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No.162 从课本上亚里士多德的形象,说说我的两点思考

 清风明月诗 2021-08-23


提到亚里士多德,思绪回到了上一届,也是我带的第一届高一的一堂物理课。

记得那天师父来听我的课,教学内容恰好是关于自由落体的。自由落体一节肯定要提到伽利略的比萨斜塔实验(现在已经证实并不一定真实存在),也要提到伽利略的思想实验,歌颂下这位“现代物理学之父”的丰功伟绩,同时还不得不提到亚里士多德。

图片


记得当时,为了活跃气氛,引起学生的注意,我结合课本重点列举了亚里士多德的两处错误,一个是亚里士多德认为越重的物体下落越快,最终伽利略通过实验和合理的推理无可辩驳地推翻了这一理论;第二个是亚里士多德认为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不受力的物体将停止运动,而伽利略通过斜面实验明确了亚里士多德的错误。课堂笑声不断,学生们应该都在嘲笑着亚里士多德这个“反面教材”。

感觉良好的我甚至又饶有兴致地介绍了亚里士多德关于运动的'四因说',即认为月下世界均充满轻重不同的四种元素——土、气、水、火,气和火由于本性较轻,有向上运动的特性,水和土本性较重,具有向下运动的特性,即任何物体都有返回其天然位置的属性。对于这种看似无厘头的理论,又博得了同学们的满堂欢笑。

对于调动气氛,自己是相当满意的。但课后师父的一席话,让我无地自容。师父说,亚里士多德是非常伟大的一个人,在各个学科方向都做出了杰出的成绩(此处省略一万字)当时记得师父还降到了胚胎学什么的。。。

图片


其实,就我个人而言,第一次知道亚里士多德这个人,还是从这句格言: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其次,依稀记得是从初中的历史课本上了解到亚里士多德,记得当时他是这个姿势:

图片

了解到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人物

观看了一些老师的公开课视频,发现在该部分的教学中,往往还是以潜在贬低亚里士多德,大肆赞扬伽利略为主。本人也翻阅了新版教科书,相关内容截图如下:

图片
(自由落体部分)

图片
(牛顿第一定律部分)

从教科书的叙述上,相信大部分人对亚里士多德还是会存在否定的态度。

以自由落体为例,今天正本清源,摆一摆亚里士多德的理论到底错了没。

本人参阅相关资料:在《亚里士多德》(西方百科全书,共10卷)中的《物理卷》中,亚里士多德指出物体下落快慢主要和两个因素有关,一是运动通过的介质不同,二是运动物体自身轻重不同,如果运动的其他条件相同的话

从第一个因素看,亚里士多德强调了介质对于下落速度的影响。那真空如何呢?从《物理卷》第4章中第7,8,9节看,亚里士多德不承认真空(虚空)状态的存在,或者说在当时的年代,亚里士多德无法理解可以获得的真空(虚空)状态,甚至做出了自然界厌恶真空的论断。(补充说明:其中第7节为虚空的含义,第8节为没有和物体分离的虚空,第9节为没有物体里的虚空)。也就是说,亚里士多德在思考运动的问题时,并不包含绝对真空的情况,总是要考虑到介质阻力的。

从第二个因素看,虽然亚里士多德认为下落物体的速度与自重有关系,但特别提出了前提条件,即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反观伽利略的思想实验,小质量物体连接大质量物体构成更大质量物体下降,其实在物体的体积上就发生了明显变化,而并不能由此否认亚里士多德的结论。况且现在也很容易证明,若介质相同,体积形状相同的两个物体下落,确实是越重的物体下落越快。(介质阻力相同,越重则质量越大,下落加速度越大)。

图片


综上,基本可以得到结论: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和结论在当时是没有重大错误的。只不过伽利略采取了更加合理的实验方法,去验证推理,并得出了更加准确的结论。亚里士多德并不是一无是处的!


回想起这件往事,本人有思索了一些杂七杂八的问题,在此与各位读者分享。

1. 我们应当如何看待科学史上的成功和失败?

