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陶渊明的美丽新世界

 若森知道 2021-08-24

陶渊明(365—427),东晋人,字元亮,名潜,世称靖节先生,自称五柳先生,著名诗人。陶渊明出身于落魄仕宦家庭。曾祖父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军功显著,官至大司马,都督八州军事,荆、江二州刺史、封长沙郡公。祖父陶茂、父亲陶逸都做过太守。


魏晋时期,时局动荡,陶渊明年幼时,家庭衰微,八岁丧父,十二岁母病逝,与母妹三人度日。孤儿寡母,多在外祖父孟嘉家里生活。孟嘉是当代名士,“行不苟合,年无夸矜,未尝有喜愠之容。好酣酒,逾多不乱;至于忘怀得意,傍若无人。”(《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渊明“存心处世,颇多追仿其外祖辈者。”日后,他的个性、修养,都很有外祖父的遗风。

29岁那年,胸怀济世之志的陶渊明第一次走出书斋,应征为江州祭酒,开启了他人生中的第一个入世梦。当时的江州刺史王凝之乃书法家王羲之的次子、一代才女谢道韫的丈夫,他不仅是虔诚的道教徒,而且还喜佛。后来,王凝之在孙恩叛变进逼的危急时刻,竟然想用妖法退兵。对于这等自欺欺人之举,谢道韫无奈地感叹:“不意天壤之中,乃有王郎!”没想到天下怎么还有这样的人啊!结果孙恩很快就攻破城门,将王凝之父子乱刀砍死。

王夫人不看好自己的老公,陶渊明更没看好她的老公。他上任仅两个月就辞职回家了,从而躲过了一劫。

六年之后,公元399年,江州刺史桓玄起兵进行“清君侧”,在家种田的陶渊明觉得这是一次建功立业的好机会,于是投奔桓玄,做了一名幕僚。可刚做不久,陶渊明就觉察到桓玄名义上打着清君侧,其实是想当皇帝,恰好这时母亲去世,于是陶渊明果断辞职,回家守孝。

公元404年,彭城内史刘裕起兵讨伐桓玄,陶渊明投奔刘裕,成了刘裕麾下的一名参军。但他很快发现刘裕也是盯着皇位去的,失望之极,陶渊明辞职改投建威将军刘敬宣麾下。哪知刘敬宣为了“明哲保身”,竟然辞去了江州刺史职务,陶渊明只得黯然返回老家。

四次出仕皆无功而返,此时的陶渊明已到中年。

人到中年不由己,生计压力骤增。为了一家老小的生存,陶渊明在叔叔的引荐下做了彭泽县令。

在彭泽县令岗位上干了80多天,一日,小吏来报:郡里派遣督邮到县里视察工作来了。老爷,您需官服穿戴整齐拜见,不可太随意。渊明听罢,长叹一声:当年我在五斗米道徒王凝之那里做江州祭酒那等高官,都不曾阿谀上司,没干几天就辞职回家了。如今,一个小小的督邮,竟然要我束带拜见,真是岂有此理?于是,陶渊明愤然辞官而去,不为五斗米折腰。

经历了五仕五隐的折腾,陶渊明从此彻底抛弃了原先的济世苍生之梦,归隐田园。

这一年,陶渊明四十二岁了。

隐居后,夫人翟氏,与他志同道合,安贫乐贱,“夫耕于前,妻锄于后”,共同劳动,过着“躬耕自资”的生活。归田之初,生活尚可。“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满堂前。”陶渊明爱菊,宅边遍植菊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从杂诗》)至今脍炙人口。他性嗜酒,饮必醉。朋友来访,无论贵贱,只要家中有酒,必与同饮。他先醉,便对客人说:“我醉欲眠卿可去。”

可是天有不测风云,在陶渊明退居田园的第三年,家中失火,把房子和储备的粮食烧得一干二净,全家人陷入了赤贫边缘。

看着妻儿跟着自己在田园受苦受累,作为一个男人,陶渊明心里既愧疚又凄凉。偶尔会有再次出仕的闪念,但转念一想,虽然苦了点,但这岁月静好的田园生活是我追逐很久得到的,不管多苦也都该坚持下去。

永初元年,刘裕篡晋称宋。56岁的陶渊明看倦“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混沌政局,为了彻底断绝仕途之念,他将自己名字改为陶潜,取《易》之乾卦初九之爻辞“潜龙勿用”以明志。就此,陶渊明真正得以在酒中寄托傲世之意,在躬耕垄亩中诠释隐逸之情。

他的晚年,生活愈来愈贫困,有的朋友主动送钱接济他。有时,他也不免上门请求借贷。他的老朋友颜延之,于刘宋少帝景平元年(423年)任始安郡太守,经过浔阳,每天都到他家饮酒。临走时,留下两万钱,他全部送到酒家,陆续饮酒。

他接受周济是有原则的。官吏桓道济带着钱和美酒来慰问陶渊明,说如今天下昌明,应该出仕为国效力。陶渊明闻言很生气,他说天下并不昌明,因为当朝皇帝刘裕是靠残忍的手段得到皇位的。陶渊明把桓道济带来的钱和美酒全部扔到屋外,说“量力守故辙,岂不寒与饥。”意思是我宁可忍受饥寒也不去做不该做的事情。铮铮傲骨,令人敬仰。

如果说田园生活是陶渊明人生的一个驿站,那么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是从他灵魂深处生长出来的一个精神坐标,也是他为我们后人营造出来的一个美丽的新世界。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               

——《桃花源记》

在桃花源里,天高地迥,春光秋色,晨晖夕阴,清风徐来阵阵花香,清新雅致,优雅醉人。

在桃花源里,没有尔虞我诈,没有纷扰斗争,大家都能够和睦相处,怡然自得。

人间—田园—桃花源,这是陶渊明灵魂成长的轨迹,是他对人生、对生命进行终极思考的探索过程。

在他辞官回乡的二十二年里,他一直过着贫困的田园生活,而固穷守节的志趣,让他老而益坚。元嘉四年(427年)九月中旬神志还清醒的时候,这位被后人称为“田园诗派鼻祖”的隐士,给自己写了《挽歌诗》三首,在第三首诗中末两句说:“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表明他对死亡看得那样平淡自然。同年,陶渊明卒于浔阳。

陶渊明的一生,经历了三个朝代,十个皇帝,战火连绵,天下大乱,民不聊生,那是中国历史上极为混乱的一个时期。黑暗混乱的社会现实和一系列的流血斗争,让他耳闻目睹和身受其害。他厌倦了这个黑暗世界的人情世故,他的归隐是一个无奈的选择,他向往的美好世界只能在田园间自我安慰。他的归隐是他的思想与社会现实无法调和的结果,更是自己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而采取的不合作的斗争手段。苏轼评价他“古今贤之,贵其真也。”陶渊明的美丽新世界也许永远留在梦中。

坚持原创,欢迎转发,请尊重付出,注明出处

小调查

如果大家对此文章感兴趣,请扫描下面的二维码进入“若森知道”(梓健讲历史)微信圈子中可以与我互动交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