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代奸雄,死见真性

 地瓜5gbq29yd5l 2021-08-24
图片

作为汉末「三巨头」之一,曹操可谓是最有争议的人物。在《三国演义》中,曹操这个配角大反派更是「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奸臣。

他生性多疑,「梦中好杀人」;他爱才如命,常挖敌营的「墙角」;他行为乖张,偏爱「人妻」;他豁达开朗,又老奸巨猾……
作为曹魏政权的奠基者,曹操有哪些AB面呢?对他的描述,小说和真实的历史究竟有多大的出入?
「知鸦」推出了一门通识课《中国典故》,从「人格」「世事」「义理」三个维度分析中国传统典籍和文人常用的典故,在挖掘历史人物不同文化人格的同时,为大家呈现历代文人志士的心路历程和人生选择。
今天要跟大家讲的是曹操不为人知的情感面向。
众所周知,曹操有好几种性格,但在他身上,这一点都不冲突和矛盾,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
据史料记载,曹操去世前,曾特意在遗嘱中安排自己的妻妾,以及他身边的侍女、歌舞伎人,将自己的一些香料分给她们,还嘱咐她们学习点针线活,好度过以后的生活。
曹操为何会有如此不同的一面呢?
为什么他临死时不关心权力的交替,也不关心曹丕的政治命运,而只是关心自己死后妻妾的处境?
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说到底,曹操也是一个人,是人就会有喜怒哀乐、情感百态、和性格特征,而临死前的场景,就像苏轼说的,最能够见证一个人的真实性格。
很多后世文人觉得,像曹操这样的一代枭雄,壮怀激烈了一辈子,哪怕在暮年时期还发出了「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壮志豪言,死前却也牵绊在「儿女情长」里,不见之前的英雄气概,这前后形成的反差不免让人唏嘘,乃至调侃讽刺。
但是,正是这种真性情与他一贯的枭雄形象形成的鲜明反差,才让我们看到了不一样的曹操。
苏东坡说「死见真性」,这样的真性情,这件发生在宫闱内的私密旧事,我们后人又是如何得知的呢?
我们今天之所以能看到「分香卖履」的故事,还得感谢陆机。
陆机原本算是东吴遗民的江东儿郎,他此前归附了西晋,后来担任著作郎的职务,平日里的工作便是编修国史。
陆机凭借职务带来的便利,经常出入皇家的藏书所在地——秘阁。正是在这段时间里,陆机无意间翻阅到魏武帝曹操在弥留之际颁布的《遗令》。
他专门创作出《吊魏武帝文》以抒发自己的感慨,并将《遗令》中「分香卖履」的故事写在了这篇文章中。
从此,一段尘封的往事,被陆机掀开了面纱。
公元220年,东汉建安二十五年,六十六岁的曹操颁布了人生中的最后一道命令——《遗令》。
图片
曹操图像
图片来源:Wikipedia
在具有遗嘱性质的告诫中,曹操对自己的后事做出了安排。杀伐一生、志在千里的曹操,在临终前却展现出了自己事无巨细、温情脉脉的一面。
当时,曹操的身体已经虚弱到需要用药汤来滋补,他很清楚,自己大限将至。
在《遗令》中,曹操认为自己大半辈子的军旅生涯做到了秉持法纪,至于表现在个人身上的负面状态,以及反映在军事对抗中的严重失误,后继者不可效仿、需要引以为戒。
曹操会做出这样的得失总结,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回顾曹操的一生,从年少时被度辽将军桥玄称为「命世之才」,到青年时造五色大棒、诛杀蹇(jiǎn)图、肃清洛阳街市,再到壮年时平黄巾、讨董卓、定河北、征乌丸、下荆州,最后在暮年时分收凉州、争汉中、守襄樊……
可以说,曹操用六十六年的时间诠释了什么是枭雄。

图片

黄巾军首领张角

图片来源:Wikipedia


生逢乱世,在民事上为了恢复因战乱破坏的农事生产,曹操听取部下的建议,在势力范围内大规模推广屯田,奠定了「魏、晋平定天下」的基础。
在政治上,比起身后流芳百世,曹操更在意当世有一番壮志作为。
他说「宁我负人,毋人负我」,他迎汉献帝,冷静地扩张自己的地盘,杀伐攻略毫不眨眼。为了获取物资,他甚至可以盗掘前朝坟墓来获取军费。但是,曹操他有着自己的底线。
相比袁术自立为帝的做法,曹操终其一生都没有跨出那一步之遥。他称魏王而不称帝,挟持天子却不取而代之。

图片

袁术,袁逢之子,袁基、袁绍之弟。东汉末年的军阀,官至左将军。最初以南阳作为领地,其后立足淮南并僭号称帝,国号为仲,却得不到支持,反遭诸侯们围攻,在位两年半屡次兵败,最终因悲愤吐血而死。

图片来源:Wikipedia


曹操在《让县自明本志令》中曾经自信地说:
「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
事实确实如此,曹操去世后,世人追逐权力的野心再度膨胀。
曹丕迫不及待地接受了汉献帝的禅位,正式建立起曹魏政权,还追封曹操为魏武帝;
远在川蜀的刘备惊闻此事后,也急匆匆地改元建国,将国号定为汉,史称蜀汉;
盘踞在荆扬一带的孙权,则被曹丕册封为吴王,几年后也自立为帝,定国号为吴。
在权力上,曹操看得深刻且清醒。
所以,在《遗令》中,当曹操说完身体状况,为几十年政治军旅生涯做出总结后,他更像一个富贵老翁唠起了家常,对自己死后的丧葬安排做出了细致的交代,这便是曹操在生命最后时刻做出的选择。

图片

唐代画家阎立本笔下的魏文帝画像。

图片来源:Wikipedia


正是这一多少含有怜悯之情的举动,让曹操在众多历史政治强人中,成为绝无仅有的一代枭雄。
说起一些中国的典故,大家可能都不会陌生。古代文人志士或哭或笑,或悲或喜,我们总能从他们的文章词句中感受到情感的脉动。
在知鸦通识课《中国典故中,有「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的哀叹,有「庄周梦蝶」的浪漫飘渺,还有知音难觅的「高山流水」……
纵使时间消逝,古人心之所念依旧回荡在今人心中。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