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红二代”重踏先辈足迹 为老区人民点赞

 6830云云 2021-08-24

21至22日,部分参加“海陆丰苏维埃政权建立90周年”活动,来自全国各地的革命后代一行前往深汕合作区、海丰县赤石镇、黄羌镇等革命老区参观,缅怀先烈,并为老区人民当年为中国革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和牺牲,表示崇高的敬意!海陆丰,当之无愧为“红色坐标”。

21日下午,徐向前元帅之子徐小岩中将,原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部副主任、新四军政治部主任袁国平儿子袁振威,曾任贺龙的警卫连长黄霖(原名罗永正)之女儿罗解难,周恩来总理的侄孙女周晓瑾等一行20多人在海丰县有关领导和彭湃烈士后代陪同下,于21日下午到达赤石镇大安村革命遗址参观,并与当地老百姓交流。

      徐小岩(右)与当地老百姓亲切交谈

      袁振威(中)向阿伯问好

赤石是著名的革命老区。早在1924年,在彭湃领导的农运大潮影响下赤石圩组建了农会,创建苏维埃政权,配合徐向前领导的红四军打响著名的“赤石战斗”。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组建武装部队,开展抗战根据地,为粉碎日伪和国民党军队多次围攻、血洗,与当地广大人民群众的掩护下进行了艰苦卓绝、不屈不挠的斗争,留下了许多革命遗址,更用鲜血和生命写下了一曲曲壮丽的战斗诗篇。

当地的革命后代告诉徐小岩中将:1927年赤石建立了苏维埃政权,当地自卫军配合红二师、红四师在赤石建立敌后根据地,红军在大安、明热等地设立红军医院。1928年1月,国民党蔡腾辉部队攻占了赤石,自卫军配合红四师打击蔡部,迫使蔡部败退惠阳埠,打了一个大胜战,成为著名的“赤石之战”。不久,红四师主力奉命离开赤石之后,蔡腾辉部队实行报复,会同国民党五军十六师“会剿”赤石,对根据地施行焦土政策,村民被杀害,房屋被焚烧,苏维埃政权受到摧残。同年7月,红四师回师赤石,自卫军再次配合红四师采取主动出击,打得蔡腾辉部队措手不及,纷纷逃散,红四师遂占赤石圩。翌日,分驻在梅陇、后门等地的国民党四十九团的二个营在蔡腾辉的配合下,分三路包围赤石圩,红四师奉命撤出赤石,赤石又被蔡腾辉占领。是年下半年,徐向前率领的红四师又到赤石,1929年冬赤石恢复了苏维埃政权。

徐小岩中将听后充满感情地说,用“红色坐标”来形容海陆丰的红色革命很恰当,这里是苏维埃政权建立的起点。我父亲当时写了一篇回忆录,题目就叫做《奔向海陆丰》,还被选入学生课本。这篇文章就是回忆他在广州起义之后到海陆丰这个红色根据地来,在这里坚持了很长时间的武装斗争,发展了红军队伍,与当地的群众并肩作战,患难与共,建立了深厚的血肉之情。今天,我来到父亲战斗过的地方,心情很激动,想到当时在敌强我弱的条件下,斗争很艰苦,唯有依靠老百姓才能坚持下去,他们共同把一个贫弱的旧中国改变,成为今天一个强大的国家,一路走来不容易啊!

       徐小岩接受记者采访

而袁振威说,来到海丰,我仿佛看到了父亲的背影。90年前,我们党的力量非常薄弱,既无政权、又无武装,甚至连立锥之地都没有。在这种极端困难的情况下,我父亲袁国平和许多前辈面对强敌、面对失败的风险、面对流血牺牲,毅然决然地参加了南昌起义,完全把生死置之度外。他们奔着伟大的革命理想和崇高的追求,勇往直前。起义军兵败三河坝后,我父亲奉命参加广州起义。之后,他与叶镛、徐向前等率部在海陆丰与彭湃农民运动相结合继续战斗。他在彭湃同志开创第一个中国县级苏维埃政权的基础上,在彭湃同志领导下,共同为建立海陆丰根据地、为海陆丰斗争的胜利英勇战斗,直到与彭湃一起奉命离开,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做出了贡献。

90年过去了,海陆丰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汕尾市委、市政府和海丰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英雄的海陆丰人民发扬海陆丰革命的斗争精神,从那悲壮的历史中汲取伟大的精神力量,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建设自己美好的家园,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在这里,请允许我再次代表袁国平的后代向汕尾市、海丰县的领导和英雄的海陆丰人民表示最崇高的敬意!

