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一辈子就是为原子弹而活”,完成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关键三刀”的他走了

 brownk 2021-08-23
图片

2021年8月22日6时57分,入选中国核工业功勋榜的技术工人代表、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核心部件铀球的操刀人原公浦因病在上海逝世,享年87岁。


原公浦是酒泉原子能联合企业优秀技术工人,历任上海汽车底盘厂车工,四〇四厂四分厂二车间书记、三车间书记、工会主席等职。他是国家二机部在上海选调到西北参与原子弹研制的优秀技术工人,后被选为原子弹关键的核心部件加工人员。他经过大量练习、精心操作,成功车出最后关键的三刀,核心部件各项数据全部达到设计标准,这个核心部件装进了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完成了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心脏”——铀球的精细加工,为第一颗原子弹的成功爆炸作出了重要贡献。2020年1月15日,原公浦被授予中国核工业功勋奖章。

“我一辈子就是为原子弹而活”
图片
新婚四个月,便离家远赴大西北,去哪,不能说;做什么,不能说,如同消失了一般。

那时的原公浦只是一名普通青年车工,但他手中的操纵杆却关系着国家的命运。

为了让自己的技术不断完善,保证加工原料的合格,他日夜苦练,半年时间体重下降了15公斤。

著名科学家钱三强曾这样形容——“他是一颗螺丝钉,一颗非常重要的螺丝钉。”

就是这颗非常重要的螺丝钉,生产出了第一个用于新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核心部件。但凡当时的操作有一丁点失误,都会影响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成功爆炸。

谈到这一生,原公浦说,原公浦的原就是原子弹的原,我一辈子就是为原子弹而活。

图片

1959年4月,原公浦刚刚完婚。当时的小原师傅已经是一名优秀青年技工,又是上海市汽车底盘厂的团总支书记,领导400多个小青年,生活美满安逸。然而,自幼目睹侵华日军暴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可爱的中国》不离手的他,心里始终憋着一口气。

“我们的国家为什么这么穷,让外国人这么欺负我们?” 这口气堵在原公浦的心口,无处抒发。

8月,国家二机部到上海选调一批优秀技术工人,到西北从事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原公浦主动报了名。“那时候,要去哪里,去干什么,其实自己也不清楚。”到了北京集训时,时任二机部部长的宋任穷给大家做报告,一行人才知道是毛主席要派大家去搞核武器。“这可是国家大事、天下大事啊。我们一伙人心里激动的一塌糊涂。”原老在回忆那段历史时显得有些激动。

心怀强国之志的原公浦终于要如愿了。

集训结束后,手握一张终点站是“地窝堡”的车票,原公浦踏上了去往大西北的列车。

此时距离他新婚不过四个月。

地窝堡是哪?在西北的什么地方?环境如何?这些一概不知。下车后看着茫茫戈壁滩,眼见之处都是飞沙走石,却不见人,原公浦想大概是接站的同志还没收到电报。便独自顶着风沙向前走。

当时某基地也在西北,正巧那天到了一批设备,负责运送设备的同志便找了一辆驴车去车站拉设备,遇到了正要去报到的原公浦。

火车站离驻地有十几公里,幸好遇到了这辆驴车,从上海来的小原师傅才得以在当天顺利报到,开启他为我国核事业奉献一生的星火之旅。

回忆起当时的工作生活场景,原老说,当时研制核武器的条件是非常艰苦的,吃、水、住都是大问题,有一部分人住帐篷,一部分人在小山腰上挖个洞,铺上草、挂上帘子就住了。他当时是从来没有住过帐篷的,当地空气又比较干燥,一去到那里就会流鼻血。当时没有吃的,就用骆驼草的籽混合少量的玉米面或青稞面充饥,吃起来有很重的类似羊膻味的怪味。由于长期食用这种东西,当时大部分人都发生水肿的情况,眼睛肿得像灯泡。水更是从几十公里外拉回来的,每人每天一盆水,喝、用,全是它。

图片

爱是陪伴
图片

1959年8月,初到核城404的原公浦才刚结婚4个月。那时大家心里只想着尽快生产出原子弹为国争光,个人的事情都抛在脑后。

原公浦的新婚妻子是此前和他同在上海市汽车底盘厂工作的同事郭福妹。突然离开上海去外地工作,把丈母娘气得不得了,说你一个人到外地去工作,我女儿靠什么啊? 

郭福妹了解丈夫的性格,知道他下定决心要做的事情,一定会做到。

没有过多的询问,也没有任何怨言,两年后,郭福妹申请了工作调动,一个土生土长的上海姑娘只身前往戈壁滩,与夫团聚。

多年后,聊起这段往事,郭福妹说,当时没想过条件会有多艰苦,没想过会面对什么样的困难,只想着他不会做饭,不会照顾自己,我得在他身边。

图片
爱是铠甲

那时正好是我们国家自然灾害时期,每人每天的干粮是两个不足拳头大小的窝窝头。

发的粮食吃不饱,人都浮肿了,只能背了个筐到二三十里地以外去挖骆驼草籽,那是黄羊吃的东西,带回来和面粉青稞粉一起拌着吃,实在是难以下咽。

刚来到大西北的郭福妹和丈夫一起吃骆驼草籽,睡帐篷。后来搭了简易的板房,条件稍微好一些。但板房都是单人间,夫妻两人挤在小小的房间里过着清苦的日子,却一点不觉得苦。

内心有信念,身边有支持,日子虽过得简单,心是满的。

这应该就是幸福吧。

图片
一杯牛奶

1964年,新中国原子弹的研究生产取得了成果,到了最后一关,要加工原子弹的核心:铀球。来自全国的许多车工进行技术比武,谁的技术精谁来接这个重任。结果,已经是六级车工的原公浦被选中了,当时他是404机械加工班班长。

加工当天早上吃过早饭,原公浦便全副武装进入加工间,全身心投入工作。加工过程严格保密,门外安排了数名警卫站岗。一直到晚上,当时公安部负责保卫保密的一位工作人员看到原师傅已经全身湿透,体力极度消耗,便找到了郭福妹,冲了一杯奶粉,打算送进去为原公浦补充体力。

送进去之前,警卫要求郭福妹先喝一口,确保安全。

她想都没想,就喝了一口。多年后回忆起当年的这个瞬间,已是满头华发的老人笑着说,没有那么多想法,首先是信任大家;其次,如果真的有什么事情,那也值了。
1964年10月16日15时,中国在本国西部地区爆炸了一颗原子弹,成功地实行了第一次核试验。中国核试验成功,是中国人民加强国防、保卫祖国的重大成就,也是中国人民对于保卫世界和平事业的重大贡献。

编  辑丨钟 骋
校  对丨高淑雅
校  审丨孙小千、鞠 静
值班编委丨吕通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