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法来自天文,天文观测又与观测者方位、采取的参考坐标系有关系,而参考坐标和天文观测的解读、诠释(体现在编成的历法上)又与意识形态又有很大的关系。 太阴历,以月亮运行规律为主制定的历法; 太阳历,公历、阳历,以太阳运行规律为主制定的历法; 农历,阴阳合历、阴历(民间俗称阴历,实际是阴阳合历,并非真正的“阴”历),融合太阳运行规律(二十四节气)与月亮运行规律(朔望月),并以置闰调节的历法,全世界独此一家。 很多人学习西方占星,可是西方占星着重太阳的作用,只有黄道,忽视赤道; 中国的七政四余就丰富的多了,不光体系先进(地球太极,北极星为天心的赤道天球系),而且融合天球(北极星、北斗、二十八星宿)、地球(八方、八风)、月亮(十二辰次、朔望月)、太阳(二十四节气)等各个时空元素,可谓气象宏大、体系严密。 现在使用公历(阳历)实际是中华文明的倒退,这是我们与国际接轨,从农耕文明转向工业文明付出的“代价”。 为什么说是倒退呢? 因为西方仅有的这个阳历(太阳历)也赶不上中华历法——农历(阴阳合历)中的阳历部分。 单说二十四节气,属于中国农历(阴阳合历)中“阳”的部分,中国阴历中的二十四节气的设定,是因为需要为农耕服务通过长时间观星而总结出来的地球绕太阳公转的“太阳历”。 二十四节气: 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可见,二十四节气包含四时八节(四时:指春夏秋冬四季;八节:指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以及丰富的物候元素,这些都与农业有着息息相关的联系。 西方有哪个国家农耕文明这么发达需要用到太阳历? 西方的日历(阳历、公历)也是文艺复兴时期根据中国的阳历既太阳历编制的。 地理气候上看,欧洲、西亚地区四季不分明、雨热不同季,所以不会产生像二十四节气这样具备如此四季分明的历法? 如果说欧洲地区创制历法,那也是根据自己位置编制,而在南欧地中海沿岸最多只会诞生两季历法,因为地中海气候四季温差不大,而且雨热不同季,是绝对不可能产生四季分明的历法的。而在阿尔卑斯山以北的中欧、西欧、东欧、北欧,纬度太高,四季温差更小,也是雨热不同季,更不可能产生四季分明的历法。 再看西亚、北非,都是沙漠气候,一年到头每天温度都差不多,而且很少下雨,更不可能产生四季分明的历法了。 因此,单凭这点就可以说中华历法比西方历法先进了。 古人通过观测天象掌握四季天气变化,指导农业生产。发现最早观测遗址的贾湖遗址,同时也发现有大量的农耕文化遗迹,这不是偶然的。天文观测最初是确定四季,确定节气,积累起来就有了历法。历法是天文观测最重要的成果,我国古代历法丰富,不但多而且精准,世界上没有任何文明可以相比。南朝祖冲之大明历定一个回归年为365.24281481日(今测为365.24219878日),已经相当准确了,元朝郭守敬制订授时历,以365.2425日为一年,距近代观测值365.2422仅差25.92秒,古人观测的准确程度,令人惊叹。 因为岁差等原因,再准确的历法过一段时间也必须重新修订,下面是古代的部分历法,春秋至清末,有历法五十六部: 黄帝、颛顼、夏、殷、周、鲁六种历法、古六历-从春秋战国到秦朝 有了颁行天下的历法,历史悠久的(据说西汉时期就开始了)广大农村乡镇的定期集市才有形成的可能,而定期集市对经济生产的推动作用是不言而喻的,这只是历法的众多社会作用的一个方面而已。 为什么历法变换这么频繁呢?有的两三年就换历,甚至当年就换的? 原因很简单,由于“岁差”和“置闰”的原因,北斗、地、月、日运转体系每经过一段时间就会产生一定的偏差,,需要每隔一段时间进行修正,但不管如何修正,历法的底层架构没有改变。 中国历史上颁布的那么多历法实际上就是做这个修正的事情,而不是推翻之前的历法换一种全新的。XX历、XX历这种叫法只是告诉大家这是哪朝哪代哪一年进行修正的。它们修正的对象都是夏历,基本完善于西汉时期的《太初历》。也就是说,两千年来中国的历法都是不断地完善《太初历》。 中国古代的天文学博大精深,可用四个方面来概括: 一是历史悠久又绵延不断; 二是体系庞大而完备; 三是成就巨大而丰富; 四是影响广大而深远。 所有这些,都有丰富的文物资料为证。 一是历史悠久 在中国的天文学,最迟在九千年前的贾湖就已经开始了。有研究发现,河南贾湖文化有天文观测遗址,有观测日影确定季节的工具骨叉骨笛,骨笛演奏出完备的七声音阶,而骨笛孔的确定,就是来自观测的日影。 由此可知,贾湖时期的天文观测已经比较成熟了,开始天文观测的时间,只会更靠前。 同在河南,郑州青台遗址发现了仰韶文化中期五千多年前的北斗九星遗迹;在内蒙发现有五千多年前的红山文化北斗七星岩画;陶寺遗址有四千多年前的观星台遗址,有测影圭尺;此后夏有清台,商有神台,两周秦汉魏晋有灵台,河南登封的观象台,从西周一直沿用到元代,明代南北二京都有天文台;管理天文观测的机构,两周秦汉魏晋隋有太史令,唐元明清有司天监钦天监,国家主导进行的天文观测一直延续不断,这在世界上是唯一的。 二是体系庞大 中国的古代天文学,把星象(天体运行)、气象、物候、社会生活联系在一起,综合研究,认识了天球地球,知道了赤道黄道,以北极星为中心,北斗为主导,确立二十八宿,定四季二十四节气,十二星次而产生十二时辰十二生肖,最终制定历法,纪年纪时。在中华的天文体系中,太极阴阳(两仪)四象八卦十二时辰十二生肖(以及后来的十二星座)二十四节气二十八宿,都是有机的统一体,都是以地球为中心观测太阳的视运动的各种分解理解,是科学而合理的。 北斗围着北极星旋转,通过斗柄所指,古人可以辨别四季,所以北斗在古代天文学的地位非常高。东汉《尚书纬》说:“七星在人为七瑞。北斗居天之中,当昆仑之上,运转所指,随二十四气,正十二辰,建十二月,又州国分野、年命,莫不政之,故为七政。” 战国《鹖冠子》说:“斗柄东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 天效以影,地效以响。中国古人通过律管,把天象与季节时令音律有机结合在一起,这在世界上是唯一的。琴棋书画,琴排在前,因为琴代表的音乐是与天文关系最密切的。这样的联系,世界上其他任何地方有谁想得出来? 将葭莩(有说是内膜)的灰塞在律管里,某个月份到了,和它相应的律管里的葭灰就飞动起来。这就是“地效以响”。 古代天文观测相关资料 《伏羲密码——九千年中华文明源头新探》,河南舞阳贾湖,九千年前的天文观测遗址 商代以前的天文观测遗址和文物 中外天文台的一些对比,欧洲十七世纪才有国家天文台,那么,之前他们的历法、时间从何而来? 历代星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