在广东工作的周晓瑾在接受记者的采访时,深情地回忆了爷爷周恩来与彭湃的革命故事。她说,周恩来的广东情缘是很深的。在大革命时期,周恩来和彭湃爷爷肝胆相照,生死相交。1929年8月30日,彭湃和杨殷几位战友在上海国民党龙华监狱临行前,给我爷爷写了最后一封信:冠生(周恩来)兄:及家中老少:……兄弟们不要因为弟等牺牲而伤心。望保重身体为要!……”。彭湃牺牲后,周恩来第一时间,把彭湃的母亲周凤从澳门接到上海。拜周凤为母亲,替彭湃尽孝,照顾老人的生老病死。今天,一些年轻的人们,也许难以理解周恩来、彭湃那代人的信仰和选择,难于理解彭湃年仅33岁献身的代价和追求。我们纪念海陆丰苏维埃政权建立90周年,缅怀革命先辈的坚定信仰和高风亮节,就是要永远保持信仰的自信,传承"红色气质",让革命精神感染下一代,教育下一代。

        周晓瑾(左)与当地领导交谈

彭湃的孙女彭伊娜提出了关于盘活红色资源,为老区人民谋幸福的几点感想。她说:红色文化是一种宝贵的资源,应开发利用好,促进推动老区经济发展。它不仅仅是教育工程,更是造福和回馈老区百姓的一项良心工程。全国很多地区在政府高度重视下,做出了很多亮点,成绩和经验。

汕尾的红色资源具有稀缺性、原生性、真实性、丰富性的特点。要盘活,利用好。突出稀缺、原生、真实性,抓住核心、重点,做亮海丰彭湃故居及红宫红场片区,再逐步幅射其他地方。同时要注意海丰、陆丰、陆河红色内容的差异性。要与红色旅游、干部培训、汕尾的非遗、绿色、蓝色文化结合。要争取中央和省党史专家及与高等院校的支持,加强对红色历史及其价值的研究,提练红色文化的当代精神。要挖掘老区人民的牺牲奉献历史,彰显其精神价值。希望在汕尾市主导统筹下,将海陆丰红色文化开发利用与老区扶贫和经济发展结合起来,成为一项实实在在的老区惠民工程。

          彭伊娜(左)说红色文化是一种宝贵的资源

22日上午,“红二代”们又来到黄羌镇参观“红军医院旧址”、“红二师军医处”、“徐向前居住处”和“黄羌革命史料馆”。

     当年,黄羌老百姓专为红军而开挖的“红军井”仍在

瞻仰之后,黄羌人民不仅用朴素的农家菜招待了来自四方的革命亲人,并以当地的客家山歌欢迎这一行远方的客人!他们深情地演唱——《涯迎红军到海丰》(男):黄羌山歌特出名,红军来了更有名。条条山歌为佢唱,千年万年扬美名!(女):红军阿哥咁英勇,南昌起义建奇功。阿妹细心来打扮,涯迎鉄军到海丰。(男):阿哥参加挑夫队,被蓆草鞋送红军。山路咁岖涯不怕,就惊亲人难过冬。(女合):日头落岗岗过岗,灯盏么油点松香。照亮农友分田地,照我红军打豺狼!……即兴的表演,因真情的演唱而十分感人,“红二代”们给予了热烈的掌声!    

                                              (郑冰利文/图)

附相关链接:

大安峒:海陆丰抗战时期的“延安”

——访两纵联谊会赤石分会会长刘佩明

今年90岁高龄的老战士,现任两纵联谊会赤石分会会长刘佩明说,在过去的战争年代,赤石的大安峒,就如海陆丰的延安,由于地处偏远,四面环山,其易守难攻的地理位置,成为我党开展各项地下工作和打游击战的重要阵地,许多革命党人、进步人士都曾投奔或隐藏在大安峒。这里,也是红四师、东江纵队第六支队和徐向前、曾生、郑重等革命前辈战斗、生活过的地方。因而,更成了敌人的眼中盯、肉中刺而经常遭受围攻、血洗。