如何看待成败,我想不单单是物理学习中应当关注的问题,应当是对学生整个人生观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成者王侯败者贼,古语就常说。失败的人真的就一无是处吗?

显然不是。很多成功确实建立在成千上百次的失败之上,就像当年爱迪生试验适合灯丝材料一样,前面的失败至少证明了哪些物质不适合做灯丝。况且,很多所谓的失败结论只是在今天看来失败了,但是放回到历史大背景中,则不然。就像我们现在课本上所学的东西,在若干年后,也可能被证明是不正确的,亦或是在一个很小的范围内成立。

反观最近的芯片风波。为什么越来越少的人才愿意从事基础科研,为什么国家要强力推出“强基计划”?

现在的人们太看重眼前的成功了!做基础学科研究,周期长,收益慢,而且还可能遭遇种种失败。而在目前这个浮躁的社会中,这种失败往往被认为是没有意义的,只有绝对正确的才是有意义的,才是能给自己带来经济和名誉利益的。

如何正确地看待成败,是一项很重要的教育内容。


2. 物理学史的教学意义是什么,又应该如何考察?

在各个群里,经常会有朋友分享《高考必考物理学史知识点汇总》这类内容,每次我都会认真浏览。大致内容无非是,某某某在某年发现了什么定理之类的。我也翻阅了部分年份的高考题目以及模考题目,经常看到类似于这样的试题:
          测量了万有引力常量,           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

甚至有某一年的中考题考察了:法拉第是哪国人?正确答案是英国,当时很多同学选择了法国。

也许当年的出题老师还在沾沾自喜,终于用物理学史考倒了学生。但我不禁要问,这样的物理学史教学,这样的物理学史考察,有多大意义?

小学时候,经常读一本书叫《从政史鉴》,扉页上的一句话是:鉴往知来,古为今用。从小时候就知道历史的作用是通过借鉴以往的经验,来指导今天的工作。对于物理学史的教学作用也同样如此,要对学生今后从事相应的科研工作有某种引导和指导作用,而不是仅仅背下这些结论,作为应对考试题或茶余饭后炫耀知识的资本

对于物理学史的教学,个人谈一些粗陋的见解:

1. 日常教学中,应当细化科学发现的过程,适当具体物理学家在研究过程中曾经犯过的错误,而不能仅仅强调获得成功的科学方法和思想的价值。

2. 物理学史的教学不能绝对树立“正面人物”或者“反面人物”,要一分为二地看待具体的人和问题。不能过分渲染或者夸大(贬斥)某种方法或者思想。

3. 在进行物理学史的相关教学中,一定要结合当时的思想背景和社会环境,结合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不能用现代的认知水平去看待当时的科研活动。

4. 物理学史的教学作用决不能仅仅限于激发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的层面。更不能通过某些未经证实的传说或者逸闻趣事,作为物理学史教学的补充。

5. 对于物理学史的考察,不应浮于表面,或者结论性的知识,更应该深入到科学研究的过程中。既可以考察正确的结论,也可以对一些现在看起来错误的结论进行考察。

以美国中学物理教材《科学探索者》中关于自由落体运动一节,课后习题中的一道题目为例:

图片


虽然是很简单的一道题目,但是值得我们学习:

我们一般侧重于考察伽利略的思想方法,这里却考察了亚里士多德的,在考察的过程中也介绍了亚里士多德的思想。物理学史没有对错之分,因为历史本来就没有对错。第二个问题的设计,虽然思维量不大,但是不是那种死记硬背的知识点,需要结合亚里士多德的理论进行简单推理,从而能更好地理解亚里士多德为什么认为“自然界厌恶真空”。这样的物理学史的考察是有意义的!

今天从回忆一件教学往事,林林总总,唠叨了很多。

最后,我在想:我们要培养的是怎样的人呢?是只许成功,不许失败的人吗?是只顾眼前得失,而没有长远眼光的人吗?是胜者王侯败者寇的王侯吗?

我想都不是!

我们要培养的是有家国情怀,有独立人格,能够保持对世界的好奇心,愿意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