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泰山月 | 宁海平调申报非遗回顾

 海燕文化工作室 2021-08-24




宁海平调申报非遗回顾




文/泰山月

2006年5月中旬,宁海文广局成立“全国非物质文化宁海平调申报小组”,由王副局长为组长,成员由张建国、陈忠杰、王万里、胡志刚、滕延振组成。笔者借调到申报小组,主要任务是写申报文本。当时,离申报只有一个星期时间,这个申报小组是紧急组成的,办公地点放在文化馆。

第一步,我们先去柘湖杨村了解独角龙耍牙的第一人是谁。根据村里老人的说法,再结合《杨氏宗谱》,我们认为耍牙第一人应该是清代的村民杨景岳。杨景岳(1848—1907)、杨景岚兄弟系道光年间人,兼顾演艺,是平调斑的票友。景岳又擅长少林拳,是名重一时的拳师,门徒众多,他的拳术为平调传统剧目《打铜台》所吸收。杨景岚第四子杨成悠过继给杨景岳,成悠参加平调班,为专业的平调艺人。

杨景岚长子杨成香以打铜(铜匠)为主业,兼顾平调演艺。其子杨先达,也从父业,身兼二职。杨成悠把耍牙技艺传授给杨先达。至于耍牙一技的创造者,则是杨景岳。佐证之一,杨先达(1905—1984)在世的时候说过,耍牙是其叔父杨成悠教给他的。而成悠是景岳的继子,又是先达的叔父。所以,杨景岳就是创造耍牙的第一人,是完全有可能的。佐证二:柘湖杨村中也流传着一种说法,说耍牙是杨景岳创造的。宁海耍牙的形成,同样离不开当时宁海的人文环境,与民间文艺的氛围。小村庄内出了耍牙绝技,是与该村的尚文重武的风气分不开的。佐证三:宁海平调发源地在城关南面的柘湖杨村,耍牙是柘湖杨戏曲老前辈的艺术创造。柘湖杨,由上杨下杨合村,村里地少人多,再加土地贫瘠,为此,村民只得各兼一业以谋生计,打铜就是其中之一的谋生手段,为此还要靠演艺来增加收入。在清末,戏曲的武功与武打套路是近受到武术的启发的,因当时的洋枪洋炮传入中国,使传统手执冷兵器的镖局纷纷倒闭,很多武师走向剧团谋生,特别是京剧团。先期,武师们用真功夫在台上表演武打,用的是真刀真枪,据传,旧时宁波萧毛豹来宁海桃源桥露天台演戏,就用的是真刀真枪。以后,逐渐经过艺术化,演变成戏曲上独立的武打套路,武打道具也采用白藤棍为主杆的假刀枪。柘湖杨最早期的平调艺人已无考,只能上溯到杨景岳。清代,小村内就出了二名进士,清末上杨又出了个恩科武进士杨志宏。该村武术盛行,舞龙舞狮是青年们的爱好。村里青年人的尚武精神是否会影响到平调呢,我看是可能的。艺人们或在狮龙的狰狞面目中受到启发,创造了耍牙的绝活,也是狮龙的粗犷动态,触发了他们的灵感,创造了独角龙的身段与亮相,特别是“龙步”,很可能是受到武术的启发。耍牙本是一项独立的技艺,当时或许是街头巷尾供消遣的杂玩,自从被宁海地方剧种平调吸收后,就与其成了难以割舍的共生关系,成为极具特色的地域性演技。这个演技充分反映在平调“后十八本”之一的传统节目《小金钱》中。它以强烈的艺术夸张,烘托了独角龙妖魔化的野性美。以身段亮相、变换表情等表演手法为陪衬,展现了高超的耍牙绝技,塑造了一个暴烈的山大王形象。


接着,我们又到山河岭屠宰场,去买二百斤以上公猪的猪头,这样的獠牙才可用来耍牙。我们看了好几只都不适合,这时忽见有人赶进几只大猪,赶猪人叫小钟,是我弟的朋友。我们发现其中一只公猪符合要求,我就与他说明原因,小钟很乐意帮忙,答应明天早上把猪头送到文化馆。第二天一早,猪头送到后,在城隍庙戏台前放上案桌,点起香烛,摆上猪头,王万里身穿蓝布长衫,四方礼拜,口中念念有词,杨爱平摄像拍照。礼毕,我把猪头捧到和平饭店,委托饭店把它煮熟。拿回后,又摄录取獠牙的过程,由王万里用小榔头与刀叉分步取出獠牙,浸入酒精瓶里,这个过程,全程跟踪拍摄。然后,又摄录化妆独角龙的耍牙动态,及耍牙的分解图。这套影像记录作为附件要与文本一道上报国务院。上报时间确实很紧,笔者连夜捧了一盆冷水在电脑前,写到天亮。第二天一早,就由人把全部申报材料送到宁波,再由市里直送北京。

2006年5月20日,宁海平调经国务院批淮公布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作者简介:

滕延振,笔名泰山月,古道等。浙江宁海文物办退休。国家文物博物副研究员、中国收藏家协会会员、浙江省文博学会会员、浙江省民间文艺家学会会员、宁海民间文艺家学会顾问、宁波市作家协会会员。曾发表国家、省级论文多篇,专著多部。也兼写小说、剧本、小品等文艺作品,并获市、县奖。

□编辑:木子叶寒
□图片:潘吉/网络
题词:储吉旺先生
LOGO\题图\尾签设计:野马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