大安峒,演绎和见证了海陆丰革命时期诸多重大事件的发生,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为反帝反封建和民族的解放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海陆丰革命战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日前,记者走访了居住在赤石镇的刘佩明,并来到大安峒,领略它那曾经被鲜血染红的风采——

刘佩明说,早在1927年,海陆丰在武装起义过程中就在大安峒建立了革命根据地。当时,赤石的自卫军配合红二师、红四师在赤石建立敌后根据地,红军在大安、明热等地设立红军医院。徐向前、刘校阁率领红四师三四百人的部队曾在大安一带活动,协助工农武装打游击,反抗敌人袭击,争夺失地。1929年元旦,红四师官兵和当地农民还在大安峒搞了一个“军民同乐会”,部队编些歌咏节目,农民唱山歌,徐向前还在会上讲了话。

1933年革命形势进入低潮。国民党反动派实行白色恐怖,对海丰西面的红色乡村进行疯狂打击、报复。敌人都是深夜埋伏在村的四周,天亮开始行动,到处捕杀红军和革命群众,进行“三光政策”,特别对大安峒、明热峒的摧残更厉害,农民的房屋几乎被全部焚毁,财产被抢劫一空。大安峒失守,部分革命党人转移到香港等地,剩下的转入地下隐秘。

随着日寇入侵海陆丰。1936年蓝训材受命从香港回到海丰开展抗日救亡活动。他来到大安峒,与地下党张建南等人一起进行抗日宣传,并逐一联系到当时隐蔽下来的党员干部,开始组织和领导抗日救亡活动。另外,鉴于当时梅陇通多祝一带的路段,由于土匪拦路抢劫猖獗,给正常的商贩货运带来严重的危害。于是,在大安的党组织决定成立由姚容来、朱连房等8人组成的“惠海行商护路队”。并将曾生、王作尧领导的两支抗日武装撤离大安峒时,留下的12支长短枪移交给该护路队补充其武装。

刘佩明原是揭西县人,1929年,才5岁的他随父亲逃荒到海丰赤石乡,在当地开荒种田,从此成了赤石人。刘佩明在校读书时,参加过学生宣传队,表现积极,曾和同学一起发动、组织募捐了2000件棉背心支援东北抗日联军。1942年,他由赤石的地下党何灶娘介绍,参加东江抗日游击队,刚开始在后方负责组织民众捐献物资等。后来,就参加了“惠海行商护路队”。刘佩明说,为了掩人耳目,这支队伍表面挂国民党招牌,其实是党的武装,也就是“东纵六支”的前身。所以,私下里被形容为“白皮红心”的队伍,为当时维护商贩路上安全和社会治安,起到了很大的保护作用。1945年初,东江纵队第六支队在大安峒成立,该护路队扩编为东纵海丰县独立大队,但公开仍是打护路队的牌子。后来,为了适应革命形势发展的需要,东纵六支还在大安峒开办抗日青年干部训练班,为我党培养了一批年轻有为的骨干力量。刘佩明当时是东纵六支队手下民兵队的队长,仍负责后勤给养、运输等工作。

1945年春,在大安峒召开了一次海丰各界代表人士抗日座谈会,参加者有党员和党外进步人士,也有地主、资本家中的开明人士,计有200人左右。主要是动员全县抗日,号召各阶层人民团结一致,有钱出钱,有枪出枪,有力出力,共同抗日,保卫家乡。会议由郑重同志作形势报告,并发表了《告海丰同胞书》。同年3月,海丰第一个民主政府——三区民主政府在大安峒成立。

刘佩明经常出入大安峒,亲眼见证了许多重要场面和事件的发生。他说,因大安峒是我党重要的革命根据地,经常遭日寇、国民党军赖耀廷、钟超武等的袭击,并对地方的农民进行抢劫,杀害革命群众等无恶不作。一次,驻在吉隆的赖耀廷和公平的钟超武两股兵力合攻大安峒,烧掉大批房屋,抢走几十头耕牛和财物。几个月后,为打击赖耀廷他们的嚣张气焰,东纵六支队配合当地民兵围攻赖耀廷在吉隆的老巢,打了七天七夜。刘佩明参加了这次战斗。接着,国民党正规军一五四师也来进攻大安峒,兵分六路进行包围,我军东纵六支队避开风芒,撒退大山隐蔽。但周围的村庄再一次遭到洗劫,暴行过后,国民党兵还假惺惺地在一村子的墙上用白灰水写道:“在家为民,出外为兵,国军到此,秋毫无损。”大安峒群众一看火冒三丈,立即改了其中两字:“在家为民,出外为匪,国军到此,秋毫无存。”刘佩明说到此,仍感到很气愤。

