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皖南事变后,王明抛出一个所谓的真相,矛头所指,让人闻所未闻

 斯文卿相 2021-08-25

19411月,蒋介石悍然发动皖南事变,以10万包围新四军9千,结果叶挺被捕、项英被杀,新四军只余2000余人突出重围,其余大部牺牲。

 皖南事变发生后,举国哗然,周恩来更是于16日,在重庆的新华日报上,悲愤的写下“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的诗句,突破国民党新闻封锁,为新四军死难将士鸣冤。

 这首诗在当时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出现这样的事情,党内应该是统一意见才是。

可是远在延安的王明,这个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他却抛出这样一个真相,不得不说,奇葩的也亏他能想的出来。

怎么奇葩?

完全是借题发挥,别有用心啊。

他没有为死难者哀悼,反而在这时说怪话,发泄情绪,尤其是对项英遇害,他竟然异想天开的认为,这是毛借刀杀人的结果,就这么认为还不算,并且还为此写了首诗,诗里是这样说的:

  毛家诡计蒋家兵,主要目标杀项英。 举国劳工哭柱石,全民抗战损干城。

 回思海上同风雨,直觉胸中尽刺针。 党事如今多邪道,无边忧思望前程。

  直接说皖南事变是毛蒋相互勾结的结果,目的就是为了杀死项英,从而得出结论,党事如今多邪道,正需要他想办法来解救呢。

  王明为什么要这么说?

以前他怎么指示博古等人推行极左路线,杀害很多红军干部,断送中国革命前程就不说了,抗战回国后,毛泽东等人不计前嫌,与淞沪会战期间,委任他当南方长江局书记,也算是一个呼风唤雨的地方大员,可他呢?

  大事不说了,就说一件小事吧?

  看看他怎么讽刺《论持久战》。

  淞沪会战打得很艰难的时候,为鼓舞中国人民抗战士气,中央决定,在武汉新华日报上发表毛泽东1938年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上关于如何抗战的讲话,这篇讲话非同小可,后来被整理成《论持久战》,书中将抗战分成:防御、相持、反攻三个阶段,并提出相应对策 ,在当时那就是及时雨啊。

  可王明呢,也不知有多大本事,竟然对这部纲领性的著作嗤之以鼻,以“文章太长,不适合在报纸上发表”为由,直接拒绝。

  后来中央建议,一期发不完可以分期啊,这回王明没有理由,但他还是不同意,对毛泽东书中的观点,又写诗一首,这样讽刺:

  四亿弗凭斗志衰,空谈持久力何来?一心坐待日苏战,阶段三分只遁牌。

  持久战,蒋介石1933年开始,也是有这样的想法真的,两个大人物不谋而合,在抗日问题上是可以相互佐证的。

  可是呢,王明就因为个人原因拒不发表, 反而公开说怪话,毛泽东,党的最高领导人,在自己的报纸上发一篇讲话,这不算什么大事吧,可这种事王明都敢拒绝,其他大事还指望能跟中央想到一块儿吗。

  淞沪会战结束后,为应对形势需要,中央撤销了长江局,王明就这样回到延安,回到延安还不老实,又闹出个事情。

  1942年中央整风,批判他的错误,别人有可能说错,可你王明,怎么说都是再恰当不过,像博古一样,正确对待自己错误,也算为革命做出贡献,可王明呢,态度相当恶劣,又做诗一首,诗里面这样说:

雍容傲骨岂凡流,荷菊梅兰未可俦。 自是凛然争气节,独逢乱诌不低头。

瞧瞧,能的都不是凡人了,要像梅花一样,不管环境有多恶劣,都要勇敢的坚持真理。

毛泽东他们真是大方啊,王明即便这样倔强,也一直活到了建国,还在中央好好地当了几天官,到1956年的时候,借口去苏联治病,从此就再也没回来了。

1974年,王明在苏联病逝,享年整70岁,死后,苏联真理报第二天就发表悼文,将之赞誉为:国际共运的老战士,中国共产党著名活动家,苏联的老朋友,苏中两国人民的友好和合作的积极捍卫者”等等。

可就这位老战士,活动家,捍卫者,在苏联的时候,还写了一本《中共五十年》,俄文出版,还坚持认为自己没错,对毛大加攻击。

他就这样为中国革命活动,这个人,大约还真是花岗岩脑袋了,可有害而且高寿,跟康生一个下场,倒让人为那些冤死的革命先烈而鸣不平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