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剑阁老城钟鼓楼

 凡星无痕g3eye3 2021-08-23

√家乡剑阁老城钟鼓楼至大南门到老戏园左右一二百米范囲内的街巷,我们喜欢俗称"南门坝(儿话音)",这一地段从解放前直到六七十年代,繁华兴旺,商贾云集,住户稠密,每到赶场天(三六九还是二五八已记不清),人头攒动,挤塞不通,堪称剑阁的春熙路盐市口,今天暂不述说此情此景(因我在几年前的城南旧事里已有描述),今天我要说的是南门坝家家户户给小娃取名的小趣。

刚解放那阵,从未听说计划生育,而且家家户户安居乐业生活幸福,不愁吃穿,年轻的父母尽可敞开生养,我们南门坝尽是多子女大户,两家皮匠(钟、方二姓吧),别看各开一小小修鞋铺,也算小康人家,两家拼起做补鞋生意,也拼起生养小娃,两家子都是生养十个子女,现在听起来都感到吓人且不可思议,但这两家子虽都是只有一间门面的口岸,楼下开门面补鞋,楼上住人,可人家父母加十个子女照样过得幸福滋润快乐无比。南门上的其余几十家,养七八个,五六个的不在少数,养三四个的更为普遍。那时好象养娃也不费事,大人只管忙生意挣钱,根本无需操心娃儿跑丢呀,被人拐卖呀,更别说接送上下学了,只管娃儿们穿得不冷,吃得不饿就行了。只要三顿饭熟了,在门上或街巷口子吆喝几声啥娃子啥宝子吃饭了,娃儿们便从小河沟、观音阁,钟鼓楼、城墙边、蔡家桥,碑亭子拱回来了,几口饭刨完又各行其事,大人忙他的生意买卖,娃儿们又各自三五成群疯耍去了。

今天我要说的是南门坝娃儿取名特别是取小名的趣闻。

南门坝住户大多以小商贩为主,开茶馆的就有四家,蒙老板,周老板,张茶碗,唐家茶馆,买百货布匹文具开饭馆面馆的就更多了,家长大多为初识字(刚解放那阵扫盲班学的),更多的是文盲,仅有三家地主成份的人家出了文化人,但这些文化人都分别去了北京重庆成都工作。所以缺文少字的父母熟谙生意经,对小娃儿取名特别是小名(乳名)就没啥讲究,只要喊起来顺口就行,这家取了个名字觉得好听好叫那我也起这名,所以就出现了许多重名。说来可笑,南门上取"讨口"的竟有三个:廖讨口,游讨口,胡家小讨口;取和尚的也有三个甚至不止:朱和尚,岳和尚,余和尚:取牛儿的就有吴家牛儿,仇家牛l儿,蒙家牛儿;取孬狗的就有唐家孬狗,罗家老孬……,取明娃的就有赵家明娃,李家明娃,崔家明娃,陈家明娃,沈明娃子等;取"奶娃"的就有以姓冠之的陈奶娃吴奶娃林奶娃汪奶娃,以大小区分的大奶娃小奶娃咪奶娃;以生在秋天取名的:吴家菊娃,唐家菊娃,江家菊娃;平娃蓉娃就更多了:吴家平娃,崔家平娃,魏家平娃……,吴家两蓉,韩家唐家蓉蓉……,还有岳桂儿,田桂儿,王桂儿,何桂儿……,杨家火娃,冯家火娃……,"么娃"更多:田幺娃,张么娃,党么娃,小么娃……,还有些搞笑名:翘勾子,朗巴(儿化音),大巴子,罐子,大毛,小毛,咪毛子,杨毛子,尾巴,长寿……等等,光这五花八门稀奇古怪的小名,家长们吆喝回家吃饭,喊进屋睡觉,再理麻娃儿们扯筋割业都成了南门上闹闹热热一台戏了,还不说早起南门上朱伯伯冬卖油茶羊肉汤,天还没亮就长声吆吆:"有票一两一角,无票一两一角三!","喝羊肉汤,吃羊杂碎啰,一角一碗撇脱又热火唷!",中午下午唐大爷面馆游家面馆喊卖面条,烟酒店叫卖卤肉,南鲜饭馆叫卖包子,崔家旅馆巷子头叫卖锅魁合糖油糕油旋饼……,晚间张家茶馆摆囲鼓(川戏票友活动),打金钱板,唐家茶馆茶客摆条瞎扯争得脖子暴青筋,蒙家茶馆说评书,卖打药,钟鼓楼下王汤元高烧腊桂花蒸馍,田家糖果付家饼子,城门洞曾瘸子的瓜孑,汪大爷的合菜饼,张二的椒麻鱼……钟鼓楼下夜市,旧戏园门前(即我家后门上)划甘蔗,铲戏锅巴,哎呀,老城南门坝热闹繁华,不摆了!小城小楼小街小百姓,小家小户小娃小生意,平安祥和闹热,从热闹兴旺层面讲是不是堪称剑阁的春熙路盐市口嘛!南门坝小趣就叙到此。

浏览7128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