1946年,东纵北撤后,留下来的部分武装人员仍在大安峒一带活动。后来,为恢复武装斗争,在大安峒地下党的帮助下,选择一处名叫北坑肚的山地搭起了几间草寮,开辟了练兵场,这里又成了解放战争时期的海陆丰人民自卫队队部和训练基地,并是海陆丰中心县委的指挥部,前后有成千上万人次的革命同志曾在这里驻足。在此期间的给养,都是由大安峒党员、群众到赤石圩购买、挑运的,他们长期为党的武装部队保密,即使是多次被国民党进攻,周边的村子遭受抢掠、烧毁,敌人却始终找不到北坑肚这个地方,可见这里的人民对党领导的革命事业有多么真心的拥护,并为此做出了很大的牺牲和贡献。

刘佩明回忆说,1948年底,中共江南地委扩大会议在大安峒召开。这次会议持续召开了二十天,诸多重大决策都在这次会议中讨论产生。这一年,刘佩明当选为明热乡政府委员。期间,他经常带信件或组织民兵、群众送物资到大安峒等地。送得最远的一次,是他组织了30多位群众每人挑着一担大米,送往进驻在30多公里外的惠东县多竹镇的解放军部队。

大安峒,这个革命的大后方,确实就如当年的延安,在那血腥风雨的战争年代,为多少革命党人、志士和群众提供了一个可以继续开展工作和暂时安身的“秘护所”,那是何等重要的一个地方啊!

回顾至此,刘佩明感慨连连,在我们党长期坚守和浴血奋战下,终于迎来了解放的阳光,老区人民的血没有白流……。听说,最近,海陆丰革命老区被中央列入重点扶贫的对象了,这真是一个好消息啊!       

刘佩明近照

郑冰利 文/图)

红色堡垒村

——记海丰县第一等红色革命根据地石山村

海丰县黄羌镇地处较为偏远的山区。而石山村位于黄羌镇西北,方圆十多平方公里.青山环绕,北面更是重峦迭嶂,在军事上具有易守难攻的优势,而成为兵家必争之地。在大革命、抗日、解放战争时期,这里的群众坚决拥护、支持共产党,成为我党领导武装斗争的重要基地和红色堡垒村。在配合党进行地方武装斗争,为民族解放事业而浴血奋战中,该村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和贡献,为党领导下的红色革命谱写了一页页壮丽的诗篇!

1957年,为表彰在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做出贡献的地区,党中央决定评出一批“红色革命根据地”、“红色游击区”。并根据这些革命根据地、游击区的活动时间长短、贡献大小、损失多少、干部群众的工作表现等分为第一等、第二等、第三等。如第一等红色根据地的先决条件是:一、在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都是共产党领导下据以武装斗争的地方。二、当地没有出现反动集团。三、当地群众热爱共产党,拥护、参与革命斗争。四、解放后,当地有同志在革命队伍继续工作。就在这层层把关筛选中,黄羌镇石山村当之无愧地被评为“第一等红色革命根据地”。

近日,记者慕名来到该村采访,该村村长戴北河及村民戴锦波(原黄羌中学校长)一一向记者讲述了村里光荣的革命历史。

  动摇山河的红色力量

1922年,在彭湃同志的领导下,海陆丰大地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农民运动。其时,该村总人口800多人,百分之九十五以上都是佃耕农,他们饱尝地主阶级的剥削和压迫,生活极端困苦。那年又逢强台风突然袭击,造成严重损失,农民无法按约交租。然而,田主担心因灾收不到租,反而逼得更凶。1924年春节后,海丰县总农会副会长杨其珊与麻竹村的宋耀南、宋家贤、陈桂招等来到石山村,组织召开了农友大会,号召农民加入农会组织。当农友们得知农会是为农民办事的组织,纷纷加入,并进行了减租斗争。不久,彭湃同志到该村视察时作了重要部署,他把黄羌地区划为海丰县特别分区,定为海丰县农军防地,朝面山为大本营,石山、黄羌、激石溪、中峒为大本营的四大哨口。于是,黄羌地区成了大革命时期武装斗争的中心区域,从此,也拉开了石山革命根椐地斗争的序幕。

