的感觉呢?

人有五感,味觉则有无味,鲜、甜、苦、酸、咸。

涩感准确来说是属于一种刺激感,如辣味一般,属于一种触觉类的痛感。

同时茶叶叶片中含有大量的茶多酚。

在品饮茶品的时候茶汤里的茶多酚与口腔中的蛋白唾液相遇时则形成了一种不透水层膜。

这层膜,便是涩感的来源。

也可以直接理解为:涩感的来源主要是,茶多酚与口腔的相遇导致我们感受到茶叶的涩。

这种反应使得,不透水层膜的形成,在感觉上使得我们的舌面和口腔粘膜产生了润滑性迟钝或消失的现象。

这个时候口腔就能感觉到生涩。

而感受到的涩感强度则由茶多酚的多少,以及反应程度决定。

苦涩感该如何区分?

1:一种苦涩感是由茶品本身品种特色、山场韵味、以及工艺所带来的。

这样的苦涩感给人一种“苦尽甘来”的愉悦感,是可以被存在的涩感。

2:另一种苦涩感是难以靠自身唾液化去的。

这种感觉会令喝茶者的口腔拥有强烈的锁喉感。

这种苦涩感是工艺上的缺失所造成的,是一种有缺陷的存在。

小结

凡茶有味。

好的茶品应该能表现出一定的收敛性,这样才能彰显出一款茶的力度和张力。

但,无论涩味是强还是弱,一泡工艺完整的茶品都可以将这个味道化得一干二净。

若是强涩不化,则变成了“挂口”。

若是强涩微化,则变成了“麻口”。

若是弱涩不化,则变成了“利口”。

这三种情况则是工艺不到位时所体现出来的表现。


希望茶人陈馨的文章可以让你更好地了解中国茶。

欢迎各位朋友点赞关注,提出不同建议在评论区里进行讨论。

本文由茶人陈馨原创撰写,想要了解更多精彩茶叶知识,快来关注茶人陈馨。感谢阅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