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辉:京剧艺术不容亵渎

 cxag 2021-08-25

京剧艺术不容亵渎

——读《京剧啊,京剧,你究竟要往哪里走呢》有感而发

王 辉

      令人十分惊讶的是;一个从未走进京剧演出剧场看过京剧的中年人竟然在微信朋友圈里发文对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京剧刻薄地大加亵渎。

      作者张放在《京剧啊,京剧,你究竟要往哪里走呢》文章里说;他第一次“接触”京剧、或说对京剧的了解竟然是从陈凯歌导演的故事片《梅兰芳》里获得的。

      他说“……因为我从来就对京剧是个不感兴趣的人。我却居然鬼使神差地跑到电影院里看了这场无聊的电影”

      由此他得出结论说“我尤其不能理解的是,当京剧被推至为国剧,却并不为多数国人所接受,这是一种多么滑稽的悖论啊。”

      他嘲讽地说“CCTV12频道弄了个戏剧频道,而且好像是很注重这一戏剧,这就有点滑稽可笑的。至少在我眼中,是滑稽可笑的。我几乎没有一天在这个频道上停留过超过一分钟的时间。”

     写到这里需要纠正张放几点:

一、陈凯歌导演的《梅兰芳》是故事片。不是舞台艺术片。这两类影片的摄制手法、审美角度之间是有着天壤之别的。

二、有着200年历史的京剧被称之为“国剧”这一称谓始于京剧大师梅兰芳访日、访美演出获得巨大成功之后。1931年齐如山、梅兰芳、余叔岩、清逸居士、张伯驹等以改进旧剧为宗旨,成立北平国剧协会,……但他们所说的“国剧”却不仅仅是京剧,而是包括昆曲等中国的传统戏曲。(详见《齐如山回忆录》)。

       这里特别要强调的是;1949年国民党政府撤退到台湾,有几个京剧团体也跟随前往。从大陆过去的政界、军界、文化界、商界人士观看戏剧的兴趣大都在京剧,于是就把京剧称之为“国剧”。“国剧”这一称谓并非中国政府、京剧界从业人员、广大的京剧爱好者自封的。

三、央视的“CCTV12”频道是社会与法频道。不是张放所说的“CCTV12频道弄了个戏剧频道。”而与戏有关的是CCTV11频道,即戏曲频道。

      清朝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四大徽班”进京,为京剧的形成打下了基础。1828年一批以西皮、二黄两种声腔为主的汉戏演员相继入京加入徽班演出,经过一段时间的融合,大力汲取早在明朝万历年(1620年)就已经进入了宫廷的昆曲的精华,诞生了新的剧种——京剧。京剧自诞生之日起,就博采众长,将各兄弟剧种精髓为我所用。经过历代艺术大师、艺术家的精心雕琢,使京剧成为了唱、念、做、打、舞聚于一体,演唱、表演程式规范,流派纷呈,各具特色的剧种。京剧艺术的诞生,不仅是中国文化艺术发展史上的里程碑,而且,由几代艺术大师的精心打磨、雕琢,使京剧位列于世界公认的戏剧三大表演体系之一。(即以苏联戏剧家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为代表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以德国戏剧家布莱希特为代表的“布莱希特体系”,以梅兰芳为代表的“梅兰芳戏曲表演体系”。)

      京剧以她特有的美学体现形式不仅吸引了中国广大京剧爱好者,而且在全世界享有盛誉。日益强大的中国让许多旅居海外的华人、华侨以会唱几句京剧而骄傲。

      不可思议的是;《京剧啊,京剧,你究竟要往哪里走呢》的作者从未在剧场里看过一场京剧,甚至“几乎没有一天在这个频道(戏曲频道)上停留过超过一分钟的时间”,是不是可以说您从来没有认真地看过一次京剧?既然一次京剧都没看过,那您凭什么说“为什么要硬生生地把京剧推到“穿新装的皇帝”的地步出丑呢?”

      可以看得出来,在某种程度上您是关注着京剧的,那么我建议您在百忙中挤出两个小时的时间,走进京剧的演出剧场,那怕是为了自己多写几篇文艺批评文章,也得强迫自己看一场传统京剧(也称为老戏)。如果您是位文化人,对中国古代历史有些了解,那么,我坚信您看过京剧演出之后,一定会发现京剧艺术是那么具有中国人特有的传统写意之美,唱腔婉转动人,武打扣人心弦。让人在欣赏艺术美的同时,咀嚼剧中表现的那段历史的滋味,一定会改变您对京剧艺术发展的看法。如果看戏之后仍旧不喜欢京剧,那么,也决不会再对京剧艺术如此刻薄地加以亵渎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