    1927919日,南昌起义军攻占三河坝后,召开军事会议,决定设法补充兵员和解决经济困难,与东江各县农民起义联合行动,选派曾在海丰工作的刘立道同志来海陆丰招兵和商量财政支援。海丰县委知道事关重大全力以赴,决定招足3000人和筹款1万元支援。l04日早,第一批700人出发(大部分是黄羌人),其中石山村便出动了一个排的兵力,由赤卫队排长戴细妹带领参加。至揭阳河婆,听到起义军在普宁失败的消息后折回。

这次出发,途中牺牲了11人,其中石山赤卫队排长戴细妹光荣牺牲。溃败下来的起义军战士1200多人,在各地革命力量的配合下,109日到了朝面山,各村纷纷送来慰劳品,派来民工搭茅寮,拾柴割草;裁缝师傅为战士缝补衣服;理发师傅为战士理发。特别是石山村一连五天,每天出动50人为朝面山、中峒等地驻扎的红军肩挑粮油、肉食,及其它必需品。而起义部队的各种设备由黄羌派出可靠船只从水路秘密运至黄羌的苏屋坝码头,然后由石山村组织人员肩扛、手抬运至朝面山、中峒。设备之笨重、山路之崎岖,其艰辛的程度可想而知,但村民们却知难而进,咬紧牙关为部队运输,累得半死也从没有一句怨言。

当红军到达朝面山后,来不及休整,战斗又开始了。1012日,他们攻打高潭伪民团,18日又攻打南岭地主武装,28日在黄羌圩围歼来犯的国民党陈学顺部,第二天攻打西坑“约庵前”的地主武装,至月底攻占海丰县城。每一个战场,都有石山人的脚印、汗水、鲜血和生命的付出,他们出人出力,当兵、当挑夫、救治伤员、运送粮草、枪枝弹药等等繁杂的工作,全力配合。

海丰反围剿失利,红军便转战惠来、普宁、潮阳,由于敌众我寡,我方损失惨重。4月中旬,红二、四师主力由五华辗转回到海陆丰。53日组织了一次大反攻,不幸大反攻失败,前后有近100名红军在石山村隐敝,有的一户供养二三人,有的一户供养一人,或数户供养一人,没有一个被出卖或者病故,仅有一位在双圳村受重伤后,抬到石山村的红军,因抢救无效光荣牺牲(葬在石山炮台下)。为了保护红军力量和革命干部,石山村人与红军、革命干部们同吃、同住、同劳动、同避难,在大山嶂里与敌人周旋。

当时,为瓦解山上的村民,国民党还用唱山歌的形式,或写成标语贴在山边路口,劝人们下山自新,而我方也用山歌的形式向他们进行宣传教育,如:

国民党方:你们样般糊涂,州城县市不去住。若不下山自新转,岩石武顿有得苦。(岩石、武顿为山名)

共产党方:革命为着自由权,杀头好比风吹帽,心甘情愿住石岩,坐监好比嬲花园。

国民党方:大州大洋你唔住,住在深山雀雀停,三日濛烟四日水,样般宽容来做人?

共产党方:要唱就来同你唱,要写就来写两行,待我农会恢复转,威风凛凛出平洋。

在血的洗礼中前进

说也说不通、攻也攻不下,国民党便多次对该村进行“三光政策”(杀光、烧光、抢光)19292月凌晨,国民党蔡腾辉部三百余人猛扑石山村。天刚亮就把分水布、黄屋被包围得水泄不通。所幸红军和苏区干部早有预料,已连夜撤出。该村200余村民被赶到晒谷町,其中有两位青年想乘乱逃走,即被开枪打成重伤,一个八岁的儿童被吓死。可村民宁死也不愿说出红军和苏区干部的下落,就被捉拿54人解往县城,抢走耕牛29头,春节食品洗劫一空。农历十二月二十八日,15人在海城坡头园被枪杀.第二天到刑场收尸的12名村民亦被当场捉拿后全部枪杀。石山人过了一个世代不忘的悲惨春节。

    1931年,由于革命队伍中肃反扩大化,致使很多无辜干部、群众被冠以“AB”团、“社会民主党”的罪名,仅石山村便有六名惨死在自己同志的枪口之下,还有被抓走卖掉的无辜妇女、小孩20余人。

革命队伍雪上加霜。1931年冬,国民党反动派乘机猖狂活动,对根据地人民实行了更为残酷的镇压,驻重兵于石山村。石山人民在党的领导下,由公开斗争转入地下斗争,采用夜间袭击敌军,敌军只好集中在分水布设栏栅自保。一天夜里,一位带着老婆的连长被我方绑架,敌人惊慌失措,只好在分水布村前面的山顶上筑起一座炮台驻军。石山人民冒着生命危险,放火烧炮台;在敌军饮水处投毒;抢夺军粮;故意制造事端与他们吵架。

炮台的队长名叫黄汉,作风败坏,经常下村勾引妇女,人们恨得咬牙切齿。村民黄运、黄娘赐便写谣歌揭露其罪行,并用鸡蛋清把谣歌贴在交通要道的商铺墙上,致使黄汉派人用锄头才把它刨掉。谣歌朗朗上口:“如今世界好奢华,炮台养条黄汉蛇,终日士兵不去管,只顾下村'卖狗沙’(意即勾引妇女)”。至今还在群众中流传。

1932年冬,东江红军独立师师长彭桂带领第一团屯驻石山、苦竹园一带。在进军陆丰、惠来战斗失利,重返石山后向紫金发展,又遭重挫,只得将剩余红军化整为零,在山区掩蔽。石山人民与战士们在隐蔽的山沟沟里一起开荒耕种,同甘共苦。也不知住了多少时日,只知道回到家乡后,田园里长满了一人多高的荒草,可以砍来当柴烧。后来,人们一直把这种草叫做“反正草”,辛辣地讽刺了国民党政府“拨乱反正”的“功绩”。

尽管是大革命最严峻的时刻,石山党组织、石山人民无时不在关注着革命斗争的动向,接济藏匿在苦竹园、石山一带坚持斗争的同志,如中共海丰县党委常委宋耀南、东江特委委员林覃吉,以及海丰县苏维埃政府工作人员二十多人。

抗日时期,以曾生为首的抗日部队来到该村“避难”,在国民党顽军戴可雄、钟铁肩和钟超武、还有高潭的江金英的眼皮底下,没失一兵一卒,没丢一枪一弹,奇迹般安全度过了九个多月,安全离开石山村,踏上重回惠东宝抗日的道路。正因该村群众的大掩护,保护了党在华南地区的抗日骨干力量。曾生对此曾感慨地说:“石山人民是真正的镰刀、斧头!

19466月下旬,蒋介石公开撕毁了停战协定,继续进行内战,并强行征粮、征兵、征税,同时滥发纸币,通货急剧膨胀,广大工农劳苦大众,又陷入水深火热之中……

       对此,党中央对南方各省党组织作出指示:“在目前全面内战形势下,南方各省乡村工作应采取两种不同方针”即“凡有可能建立公开游击根据地者,应即建立公开游击根据地”,12月,中共陆丰特派员刘志远到香港接受组建海陆丰县委和恢复武装斗争的任务。从此,中共海陆丰县委书记刘志远、副书记蓝训才、边纵六支、海陆丰人民自卫队,以及松花江队、钢铁队、民运队、县武装警卫排的同志,还有各分管领导朱韬、彭钗、刘夏帆、叶左寿、吴萌芽、陈高、戴国杰、黄有、彭薇、何源、缪振业、江水、严复、彭潮夫妇、罗佩声、黎耀林、宋轩、宋超等,相继在石山一带公开活动,建立公开的游击根据地,消灭敌人有生力量,开展“双减”(减租、减息)和反“三征”(征税、征粮、征兵)工作。石山村人民一如既往地参加、支持革命工作,为新中国的诞生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公历194971日,第一届海丰县人民政府在石山村成立。

随着全国解放运动的深入发展,国民党作垂死挣扎。农历三月初五日,早饭时分,国民党钟铁肩部兵分西、南两路直扑石山村。正在该村,号称“钢铁队”的粤赣湘边纵队东江第一支队第五团立即应战。当时,敌人抢占了一座山头,我军分兵迂回到四周的制高点,把敌军团团围住。敌军几次企图突围,都被我军打得狼狈地缩了回去。直至傍晚,敌军在山头的四周燃起熊熊大火,借着夜幕和浓烟的掩护,灰溜溜地逃走了,这是石山村最后一仗。

    图为“第一届海丰县人民政府”旧址,位于石山村委分水布

(郑冰利/图)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